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近体诗格律(基础部分)第三章平仄1对和粘/SCG

(2019-03-10 05:34:41)
标签:

诗词教材

分类: 诗词探讨

诗词入门第一讲:近体诗格律(基础部分) / SCG 

第三章  平仄

 

第一节  识别平仄

如果说韵是诗的灵魂,那平仄就是格律诗的骨架。

平仄是格律的重要要求,必须掌握。

“仄”字在古音中为入声(在十三职韵部),现代发音为四声,我觉得念起来怪怪的,因此,在本次课中,我仍按入声字的读音,读“仄”,比较短促的发音。

字的声调分平仄是汉字独有的特点,传说康熙帝在听了西洋使者叽哩哇啦说了一通话后,笑着说:“朕知道了,原来西洋话是不分平仄的。”

声调分高低急缓,就有了抑扬顿挫,古人在作诗时就注意到这一点,到了中唐时期,就完善了格律的平仄要求,其目的就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汉字读音声调的特点,使诗词读起来朗朗上口,具有很好的音韵美。

既然格律有对平仄的严格要求,那么首先就需要掌握识别平仄的能力。什么字是平声,什么字是仄声,要做到心中有数。

和韵一样,平仄也分古音和今音(或称旧音和新音),在这次讲课中,未特别指明的都是指古音。

中国的方言有235种,今人的读音与古人又不尽相同,那怎样才能分清平仄呢?

唯一的办法是建立某种标准,一但标准建立,那么不管你是哪个地方的人,也不管你说的是哪种方言,你都只能按标准来判断平仄,而不是按你平时说话的声调来判断平仄。

下面就具体讲平仄的识别。

现代汉语拼音将声调分为一、二、三、四声。一、二声为平,三、四声为仄。

古代将声调分为平、上、去、入四声。除平声外,上、去、入声都为仄。

一般地,古平声对应今一声和二声,上声对应三声,去声对应四声。普通话已经没有了入声,古入声分别归到了拼音的四种声调中去了,这个有个说法,叫“入派三声”。

另外特别指出,《平水韵》韵书中分上平和下平只是卷一和卷二之分,没有任何其他意思,所以我们以后分析平声时,完全不必再去分上平与下平。而汉语拼音中的一声、二声虽然都是平声,却有差别:一声为阴平,二声为阳平。

因为古音中的入声为仄,现代又多读为平声,因此,平仄识别中,识别入声成了难点。很多初学格律的朋友往往被此难倒。

有一个最笨但又绝不会出错的办法,就是查韵书,古音查《平水韵》;今音查《中华新韵》,这就是前面讲的“标准”。绝大多数字都可以在相应的韵书中查到,看这个字处于韵书中的哪个声部,就知道它的平仄了。但我们要注意,在查找时,最好查找两次以上,因为很多汉字都有平仄两读,你都要查出来,然后判断你使用的那个字究竟是平还是仄。

 

但象七律,有56个字,排律的字就更多了,一个一个去查,太费事。有没有更简捷的办法呢?

根据我的经验,可以采取以下办法判别平仄:

1、首先按现代读音进行初步甄别,一、二声为平,三四声为仄。这一步基本上可将大多数字的平仄确定;

2、然后重点注意可能为入声的字(特别是一、二声的字中的),能确定为入声的,判为仄,可疑而不能确认的字,再去查《平水韵》。什么是“可疑而不能确认的字”呢?这就需要各人找自己的感觉了。

按以上两个步骤,就可以较快地判别平仄了。开始的时候可能需要查的字相对多一些,但慢慢你就会觉得要查的字会越来越少,这取决于你的熟练程度和经验的积累。

 

下面举例说明:

刘禹锡《秋词》

 

自古逢秋悲寥,我言秋胜春朝。

晴空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

 

第一步:按现代读音进行初步甄别:

 

自——四声,仄;古——三声,仄;逢——二声,平;秋、悲——一声,平;

寂——四声,仄;寥——二声,平。

 

我——三声,仄;言——二声,平;秋——一声,平;日、胜——四声,仄;

春——以声,平;朝——一声,平。

 

晴——二声,平;空——一声,仄;一——一声,平;鹤——四声,仄;

排——二声,平;云——二声,平;上——四声,仄。

 

便——四声,仄;引——三声,仄;诗——一声,平;情——一声,平;

到——四声,仄;碧——四声,仄;宵——一声,平。

 

按词读音,我们可以初步排出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

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第二步:可能派入平声的入声字

在这首诗中,可能派入平声的入声字只有“一”字,查《平水韵》,“一”字为入声“四质”部,为仄。将第三句第三字改仄,即为本诗古音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

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另有:寂、日、鹤亦为古入声,但今音均读四声,没有改变仄的性质)

 

杜牧《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秦淮近酒家。

商女知亡国恨,江犹唱后庭花。

 

这首诗的平仄,请大家按上述方法在课后自行判定。

 

第二节       平仄的基本规律

 

七言律句可分为四节:第一、二字为顶节,第三、四字为头节,第五、六字为腹节,第七字为尾节。“顶”就是帽子,所谓顶戴嘛。而头、腹、尾却是习惯性地按照人体由上至下的部位顺序命名的。在前三节中,每节的性质由各自的第二字决定,第二字是平声的为平节,第二字是仄声的为仄节。尾节只有一个字,所以,尾节的性质与这一字的性质相同。

在七言律句中,头节的第二字,也就是句子的第四字是除句尾外声韵最关键之处,由于它处在句子中间,所以称为“句腰”。

七言律句把“帽子”摘掉就成了五言律句,所以五言律句分为三节,也就是头节、腹节和尾节,其性质的定义与七言一致。五言律句的句腰也是头节的第二字,也就是句子的第二字。

律句可分为平腰和仄腰两大类,句腰为平声的是平腰句式,句腰为仄声的是仄腰句式。

第一节是平节的为平起句式,是仄节的为仄起句式;尾节是平节的为平收句式,尾节是仄节的为仄收句式。

 

下面举例说明:

 

两个 // 黄鹂 // 鸣翠 //

顶节   头节   腹节   尾节

仄节   平节   仄节   仄节

 

头节第二字“鹂”为句腰,鹂字为平,所以是平腰

上句为平腰仄尾句式。仄起仄收。

 

一行 // 白鹭 // 上青 //

顶节   头节   腹节   尾节

平节   仄节   平节   平节

 

头节第二字“鹭”为句腰,鹭字为仄,所以是仄腰

上句为仄腰平尾句式。平起平收。


 

窗含 // 西岭 // 千秋 //

顶节   头节   腹节   尾节

平节   仄节   平节   仄节

 

头节第二字“岭”为句腰,岭字为仄,所以是仄腰

上句为仄腰仄尾句式。平起仄收。

门泊 // 东吴 // 万里 //

顶节   头节   腹节   尾节

仄节   平节   仄节   平节

 

头节第二字“吴”为句腰,吴字为平,所以是平腰

上句为平腰平尾句式。仄起平收。

 

我们可以看到,各句的前三节是平仄交替的,如果顶节是仄节,头节便是平节,腹节便是仄节;如果顶节是平节,头节便是仄节,腹节便是平节。尾节是韵脚,不服从以上规律,其规律由韵脚规律决定,韵句的尾节为平节,非韵句的尾节为仄节。

对于五言律句,各句的前二节是平仄交替的,如果头节是仄节,腹节便是平节;如果头节便是平节,腹节便是仄节。尾节也由韵脚规律决定,韵句的尾节为平节,非韵句的尾节为仄节。

 

绝句的第一、二句为首联,第三、四句为尾联。

八句律第一、二句为首联,第三、四句为颔联,第五、六句为颈联,第七、八句为尾联。

十二句排律第一、二句为首联,第三、四句为颔联,第五、六句为颈联,第七、八句为腹联,第九、十句为后联,最后两句为尾联。

每联第一句称为出句,第二句称为对句。

 

第三节  平仄中的“对”与“粘”

 

我们先看一首五律的正律格式。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第一联  首联)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第二联  颔联)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第三联  颈联)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第四联  尾联)

 

共八句四联,每联两句,第一句称“出句”,第二句称“对句”。

 

一、对

 

1“对”的概念是针对同一联的出句和对句来说的,即:出句的前两节,与对句的前两节平仄相反。即所谓“平对仄,仄对平”。

 

我们来看首联:

平平 // 仄仄 // 平,

仄仄 // 仄平 // 平。

出句的头节是平节,对句的头节就是仄节;出句的腹节是仄节,对句的腹节就是平节。

 

再来看颔联:

仄仄 // 平平 // 仄,

平平 // 仄仄 // 平。

出句的头节是仄节,对句的头节就是平节;出句的腹节是平节,对句的腹节就是仄节。

 

大家自己再看看颈联和尾联,出句和对句的前二节无一不是这样平仄相对的。

 

每联的出句、对句的前三节(七言)或前二节(五言)必须平仄相反,这就是格律中“对”的规定。如果违反了这个规定,就叫作“失对”,就是出律或称犯律。

 

以“节”来判定平仄意味着我们只注重双数字,因为每节的平仄性质是由各节的第二个字决定的。为什么检查“对”时只需检查“双数字”而不必检查“单数字”呢?

这是因为近体诗的节律一般是“221”(七言是“2221”)所以我们唸诗时,重音一般都会落在双数字处,单数字对音调影响不大,但在双数字处就必须平仄分明,这就是“二四六分明”。有一句话叫“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句话后半句是对的,前半句却不对,要改为“一三五要论”,我们后面将要学习的“拗救”,就会去“论论”一三五。

很多人对“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都耳熟能详,但并不知道它的出处,有人甚至以为是当代人编造的,其实,它最早出自明朝一个叫释真空的人,在他的《贯珠集》中,有一段口诀:“平对平,仄对仄,反切要分明。有无虚与实,死活重兼轻。上去入音为仄韵,东西南字是平声。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从那时其直到现在,这句话对学诗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同时又不断遭到诗论家们的批评。

 

我们针对一些具体的例子来分析什么是“对”:

 

1、杜牧《过田家宅》

 

安邑南门外,谁家板筑高。

奉诚园里地,墙缺见蓬蒿。

 

第一联24字:邑——家,门——筑,平仄相对;

第二联24字:诚——缺,里——蓬,平仄相对。

 

结论:未失对。

 

2、刘禹锡《金陵怀古》

 

潮满冶城渚,日斜征虏亭。蔡洲新草绿,幕府旧烟青。

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

 

第一联24字:满——斜,城——虏,平仄相对;

第二联24字:洲——府,草——烟,平仄相对。

第三联24字:废——川,人——地,平仄相对;

第四联24字:庭——怨,一——堪,平仄相对。

 

结论:未失对。

3、杜甫《赠花卿》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第一联246字:城——入,管——风,纷——入,平仄相对;

第二联246字:曲——间,应——得,上——回,平仄相对。

 

结论:未失对。

 

4、李商隐《曲江》

 

望断平时翠辇过,空闻子夜鬼悲歌。

金舆不返倾城色,玉殿犹分下苑波。

死忆华亭闻唳鹤,老忧王室泣铜驼。

天荒地变心虽折,若比伤春意未多。

 

第一联246字:断——闻,时——夜,辇——悲,平仄相对;

第二联246字:舆——殿,返——分,城——苑,平仄相对;

第三联246字:忆——忧,亭——室,唳——铜,平仄相对;

第四联246字:荒——比,变——春,虽——未,平仄相对。

 

结论:未失对。

 

二、粘

1“粘”的概念是针对上联的对句和下一联的出句来说的,即:上一联的对句若是平起,那么下一联的出句也必须是平起,这样,就好象是粘上了一样;反之,上一联的对句若是仄起,那么下一联的出句也必须是仄起。即所谓“平粘平,仄粘仄”。

 

关于“平起”和“仄起”的概念上面我们已经讲过,即:第一节是平节的为平起句式,是仄节的为仄起句式。

七言句的顶节为平节,就是平起,七言句的顶节为仄节,就是仄起;五言句的头节为平节,就是平起,五言句的头节为仄节,就是仄起。

或者简单地看:某句的第二字若是平,就叫“平起”,若是仄,就叫“仄起”。注意,判断某句是平起还是仄起,只需看它的第二个字(不要去看第一字)。

 

我们再来看上面五律的首联和颔联:

 

平平仄仄平,仄// 仄平平。      (首联)

// 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颔联)

 

大家注意标了“// ”前面的那一节,这一节的性质决定了这句是平起还是仄起。这里我们看到:首联对句是仄起,颔联出句也是仄起,这就“粘”上了。

 

再来看颔联和颈联:

 

仄仄平平仄,平// 仄仄平。      (颔联)

// 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颈联)

 

大家同样注意标了“//”前面的那一节。首联对句是平起,颔联出句也是平起,这就“粘”上了。

大家自己可以分析一下颈联和尾联是怎样“粘”的。

 

近体诗上一联的对句若是平起,那么下一联的出句也必须是平起;上一联的对句若是仄起,那么下一联的出句也必须是仄起。这就是近体诗“粘”的规则。

 

这就是“平粘平,仄粘仄”的判别方法。

 

还有一个更简单直观的办法来判断“粘”:

 

平平 // 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首联)

平节

仄仄 // 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颔联)

仄节

平平 // 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颈联)

平节

仄仄 // 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尾联)

仄节

 

我们看到,每联出句的第一节的平仄都是依次交替的,上一联出句第一节若是平节,则下一联出句的第一节必是仄节;上一联出句第一节若是仄节,则下一联出句的第一节必是平节。这种每联出句头节平仄交替出现的现象俗称为“换头”。初看来,七言换的是顶,但实际上,七言的顶节和头节平仄刚好是相反的,顶在换,相当于头也跟着在换,所以,也是换头。

因为对句的平仄可由“对”的规则确定,所以我们在看“换头”时,就只看每联的出句就可以了。

也就是说:

 

上联出句为平起,下一联出句就要换成仄起,再下一联的出句又要换成平起,如此交替“换”下去。也就是说,任何相邻两联的“头”都要不同。这是从另一角度看“粘”的规则。

 

这就是“换头”的判别方法。

 

如果违反了以上规定,就叫作“失粘”,就是出律或称犯律。

 

我们也来看一些具体的例子:

 

1、杜牧《过田家宅》

 

安邑南门外,谁家板筑高。

奉诚园里地,墙缺见蓬蒿。

 

采用“平粘平,仄粘仄”判别法:

首联对句第一节(第二字)为平,尾联出句第一节(第二字)也为平。平粘平。

或者采用“换头”判别法:

首联“安邑”仄起,尾联“奉诚”平起,已换头。

 

结论:未失粘。

 

2、刘禹锡《金陵怀古》

 

潮满冶城渚,日斜征虏亭。蔡洲新草绿,幕府旧烟青。

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

 

直接采用“换头”判断法:

 

首联“潮满”仄起;

颔联“蔡洲”平起;

颈联“兴废”仄起;

尾联“后庭”平起。

 

各联均有换头。

 

结论:未失粘。

 

3、杜甫《赠花卿》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江风半入云。

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采用“平粘平,仄粘仄”判别法:

首联对句第一节(第二字)为仄,尾联出句第一节(第二字)也为仄。仄粘仄。

或者采用“换头”判别法:

首联“锦城”平起,尾联“此曲”仄起,已换头。

 

结论:未失粘。

 

4、李商隐《曲江》

 

望断平时翠辇过,空闻子夜鬼悲歌。

金舆不返倾城色,玉殿犹分下苑波。

死忆华亭闻唳鹤,老忧王室泣铜驼。

天荒地变心虽折,若比伤春意未多。

 

直接采用“换头”判断法:

 

首联“望断”仄起;

颔联“金舆”平起;

颈联“死忆”仄起;

尾联“天荒”平起。

 

各联均有换头。

 

结论:未失粘。

 

下面我们再看几个例子,我们既检查“对”,也检查“粘”。

 

1、刘禹锡《春有情篇》

 

为问游春侣,春情何处寻。花含欲语意,草斗生心。

色,云阴。纵令无月夜,芳兴暗中深。

 

首联24字:问——情,春——处,平仄相对;

颔联24字:含——有,语——生,平仄相对;

颈联24字:频——轻,都是平,平仄未对,发——作,都为仄,平仄未对;

尾联24字:令——兴,月——中,平仄相对。

 

首联仄起,

颔联平起,

颈联平起,

尾联仄起。

 

我们看到,颈联相对于颔联没有换头,此处失粘了。

为稳妥计,再用另一种方法检查,颔联对句第一节为仄,而颈联出句第一节为平,没粘上;颈联对句第一节为平,尾联出句第一节为仄,也没粘上。

 

结论:第三联频、轻失对,发、作失对;颈联与颔联失粘,尾联与颈联也失粘。

 

2、佚名《喜雨》

 

春雨少,陌上田瘦苗稀。

昨夜雨启,润物似听抚低。

 

1、首联出、对句第四字“雪”、“地”同为仄,失对。

2、尾联出、对句第六字“微”、“琴”同为平,失对。

3、首联出句为平起,第二联出句也为平起,没有换头,失粘。

 

(另,第二句韵脚“稀”为微韵,第四句韵脚“低”为齐韵,出韵了。)

 

我们注意到,失对往往伴随着失粘,因此,一般两项都要进行检查,修改时这类错误时,可能会出现改好了某处,又引起了另一处发生问题的情况,需要引起我们充分的注意。

 

有种说法是“失对则无联,失粘则无篇”,可见“对”和“粘”在格律中的重要性。


(对应录音资料编名称为:第一讲第三章平仄1 对和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