北京的明十三陵--世界遗产之旅第1号

标签:
十三陵明代皇陵世界遗产神道地下宫殿 |
分类: 亚洲 |
带有世界遗产标志的明十三陵石碑
北京的明十三陵
世界遗产之旅 第一号
类似于第一次去十三陵时乘坐的三轮摩托车
前言
这是我有记忆以来游览的第一处世界遗产,当时只有六岁,而世界遗产一词也是三年后的1976年首次在联合国诞生。十三陵当时只有万历皇帝的定陵开放,距离我住的东城区大约50公里,途中尘土飞扬的砂石乡间道路还很普遍。去十三陵的交通工具是姑父部队的军用三轮车,后来北京人称之为三蹦车,现在看起来坐两个人都吃力的三蹦车当时连司机共5人,但没有丝毫狭小的感觉。当时国内机动车不多,六龄年少时记得最清晰的是一路上虽然道路崎岖颠簸,但每到有柏油公路的时候,我们都能超越很多牛车、马车和手扶拖拉机,偶尔连解放牌卡车也会超越一两台,当时觉得三轮车是世界上最快捷的交通工具,并立志长大后自己也能开上三轮车。
从大红门开始进入陵墓区

万历皇帝朱翊钧的定陵
简介
十三陵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规模最大、帝后陵寝最多的一处皇陵建筑群,已开放景点有长陵、定陵、昭陵和神路,其余似乎仍在不断开发挖掘中。明代共有16位皇帝,一位失踪,两位葬在外地(朱元璋在南京,第七帝朱祁钰葬在北京玉泉山),其余的十三位皇帝都葬在这里。建造十三陵耗时236年,最早的是永乐帝朱棣的长陵,建于1409年;最晚的是崇祯帝朱由检的思陵,完工于1645年。明十三陵陵寝布局不是按照历代皇陵宗庙的左昭右穆的方式建造,而是以尊者居于主脉,卑者居于从脉的布局排列的。长陵是十三陵的首陵,位于天寿山主峰中部,其他各陵分列其左右。十三陵中长陵最大,永陵、定陵次之,思陵最小,实际崇祯帝朱由检的思陵是明朝灭亡后由清朝代为建造的。

永乐皇帝朱棣钧的长陵
所在地
中国/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

十三陵神道
经纬坐标
东经116度13分25秒、北纬40度15分19秒。
嘉靖皇帝朱厚熜的永陵(未开放)
拜访时间
1973年、 1985年、 1991年和 2007年,共四次。

弘治皇帝朱祐樘的泰陵(未开放)

崇祯皇帝朱由检的思陵(未开放)
遗产登录时间/类型
2000年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庞氏世界遗产标准评分为72分,主要扣分点在于之后300余年中的严重破坏。

十三陵神道边的功臣石像
杂想
十三陵前后共去了四次,第一次的记忆只有风驰电掣的三轮摩托车和十三陵前面很多的石头动物塑像。第二次是1985年高考结束后,从东城区张自忠路爷爷家出发,一个人骑着叔叔的自行车前往十三陵,单程50公里左右,出德胜门楼房逐渐稀少,过马甸桥就有大片庄稼,在7月骄阳下骑行3个小时到达目的地,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定陵地下宫殿的清凉。第三次1991年去的时候已经有方便的旅游车,明昭陵正在大规模施工修复,当时印象最深的是由石牌坊、大红门、碑楼、石像生、龙凤门等组成的神路。第四次是2007年陪同外国朋友前往,十三陵的旅游业已经相当完备,绿化也基本完成,不似前三次那样几乎找不到庇荫之处,古建筑估计经过了精心地维护,整体显得更加鲜亮精致,美中不足是人满为患,想看看长陵功德碑文都做不到。2016年去北京延庆时又经过了十三陵,由于公路贯穿十三陵,发现这里是一块几乎绝无仅有、不可多得的风水宝地,陵地在东、西、北三面环山的小盆地之中,陵区周围群山环抱、青松翠柏成荫,南面开口处附近还有小河曲折蜿蜒流过。

中国最经典的几个古典装饰图案汇于一石--海纹、山纹、云纹和龙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