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体诗格律(提高部分)第二章平仄的禁忌2特殊规则/SCG
(2019-03-16 05:23:36)
标签:
诗词教材 |
分类: 诗词探讨 |
第二章 平仄的禁忌
第三节
韵律除一般规则外,还有一些特殊规则,当特殊规则与一般规则相抵触时,特殊规则的效力要高于一般规则。
格律诗的特殊规则体现在律句的三种特殊形式,它们实际上是近体格律诗的变格形式,分述如下:
1、子类特殊形式
子类特殊形式指平腰仄尾句式腹节由“平仄”变为“仄平”的形式。
即:
“仄仄平平平仄仄”变为“仄仄平平仄平仄”;
“平平平仄仄”变为“平平仄平仄”。
这就是我们在格律基础部分讲的所谓“特定的格律句式”。
“平平仄平仄”在唐诗中常见,尤其常见于律诗的第七句。据王力先生统计,在《唐诗三百首》50首仄起五律中,第七句是“平平仄平仄”的有24首,是“平平平仄仄”的只有7首。此格不拗口,不应叫它拗句,可以放进最和谐句式行列。
在使用这一特殊形式时,也应避免孤平的产生,若头节第一字用了仄声,便会出现句腰被两个仄声字所夹的情况。王力先生在《诗词格律》中说:“在这种情况下,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须用平声”。
这种格式在唐宋的律诗中是很常见的,它和常规的诗句一样常见。例如:
月 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一首诗只有两个句子是应该用“平平平仄仄”的,这里都换上了“平平仄平仄”了。这种特定的平仄格式,习惯上常常用在第七句。例如: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山中寡妇 /杜荀鹤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苧衣衫鬓发焦。
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尽尚征苗。
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
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我们注意到,使用这种特殊平仄格式的那一联的腹节失对,如: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这算不算出律呢?
格律除一般规则外,还有一些特殊规则,当特殊规则与一般规则想抵触时,特殊规则的效力要高于一般规则。
这种特殊平仄格式是格律的特殊规则,而“对”是格律的一般规则,当特殊规则与一般规则相抵触时,特殊规则的效力要高于一般规则。所以,在这种特殊平仄格式下,这里不存在失对的出律。
2、丑类特殊形式
丑类特殊形式指仄腰仄尾句式腹节由“平平”变为“平仄”的形式。
在正常情况下,仄腰仄尾句式的腹节第二字是平声,但唐诗中也有用仄声字的情况,即:
“平平仄仄平平仄”放宽为“平平仄仄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放宽为“仄仄平仄仄”.
在使用这一特殊形式时,人们往往在下一句腹节第一字位置改用平声字。例如:
初月 / 杜甫
光细弦岂上,影斜轮未安。
微升古塞外,已隐暮云端。
河汉不改色,关山空自寒。
庭前有白露,暗满菊花团。
江陵道中 / 王建
菱叶参差萍叶重,新蒲半折夜来风。
江村水落平地出,溪畔渔船青草中。
王力先生在《诗词格律》中说:“它在律诗中也是相当常见的,但是前面一个字用拗,后面还必须用救”(24页)。意思是丑类特殊形式的下一句的腹节首字必须用平声。有人认为王力此说值得商榷,并列举了很多下一句腹节首字不用平声的例子:
池满风吹竹,时时得爽神。
声齐雏鸟语,画卷老僧真。
月出行几步,花开到四邻。
江湖心自切,未可挂头巾。(贾岛《过唐校书书斋》)
挂席从古路,长风起广津。
楚城花未发,上苑蝶来新。
半没湖波月,初生岛草春。
孤霞临石镜,极浦映村神。
细响吟干苇,余馨动远蘋。
欲凭将一札,寄与沃洲人。(贾岛《送韩湘》)
远泊与谁同,来从古木中。
长江人钓月,旷野火烧风。
梦泽吞楚大,闽山厄海丛。
此时樯底水,涛起屈原通。(贾岛《寄朱锡珪》)
闲宵因集会,柱史话先生。
身爱无一事,心期往四明。
松枝影摇动,石磬响寒清。
谁伴南斋宿,月高霜满城。(贾岛《宿姚合宅寄张司业籍》)
云门寺外逢猛雨,林黑山高雨脚长。
曾奉郊宫为近侍,分明羽林枪。(杜牧《念昔游三首之二》)
长空澹澹孤鸟没,万古销沉向此中。
看取汉家何事业,五陵无树起秋风。(杜牧《登乐游原》)
故里溪头松柏双,来时尽日倚松窗。
杜陵隋苑已绝国,秋晚南游更渡江。(杜牧《将赴宣州留题扬州禅智寺》)
谢傅秋凉阅管弦,徒教贱子侍华筵。
溪头正雨归不得,辜负南窗一觉眠。(杜牧《醉后呈崔大夫》)
以上诗例,都是在下一句的腹节首字没有用平声来救的,所以,也有人认为,丑类特殊形式,也不必非要在下一句的腹节首字用平声字去“救”。
王力先生用“拗”和“救”来解释这种平仄特殊形式,实际上有概念上的模糊,相对于平仄正格,平仄的特殊形式实际上是近体诗平仄格律的一种变格,是一种特殊规则,它高于“失对”、“失粘”、“拗救”等一般规则,是可以和正格形式同等对待的律句形式。
丑类特殊平仄形式,也会有“失对”的现象,但与子类特殊形式一样,由于特殊规则的效力要高于一般规则。所以,这里也不存在失对的出律。
3、寅类特殊形式
寅类特殊形式指“仄仄仄平平”句式变化为“仄仄平仄平”。如: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孟浩然《临洞庭上张丞相》)
我行穷水国,君使入京华。
相去日千里,孤帆天一涯。
卧闻海潮至,起视江月斜。
借问同舟客,何时到永嘉?(孟浩然《宿永嘉江寄山阴崔少府国辅》)
楚关望秦国,相去千里余。
州县勤王事,山河转使车。
祖筵江上列,离恨别前书。
愿及芳年赏,娇莺二月初。(孟浩然《送卢少府使入秦》)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孟浩然《岁暮归南山》)
寅类特殊形式在唐诗中也是常见的。
下面我们简单地总结一下:
1、以上三类平仄特殊形式,都发生在平韵诗中,在仄韵诗中未有发现,故可认为,这三类平仄特殊形式,只局限在平韵诗范围内;
2、子类和丑类特殊形式,因为是仄尾句,所以都用在单数句(平韵);而寅类特殊形式是平尾句,故只能用在双数句;
3、这三类平仄特殊形式,都有可能会产生表面上的“失对”现象,如:
子类:“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中的“乡”和“行”;
丑类:“梦泽吞楚大,闽山厄海丛”中的“楚”和“海”;
寅类:“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中的“水”和“太”。
但由于特殊规则的效力要高于一般规则。所以,这里的表面上的“失对”现象,不应视为失对的出律。
由于特殊形式比较复杂,不易掌握,再加上“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个口诀对人们的误导,在格律诗鼎盛时期过后,三类特殊形式都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其中丑、寅类特殊形式甚至濒临失传了。这三种特殊形式在唐诗中是多见的,都应该在格律中占有一席之地。
有人说,只有在迫不得已时才用特殊格式,这是错误的。特殊格式相对于正律是一种变格,而变格和正格一样,都是格律允许的平仄格式。正格个变格都合律,是否使用特殊形式要随机应变,正格有了好句子就用常格,特殊形式有了好句子就用特殊形式,下面这首五律便使用了四处特殊形式:
杂诗 / 王维
双燕初命子,五桃新作花。
王昌是东舍,宋玉次西家。
小小能织绮,时时出浣纱。
亲劳使君问,南陌驻香车。
第一处:
王昌是东舍
第二处:
亲劳使君问
第三处:
小小能织绮
第四处:
五桃新作花
大家注意,寅类特殊形式本应是仄仄平仄平,这里是仄平平仄平,头节第二字改平声是为了救上句头节第二字“燕”字的拗。
王维这首五律就好象是专为写这些特殊格式的。
(对应录音资料编名称为:第二讲第二章 平仄的禁忌2特殊规则)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