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近体诗格律(提高部分)第一章押韵的禁忌/SCG

(2019-03-14 06:27:42)
标签:

诗词教材

分类: 诗词探讨

诗词入门第二讲:近体诗格律(提高部分)/SCG

 

第一章   押韵的禁忌

 

前面第一讲我们讲了近体诗格律的基础部分,从今天开始,我们进入近体诗格律提高部分的学习,在这部分中,我们将对近体诗格律问题进行更深入一层的探讨,以使我们对近体诗格律有更加全面和准确的了解,也会使我们前面学的基础知识更加扎实巩固。除此之外,还希望通过格律提高部分的学习,扩展我们的知识面,让我们了解更多的诗词常识。

 

第一节   押韵的几种禁忌

 

韵是格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诗歌文学最基本的要求。古人说:“诗之有韵,犹屋之有柱;柱不稳,则屋必倾圮(p)。韵不稳,则诗必恶劣。故押韵之所当戒者,初学亦不可不知”。前面格律基础部分我们已经学习了押韵的一般知识,基本的规则我们应该已经能够掌握了,但格律诗的押韵,还存在有一些我们容易忽视的问题,或称押韵的禁忌。有一些资料就提出了这些“押韵禁忌”,以引起人们的注意,如《押韵八戒》、《押韵十戒》等等。“戒”,就是避免禁忌。有些禁忌分析得很对,应予避免;但也有的说得过于严苛,不太实际,我们应该有条件地接受。今天我们首先对这些押韵禁忌进行较为详细的介绍,然后还要对其进行审视和综合评估。

严格来说,押韵禁忌是对诗人提出的高层次要求,而避免这些禁忌,是一种押韵的技巧。它所指出的问题,绝大多数并没有违反诗词押韵的普遍规则,并不是近体诗在格律层面上的硬性规定(个别除外)。但是,它们又确实会对诗词的优美和谐的韵律造成一定的伤害,有时甚至是很严重的伤害。所以,要想写好诗词,有些禁忌还是需要尽量避免的,或者又是说有些禁忌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不去刻意避免,但却不能不知道有这么回事;同时,我们也不能人云亦云,对有的说法,还需要进行比较仔细的分析,才能得出客观实际的结论。

 

一、凑韵

凑韵又称趁韵、挂脚韵,是指在韵脚上用一个与全意思毫无相关的,硬凑的韵脚凑韵的结果是使韵不稳。

(清)吴骞 《拜经楼诗话》卷一:“古诗尤忌凑韵,有一句凑韵,即是懈处,通篇格律都减”。

比如下面这首七绝:

 

偶向芦花深处行,溪光山色晚来晴。

渔家开户相迎接,稚子争窥犬吠

 

这个“呈”字就是凑韵。这首诗写作者乘舟到渔家做客,快到渔夫家的时候,看门的狗开始叫了起来,于是渔夫开门迎接,渔夫的几个儿子也争相偷看来的客人是谁。而这个“呈”字,与全诗的意思并无关系,纯粹是为了押韵。如将“呈”字改为“声”字,这就是一首好诗了。

凡凑合之句必软,软则不稳。李东阳《怀麓堂诗话》云:“诗韵贵稳,韵不稳则不成句。和韵尤难,类失牵强,强之不如勿和。善用韵者虽和犹其自作,不善用者虽自作犹和也”。

李东阳在这里讲的“和韵”,就是与别人的诗相唱和时,依照其诗所押的韵作诗。大致有三种方式:(1) 依韵,即韵脚与原诗韵在同一韵部而不必用其原字; (2) 用韵,即韵脚用原诗的字而不必依照其先后次序; (3) 次韵,或称步韵,即韵脚用其诗原韵原字,而且用字先后次序也必须相同。其中依韵较易,用韵相对较难,步韵最难。

难就难在韵同而诗不同,从而可能造成牵强附会,甚至凑韵。所以李东阳有“和韵尤难,类失牵强,强之不如勿和”的说法。

金、元时期,苏学盛行,但是,到金的后期,以元好问为代表的一些具有真知灼见的文人开始对苏学进行反思,其中就包括对“次韵之风”的批评。元好问虽然非常景仰苏轼,但在《十七史蒙求序》(《元好问全集》卷三十六)中公开批评次韵之风,说:“次韵是近世之弊,以志之所之而求合他人律度,迁就傅会,何所不有?”。刘祁《归潜志》卷八载元好问与刘祁等人讨论次韵诗作,元好问曾明确表示:“和韵非古,要为勉强”。元好问在其《论诗三十首》中批评酬唱次韵之风:“窘步相仍死不前,唱酬无复见前贤。纵横正有凌云笔,俯仰随人亦可怜。”诗中虽未直接批评苏轼,但苏轼助长了次韵之风,应在批评之列。

现在诗词论坛也盛行唱和次韵之风,有时也是增进诗友感情,增强论坛热度的有效手段,我也偶尔为之。但我历来不主张攀缘此风,和诗和词出好作品的几率是很小的。

沈德潜《说诗晬话》云:“诗中韵脚,如大厦之柱石,此处不牢,倾折立见。故有看去极平,而断难更移者,安稳故也。安稳者,牢之谓也。杜甫诗‘悬崖置屋牢’之句,可悟韵脚之法”。可见诗韵是我们绝不可掉以轻心重要问题。

凑韵是初学写诗者经常会犯的一种毛病,原因就是缺乏写作经验,写诗不押韵又不行,可一时又找不到合适的字来押韵,于是便随便凑合一、两个字押上去了。这个毛病是需要克服的,克服的办法也很简单,一方面是加紧学习,积累经验;另一方面就是写诗时不要着急,把速度和节奏都放慢一点,找不到合适的韵字,我就慢慢找,甚至不惜换一个韵,就是不随便去凑。

 

二、落韵

落韵又称出韵,就是整首诗绝大多数韵字都是属于同一个韵部,而有个别韵字用了别的韵部的字,这“个别韵字”就出韵了。

如下面这首七绝:

 

总是流离不关情,绿深红浅做繁声。

芜城饮马歌舞地,杨柳依依到如

 

——《无题》来自网络

 

韵脚:情、声、今。

按古韵:情、声(八庚)、今(十二侵)

按新韵:情、声(十一庚)、今(九文)

 

无论是按古韵还是按新韵,这首诗的“今”字都是落韵了。

 

又如:

 

巴陵暮赏小蓬赢,湖面无风似镜平。

万里清波天接水,几滩白鹭夜投营。

一蒿撑碎洞庭月,斗酒和吞巫峡

携醉归来船上立,凝思佳境任舟横。

 

——《暮游洞庭》载《湖南诗词》2011年第3

 

韵脚:赢、平、营、云、横。

按古韵:赢、营、横、平(八庚)、云(十二文)

按新韵:赢、营、横、平(十一庚)、云(九文)

 

无论是按古韵还是按新韵,这首诗的“云”字都是落韵了。

 

初学者也极容易犯这个毛病,原因大致有如下几种:

 

对古韵和新韵的界线不能清晰地区分;

对韵书不熟悉,查找不熟练;

想当然地认为这些韵字都能通押;

归根结底,还是没有把韵书提高到“标准规范”的高度来认识和对待。

 

落韵就相当于出律,是绝对不行的,必须杜绝。在今天我们所列的“押韵禁忌”中,只有“落韵”是最严格的,涉及违反格律规定的禁忌。

解决的办法是,除非有百分百的把握,决不想当然,而是认真地对照韵书查找落实,古韵固然要如此,新韵也一样要认真核对确认。

需要再一次提醒的是,律诗的首句用临韵不算落韵,因为首句本来就是可押可不押的,所以允许从宽。这种情况叫“孤雁出群”,或者叫“首句借邻韵发端”。也有人在律诗的最后一句用邻韵,美之名曰“孤雁入群”,这就大错特错了。

 

三、重韵

一首诗中不能用同一个字押两次韵,否则就犯重韵。这两个字是同义的固然不行,意思不同而字相同也不行。比如“耳”字,一义为耳朵,另有一义为语气助词,字义不相同但字相同;又如“干”字,一义为“干涉”,一义为“干戈”,也是字义不相同但字相同。这样的字不能同时用在一首诗中作为韵字,否则就是重韵。这种情况,无论在古体诗还是格律诗中都是不允许的。

字同义异的两个字同为韵,特殊情形下最多也只能勉强在排律中用用,因为排律的字多,同字的韵脚距离较远,不会给人以用同韵的感觉。

 

我们看一个重韵的例子:

 

武昌春雨葬王,日照神州冰雪消。

几度风云几度雨,满园花果看今

 

——《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载《湖南诗词》2011年第3

 

    两个“朝”字同押,虽然义不同,读音也有阴阳之差,但却是同一个字,犯重韵。字同义异的二字并押这种情况前人诗中偶尔可能存在,但初学者终以不犯为好。

我们知道,除非存在特殊规律,否则近体诗中连“重字”都不允许,更何况是“重韵”,就更是犯大忌了。

但如果是叠韵,则不犯重韵,如杜甫《朝雨》:“凉气晚萧萧,江云乱眼飘。风鸳藏近渚,雨燕集深条”,诗中的“萧萧”为叠韵。

要避免重韵,必须在写完诗后进行仔细的检查,有意识地消灭“重字”、“重韵”现象。

 

四、倒韵

所谓倒韵,就是为了押韵,把正常的词颠倒过来使用。比如“风雨、先后、新鲜、慷慨、凄惨、玲珑、参商、琴瑟”等等,把它们颠倒过来写,就会觉得不通顺,非常别扭,也可以说是生造词语。一般应该按正常状态来使用词语,不能为了押韵而有意颠倒词的习惯顺序。

前面所举例子中,象“风雨”一词,在特定情况下还可以倒置成“雨风”来用,这是因为“风”和“雨”都是名词,都有其独立的含义,倒置后仍然有其明确的意思;然而象“先后”倒置成“后先”,“警钟”倒置成“钟警”,“边关”倒置成“关边”,“文章”倒置成“章文”等等,那就是绝对不能容忍的了。

比如下面这首七绝:

 

橘花香覆满山陵,江引轻帆入远征。

千里云天风雨夕,忆君不敢再楼登

 

末句明显是为了押韵把“登楼”倒置成“楼登”,这就是倒韵,你看看,要多别扭有多别扭。

 

在诗中,当你觉察到某个常见的,用习惯了的词,处于一种“倒置”的状态时,你就应该提高警惕了,最好是改掉不用,实在有困难时,也需要认真地去分析,看读者对此可能持有的容忍度和接受度。也可以找有经验的人请教咨询,千万不能大意。

 

五、哑韵

用一些声调读起来不清晰,不响亮的字押韵,这样会使得整首诗句都感觉萎靡不振。清朝诗人袁枚说:“欲作佳诗,先选好韵。凡音涉哑滞者,便宜弃舍”,是很有道理的。

 

大家来看一首五绝:

 

窗外有疏,闲时伴我

余生无宠望,诗酒慰心。(新韵)

 

此诗以“竹”、“读”、“足”三字为韵,这三个字在新韵中虽都是平声,但却都是《中华新韵》派入十四姑韵部作平声的入声字,发音短促,且全是闭口音,声音展不开,读起来就会显得暗哑而不响亮,这就是哑韵。

入声字音大多是平声调,也就是不升不降或有小幅度升降,但其发音短促,声音大多收而不放,所以,作诗一般不要选择入声为韵,这点还是比较好把握的。但是当你用新韵的时候,因为经验不足,也分不清哪些平声字是原来的入声字派进来的,就很有可能选择一些这样的字为韵,这时候你就要仔细地看《中华新韵》的有关说明,尽量不要用那些本来是入声而归到平声里的字为韵,否则很可能犯哑韵。

但任何事物都有另外一面,对于经验老道的诗人,也不忌讳用哑韵和险韵,清代诗家袁枚在其随园诗话》卷十中就说过:“凡诗,押哑韵而能响者,其人必贵;押险韵而能稳者,其人必安”。

前人诗中用入声为韵的近体诗极少,柳宗元写过一首《江雪》,用的是入声韵: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此诗在笔法上,不仅违反常规用了入声韵,而且第二联与第一联失粘,两联好似二马齐头并进,平仄起伏没有变化和错落,但它纯以意境取胜,描绘了一幅意境幽僻,情调凄寂的江乡雪景图,渔翁形象,精雕细琢,清晰明朗,完整突出,而它的入声韵,韵促味永,刚劲有力。历代诗人无不交口称绝。千古丹青妙手,也争相以此为题,绘出不少动人的江天雪景图。而柳宗元所有的五绝中,惟有此首是入声韵,其他的都是平声韵。这就是大家风范,高手经典。

但初学者不宜仿学。

诗不宜用入声作韵,词为什么可以呢?简单地说,诗和词是有区别的,诗言志,词言情,所以韵的声调也会有不同的需要,这里就不详细介绍了。

 

六、僻韵

就是用不常见的生僻的字押韵。如上平五微中的“j”字,八齐中的“”字;下平六麻里的“sh”字,八蒸中的“méng”字,都是很偏很僻的字。有的人专门喜欢找一些生僻的字来入诗,似乎这样就显得自己学问如何高深,其实,他不知道他这样做犯的正是一种诗病。

 

看下面一首七绝:

 

阶下饥禽啄嫩苔,野人方倒病中杯。

寒蔬卖却还沽吃,大雨刚停又遇

 

虺——hui(回)十灰韵部,毒虫的意思。

 

这个虺字,极其生僻,用其为韵,即为僻韵。清朝诗人袁枚随园诗话》中说:“李杜大家,不用僻韵,非不能用,乃不屑用也”。

 

七、复韵

如六麻之“花”和“葩”,七阳之“芳”和“香”,十一尤之“忧”和“愁”,“仇”和“雠”等,意义都相同,一首诗中同时用这两个同义的字来押韵,就犯了复韵之病。

 

如:

 

老来无梦向天涯,身化春蚕茧作家。

立定脚跟舒眼,拓开襟袍育诗

南山带雨载红豆,北亩犁云播彩霞。

待到岁除诸事了,一担月访梅

 

——《村居漫兴三首之一》,载《湖南诗词》2011年第3

   

    同时用了“葩”和“花”,犯复韵。

 

以上七种是押韵的“硬伤”,是不可能通过间接的方法解救的,只能直接将毛病去掉。以下四种可以称为“软伤”,有些情况下还可以通过其他间接方式解救。

 

八、挤韵

挤韵  又叫“犯韵”、“冒韵”。就是诗句中的非韵脚处使用了与韵脚同韵的字,造成句读拗口。

我们分析“相逢之处草茸茸,峭壁攒峰千万重”这两句,这诗押的是二冬韵,除韵脚外,出句中的“逢”字,对句中的“峰”字也属二冬韵部的字,也就是说在非韵脚处用了与韵脚同韵部的字,如果诗中这种同韵字用多了,就会破坏格律诗的韵律美,句读也会变得拗口,这种现象就叫挤韵。严格地说,平韵诗中出现与韵字同韵母的仄声字也属挤韵。

 

如:

 

辛亥羊城三月暮,横飞血肉抗

士无大节名焉著,园绕英魂草亦

三谒曾经寂寞,几回踌伫立茫。

共和民主行天下,此日花分外

 

——《三谒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载《湖南诗词》2011年第3

 

此首用的七阳韵,在非韵脚处分别有“强”、“苍”、“伤”、“黄”四字形成挤韵,另“芳”与“香”同押,犯了复韵。“横飞血肉”是成语“血肉横飞”为了符合平仄要求而勉强倒置,是不可取的。

 

又如:

 

拈韵闲哉自取欢,寻词问句凑篇

早年不识声平仄,暮岁知律短

错把青春浮日月,忙将白发惜时

山晚照情何美,灿烂飞霞染夕

 

——《香山社聚有感》载《湖南诗词》2011年第3

 

此首也是用的七阳韵,在非韵脚处分别有“方”、“忙”、“将”、“香”四字形成挤韵。

 

 

九、撞韵

撞韵。就是非韵句的末字用了与韵脚同韵母的仄声字。从一般角度上来讲,如果发生了“撞韵”,整首诗中句脚的字韵就缺少了变化,读来粘滞、涩口,所以不宜出现这种情况。  

例如:

 

健笔凌云气若虹,漫吟人似醉春风。

壮年从政清廉誉,晚岁敲诗韵律工。

才藻羡君豪吐,文章愧我技雕虫。

囊悭锦句难为答,有幸传经时雨中。

 

——《读“石牛吟草”兼呈邹学锋吟长》,载《湖南诗词》2011年第3

 

其中“凤”字撞韵。

 

又如:

 

东风妆柳柳含烟,绿染浜湖丽日天。

燕语呢喃音婉,蝶姿妩媚舞翩然。

渔翁呼酒坛坛好,村女寻蒿篓篓鲜。

滚滚春潮舒望,千红万紫斗酣妍。

 

——《春野拾趣》,载《湖南诗词》2011年第3

 

其中“啭”字、“眼”字撞韵。

   

再如:

 

寂寂苍生含泪,巍巍大禹几曾怜。

何如炸却焚香,治我黄河万里澜。

 

——佚名《题三门峡水电站》,来自网络

 

这首诗用的新韵“八寒”,“怨”字和“案”字是与“怜”、“澜”同韵部的仄声字,是典型的撞韵。读起来象顺口溜,破坏了它的美感。

 

十、连韵

 

连韵就是相邻的两个押韵句的韵脚用了同音字作韵字。连韵也叫“合音”。清初戏曲家,

戏曲理论家李渔说:“何谓合音?如上句之韵为‘东’,下句之韵为‘冬’之类是也。‘东’、‘冬’二字,意义虽别,音韵则同,读之既不发调,且有带齿粘喉之病”(《窥词管见》第二十一则)。李渔这里虽然说的是词曲,但连韵对诗句的韵律也是有伤害的,在绝句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因为绝句最多三韵,五绝还多为二韵,连韵就占了两韵,问题就严重了。律虽然韵多一些,但连韵如果多了,也是不行的。

 

如:

 

蛙鼓声声四野闻,乡村农友乐耕

春风吹进山沟里,绿了田园红了

 

——《新农村建设》,载《湖南诗词》2011年第3

 

其中“”和“”就是连韵。

律中也有连韵的,如:

 

参天黛色树长青,枝干崔嵬揽巨

郁郁钟山灵气秀,巍巍陵地惠风

共和鸿业根基稳,华夏黎民睡梦

瀚漫神州今胜昔,永存浩气宇天清。

 

——《访中山陵》,载《湖南诗词》2011年第3

 

其中“”、“”、“”就是连韵。另“稳”字有撞韵之嫌。

 

又如:

 

鼓浪声声夜未停,醒时嘴角带鱼

推窗抢入霜天月,揉眼痴看瀚海

舟动波光随逝水,烟笼渔火伴流萤。

扪心老可听涛处,拥翠山坡醉梦

 

——《海岛夜宿》,载《湖南诗词》2011年第3

 

其中“”、“”、“”就是连韵。

 

十一、三阴平

一首绝句的三个韵字如果都是阴平字,就称为三阴平。

平声是分阴阳的,现代汉语拼音的一声是阴平,二声是阳平,三声是上声,四声是去声,有一段顺口溜描述了拼音四声的特点:“一声平,二声扬,三声拐弯,四声降”,这里,就简要地阐明了阴平和阳平在声调上的区别。阴平和阳平虽然都是平声,但阴平是真正的平,而阳平却有上扬的趋势。所以,当绝句三韵都为阴平时,就可能会产生平淡呆板的感觉,也就可能对诗的韵感造成伤害。

 

如下面这首七绝:

 

靓妹帅哥蓝咀,流氓当众抢钱

孤儿残老翻垃圾,破烂检来肩上

 

——《街头见闻》,载《湖南诗词》2011年第3

 

这首诗的三个韵字“”全是阴平,不仅如此,诗中还有“”等六个字全都是阴平,28个字的七绝,就有9个阴平字,占了三分之一,可谓是阴平大聚会了

有一个网名叫碧海虹云的老先生写了一首七绝评“三阴平”:

 

阴平韵脚接连三,莫怪磁针未指南。

压抑心胸难喘气,不除此弊怎心甘?

 

——碧海虹云《律诗用韵忌用三阴平》,来自网络

 

诗中说,诗犯三阴平的害处是使人觉得压抑胸闷。其实,三阴平也没有老先生说的这么可怕,我不主张对三阴平过于严苛,但诗中过多地使用阴平声也确实属于一种不正常的现象。

 

 

第二节  死韵和活韵

 

如果诗中韵句的句读重心,落在了最后一个字(韵脚)上:这个韵句的韵我们称为“死韵”;反之,如果韵句的句读重心,落在韵字之前的某个字上,这个韵句的韵我们称之为“活韵”。

上节我们说过,对于“挤韵”、“撞韵”、“连韵”和“三阴平”这四种“软伤”,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通过其他的方法解救,这个方法就是把死韵做成活韵。

 

下面我们举例来进行说明。

我们先来读一首王安石著名的七绝: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泊船瓜洲》

 

这首诗同时存在撞韵和挤韵的问题,“岸”字撞韵,“山”字挤韵。但吟诵这首诗的时候,感觉朗朗上口,丝毫也觉察不到撞韵和挤韵可能带来的涩口、拗口的毛病,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就在于王安石这首七绝的三个韵全部都是活韵。“一水间”,句读重心在“一”字上;“数重山”,句读重心在“数”字上;“照我还”,句读重心在“照”字上,三处全部都没有落在韵脚上。试想,如果把“数”字改为“几”字,把“照”字改为“引”字,就成了下面这个样子: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几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引我还。

 

我们再来读读,就完全是另外一种感觉了,觉得沉重,粘滞,涩口。因为此时“山”和“还”都成了死韵。

 

我们再来读一首韩愈的七绝: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好去,绝胜烟柳满皇都。

 

           ——韩愈《初春小雨》

 

这首诗中,第三句中的“去处”撞韵了,而且“去处”是同韵,所以还是双撞韵了,但是我们不会觉得不好,念起来也没有撞韵的感觉。原因也就在于这首七绝三个韵的处理。“润如酥”,句读重心在“润”字上;“近却无”,句读重心在“近”字和“却”字上;“满皇都”虽然句读重心不完全在“满”字上,但重心十分,满字至少占了七分。都字最多占了三分,因为满字虽是上声,但却是一个开口音,音可以拉长、放开。由于都是“活韵”,所以消除了撞韵的影响。

 

我们再来读一首刘长卿的七律

 

新年草色远萋,久客将归失路

暮雨不知溳口处,春风只到穆陵西。

孤城尽日空花落,三户无人自鸟啼。

君在江南相忆否,门前五柳几枝低。

 

           ——刘长卿《使次安陆寄友人》

 

这首诗的前两句,“萋”、“蹊” 两个同音字同押造成了 连韵。但作者第一句用“远”字吊口,第二句用“路”字吊口,把这两句都做成了“活韵”。从而避免了连韵的伤害。

 

我们再来读一首王之涣的七绝:

 

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

 

           ——王之涣《凉州词》

 

这首诗的三个韵字“间”、“山”、“关”全都是阴平,可是我们却感觉不到三阴平的伤害,仍然觉得全诗流畅上口。

 关键是第二句的“万仞山”和第四句的“玉门关”做成了“活韵”。将三阴平的影响消除于无形,所以这首诗流畅而完美的音韵,历千年而不衰。

另外,这首诗中的“远、片、万、怨”等字虽是仄声,但与韵字的韵母相同,也属诸多挤韵,这些影响,也因“活韵”而得到消除。

 

    从第二节举的例子我们可以知道,可以采取“活韵”的办法来消除或部分消除挤韵、撞韵、连韵和三阴平的影响。我们在第一节举的例子中,有的是活韵,所以消除了不良影响,但有的是死韵,在这种情况下,这些毛病就会影响到诗的质量了。

 

 

第三节   对“押韵禁忌”的审视评估和对“活韵说”的再分析

   

一、对“押韵禁忌”的审视和评估

前面列举了十一种律诗的“押韵禁忌”,其中“落韵” 直接涉及违律,所以是最严格的禁忌,要绝对避免。其他如凑韵、重韵、倒韵、哑韵、僻韵、复韵等,不涉及违律,不属严格禁忌,但因其会严重影响诗的质量,所以应引起重视,尽量避免,一旦发现,应该通过修改去除这些毛病。

另外,如挤韵、撞韵、连韵和三阴平四种,是否造成了对诗的不良影响,取决于两个条件:一是在字面上构成了对“挤韵、撞韵、连韵和三阴平”的定义;第二是造成了诗的句读拗口、呆板、生涩等现象。这两个条件同时存在才会对诗构成实质性的影响。

从这个意义上分析,存在“挤韵、撞韵、连韵和三阴平”并不是不允许的,只要不造成句读拗口,影响吟诵就行。在所有的“押韵禁忌”中,这四种的禁忌,是最轻微的。

在近体诗产生以前的南朝时期,兴起过一种叫永明体的五言诗歌,与之同期产生了所谓“四声八病说”,用以评价和规范永明体五言诗。八病的前四病是声的规范,后四病是韵的规范。涉及韵的四病是“大韵”、“小韵”、“旁纽”和“正纽”四种。今天我们说的“挤韵”,就类似于八病中的大韵和小韵病;而“撞韵”则类似于八病中的旁纽和正纽病,只不过“四声八病说”分得更细,要求得更严。“四声八病说”历来被认为过于繁琐严苛,近体诗都不遵其规矩,可见所谓“挤韵”、“撞韵”之说,对格律诗也未见得就是那么合适。关于“四声八病说”我们在下一章将详细介绍。

所以,我们对“挤韵、撞韵、连韵和三阴平”这四种禁忌,不必过于紧张,但知道有这么回事还是有好处的,也是必要的。如发现自己的诗中有这四种毛病,先不必急着改,要反复吟咏诗句,去体会诗的韵律是否有所破坏,然后再采取后续措施,后续措施包括:1、没造成影响的不必改;2、造成了影响的可直接通过修改去除这些现象,或者考虑改“死韵”为“活韵”来消除或部分消除不良影响。

 

二、对 “活韵说”的再分析

关于“死韵”和“活韵”之说究竟是谁最早提出来的,老实说我也没有考证出来,反正在网上、论坛上就这么传来传去,都是那几句话,都是那几个旧例子,几乎从一开始就是那样,没出过什么新的观点和示例。凭我的直觉,我觉得这是现代人提出来的可能性比较大。不知道在座的是否有知道确切出处的,期盼能告之于我。

不管是古人提出的还是今人提出的,我都认为,此说虽有一定的道理,但其分析完全停留在浅露的表面层次上,没有进行任何较深入的分析阐述,甚至会使人产生这样的感觉:好象是一方面要突出挤韵、撞韵、连韵和三阴平等等“韵病”是如何严重,另一方面又要替已经犯了这些“韵病”的著名的前人诗找到开脱的理由,便编出了所谓“死韵”、“活韵”一套说辞。但幸好,从律诗吟诵的角度,“活韵”说确实显示了一定的道理,确实减轻或消除了挤韵、撞韵、连韵和三阴平的影响,所以我个人认为,还是可以有条件地接受。

“活韵”的关键是要使“韵句的句读重心,落在韵字之前的某个字上”,从前面的例诗分析,主要的还是要落在韵脚前面的一、二字上,也就是七言韵句的第五字或第六字,这样就可以形成所谓“活韵”。而我们知道,平韵诗韵句的最后三字按正格只能是两种情形:一种是“仄平平”,另一种是“仄仄平”,按变格也只能是一种情况就是“平仄平”。对“仄平平”,只要第五字是去声;对“平仄平”,只要第六字是去声;而对“仄仄平”,只要五、六字中有一字为去声,则形成“活韵”,这种概率并不会很低。何况,即使不是去声,具有开口音特点的上声也能起到同样的作用,这样估计,自然形成所谓“活韵”的几率可能达到百分之七、八十以上,根本不需要什么高超的技巧,一般的人也会有这种瞎猫碰到死耗子的运气。这也是我认为挤韵、撞韵、连韵和三阴平的禁忌程度相对较低的原因之一。

在平韵的韵字前面用去声,能够更好地吟唱,更好地表现诗词的韵律美,是前人早已总结出来的规律,并不是“活韵说”的发明。

 

如:李商隐七律《药转》

 

郁金堂北楼东,换骨神方上药通。

露气暗连青桂苑,风声偏紫兰丛。

长筹未必输孙皓,香枣何劳问石崇。

忆事怀人兼得句,翠衾归卧帘中。

 

五个韵句的韵脚前用了“去”(画)、“去入”(上药)、 “去入”(问石)和“去”(绣),只有第四句是“上”(紫),但在“紫”字前面仍有开口音“猎”。

 

又如王昌龄七律《九日登高》

 

青山远近皇州,霁景重阳北楼。

雨歇亭皋仙菊润,霜飞天苑梨秋。

茱萸插鬓花宜寿,翡翠横钗舞愁。

漫说陶潜篱下醉,何曾得此风流。

 

五个韵句的韵脚前用了“去(带)、“去”(上)、“去”(御)、“去”(作),只有第八句是“上”(此),但在“此”字前仍有去声“见”字。

 

同样,词在平韵前一仄字处用去声的情形也是很多的,如:

辛弃疾词作:“人道是清光多”,“且痛饮公无河”;杨果词作“直摊上淮阴坛”,“道蜀道如今难”;陆游词作:“不惜貂裘换”,“ 嗟时人谁识”,“ 有云山烟水。还有可以举出数不清的示例。

 

由此可见,无论诗还是词,去声字用在平韵脚之前,是诵唱的需要,必非偶然。

因此我们可以总结,在平韵律诗的韵脚前的仄音位置,单仄宜用去声,双仄宜用“去去”、“去上”或“上去”,不宜用“上上”,此外,“去入”和“入去”的组合也可以用,但应尽量避免“上入”、“入上”、“入入”之类的组合。即使不需要对挤韵、撞韵等进行缓解,单就从诗的吟诵效果来说,这样做也是大有好处的。

 

需要指出的是,这样的处理,对“挤韵”、“撞韵”和“三阴平”起到的作用相对大一些,而对“连韵”并不能起多大作用。连韵严重时需要尽可能去除。同样,诗中阴平字过多也需要尽可能去除。

 

 

(对应录音资料编名称为:第二讲第一章 押韵的禁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