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体诗格律(基础部分)第三章平仄1对和粘/SCG
(2019-03-10 05:34:41)
标签:
诗词教材 |
分类: 诗词探讨 |
诗词入门第一讲:近体诗格律(基础部分)
/
SCG
第三章
第一节
如果说韵是诗的灵魂,那平仄就是格律诗的骨架。
平仄是格律的重要要求,必须掌握。
“仄”字在古音中为入声(在十三职韵部),现代发音为四声,我觉得念起来怪怪的,因此,在本次课中,我仍按入声字的读音,读“仄”,比较短促的发音。
字的声调分平仄是汉字独有的特点,传说康熙帝在听了西洋使者叽哩哇啦说了一通话后,笑着说:“朕知道了,原来西洋话是不分平仄的。”
声调分高低急缓,就有了抑扬顿挫,古人在作诗时就注意到这一点,到了中唐时期,就完善了格律的平仄要求,其目的就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汉字读音声调的特点,使诗词读起来朗朗上口,具有很好的音韵美。
既然格律有对平仄的严格要求,那么首先就需要掌握识别平仄的能力。什么字是平声,什么字是仄声,要做到心中有数。
和韵一样,平仄也分古音和今音(或称旧音和新音),在这次讲课中,未特别指明的都是指古音。
中国的方言有235种,今人的读音与古人又不尽相同,那怎样才能分清平仄呢?
唯一的办法是建立某种标准,一但标准建立,那么不管你是哪个地方的人,也不管你说的是哪种方言,你都只能按标准来判断平仄,而不是按你平时说话的声调来判断平仄。
下面就具体讲平仄的识别。
现代汉语拼音将声调分为一、二、三、四声。一、二声为平,三、四声为仄。
古代将声调分为平、上、去、入四声。除平声外,上、去、入声都为仄。
一般地,古平声对应今一声和二声,上声对应三声,去声对应四声。普通话已经没有了入声,古入声分别归到了拼音的四种声调中去了,这个有个说法,叫“入派三声”。
另外特别指出,《平水韵》韵书中分上平和下平只是卷一和卷二之分,没有任何其他意思,所以我们以后分析平声时,完全不必再去分上平与下平。而汉语拼音中的一声、二声虽然都是平声,却有差别:一声为阴平,二声为阳平。
因为古音中的入声为仄,现代又多读为平声,因此,平仄识别中,识别入声成了难点。很多初学格律的朋友往往被此难倒。
有一个最笨但又绝不会出错的办法,就是查韵书,古音查《平水韵》;今音查《中华新韵》,这就是前面讲的“标准”。绝大多数字都可以在相应的韵书中查到,看这个字处于韵书中的哪个声部,就知道它的平仄了。但我们要注意,在查找时,最好查找两次以上,因为很多汉字都有平仄两读,你都要查出来,然后判断你使用的那个字究竟是平还是仄。
但象七律,有56个字,排律的字就更多了,一个一个去查,太费事。有没有更简捷的办法呢?
根据我的经验,可以采取以下办法判别平仄:
1、首先按现代读音进行初步甄别,一、二声为平,三四声为仄。这一步基本上可将大多数字的平仄确定;
2、然后重点注意可能为入声的字(特别是一、二声的字中的),能确定为入声的,判为仄,可疑而不能确认的字,再去查《平水韵》。什么是“可疑而不能确认的字”呢?这就需要各人找自己的感觉了。
按以上两个步骤,就可以较快地判别平仄了。开始的时候可能需要查的字相对多一些,但慢慢你就会觉得要查的字会越来越少,这取决于你的熟练程度和经验的积累。
下面举例说明:
刘禹锡《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
第一步:按现代读音进行初步甄别:
自——四声,仄;古——三声,仄;逢——二声,平;秋、悲——一声,平;
寂——四声,仄;寥——二声,平。
我——三声,仄;言——二声,平;秋——一声,平;日、胜——四声,仄;
春——以声,平;朝——一声,平。
晴——二声,平;空——一声,仄;一——一声,平;鹤——四声,仄;
排——二声,平;云——二声,平;上——四声,仄。
便——四声,仄;引——三声,仄;诗——一声,平;情——一声,平;
到——四声,仄;碧——四声,仄;宵——一声,平。
按词读音,我们可以初步排出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
平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第二步:可能派入平声的入声字
在这首诗中,可能派入平声的入声字只有“一”字,查《平水韵》,“一”字为入声“四质”部,为仄。将第三句第三字改仄,即为本诗古音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另有:寂、日、鹤亦为古入声,但今音均读四声,没有改变仄的性质)
杜牧《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这首诗的平仄,请大家按上述方法在课后自行判定。
第二节
七言律句可分为四节:第一、二字为顶节,第三、四字为头节,第五、六字为腹节,第七字为尾节。“顶”就是帽子,所谓顶戴嘛。而头、腹、尾却是习惯性地按照人体由上至下的部位顺序命名的。在前三节中,每节的性质由各自的第二字决定,第二字是平声的为平节,第二字是仄声的为仄节。尾节只有一个字,所以,尾节的性质与这一字的性质相同。
在七言律句中,头节的第二字,也就是句子的第四字是除句尾外声韵最关键之处,由于它处在句子中间,所以称为“句腰”。
七言律句把“帽子”摘掉就成了五言律句,所以五言律句分为三节,也就是头节、腹节和尾节,其性质的定义与七言一致。五言律句的句腰也是头节的第二字,也就是句子的第二字。
律句可分为平腰和仄腰两大类,句腰为平声的是平腰句式,句腰为仄声的是仄腰句式。
第一节是平节的为平起句式,是仄节的为仄起句式;尾节是平节的为平收句式,尾节是仄节的为仄收句式。
下面举例说明:
两个 // 黄鹂 // 鸣翠 // 柳
顶节
仄节
头节第二字“鹂”为句腰,鹂字为平,所以是平腰
上句为平腰仄尾句式。仄起仄收。
一行 // 白鹭 // 上青 // 天
顶节
平节
头节第二字“鹭”为句腰,鹭字为仄,所以是仄腰
上句为仄腰平尾句式。平起平收。
窗含 // 西岭 // 千秋 // 雪
顶节
平节
头节第二字“岭”为句腰,岭字为仄,所以是仄腰
上句为仄腰仄尾句式。平起仄收。
门泊 // 东吴 // 万里 // 船
顶节
仄节
头节第二字“吴”为句腰,吴字为平,所以是平腰
上句为平腰平尾句式。仄起平收。
我们可以看到,各句的前三节是平仄交替的,如果顶节是仄节,头节便是平节,腹节便是仄节;如果顶节是平节,头节便是仄节,腹节便是平节。尾节是韵脚,不服从以上规律,其规律由韵脚规律决定,韵句的尾节为平节,非韵句的尾节为仄节。
对于五言律句,各句的前二节是平仄交替的,如果头节是仄节,腹节便是平节;如果头节便是平节,腹节便是仄节。尾节也由韵脚规律决定,韵句的尾节为平节,非韵句的尾节为仄节。
绝句的第一、二句为首联,第三、四句为尾联。
八句律第一、二句为首联,第三、四句为颔联,第五、六句为颈联,第七、八句为尾联。
十二句排律第一、二句为首联,第三、四句为颔联,第五、六句为颈联,第七、八句为腹联,第九、十句为后联,最后两句为尾联。
每联第一句称为出句,第二句称为对句。
第三节
我们先看一首五律的正律格式。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共八句四联,每联两句,第一句称“出句”,第二句称“对句”。
一、对
1、“对”的概念是针对同一联的出句和对句来说的,即:出句的前两节,与对句的前两节平仄相反。即所谓“平对仄,仄对平”。
我们来看首联:
平平 // 仄仄 // 平,
仄仄 // 仄平 // 平。
出句的头节是平节,对句的头节就是仄节;出句的腹节是仄节,对句的腹节就是平节。
再来看颔联:
仄仄 // 平平 // 仄,
平平 // 仄仄 // 平。
出句的头节是仄节,对句的头节就是平节;出句的腹节是平节,对句的腹节就是仄节。
大家自己再看看颈联和尾联,出句和对句的前二节无一不是这样平仄相对的。
每联的出句、对句的前三节(七言)或前二节(五言)必须平仄相反,这就是格律中“对”的规定。如果违反了这个规定,就叫作“失对”,就是出律或称犯律。
以“节”来判定平仄意味着我们只注重双数字,因为每节的平仄性质是由各节的第二个字决定的。为什么检查“对”时只需检查“双数字”而不必检查“单数字”呢?
这是因为近体诗的节律一般是“2,2,1”(七言是“2,2,2,1”)所以我们唸诗时,重音一般都会落在双数字处,单数字对音调影响不大,但在双数字处就必须平仄分明,这就是“二四六分明”。有一句话叫“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句话后半句是对的,前半句却不对,要改为“一三五要论”,我们后面将要学习的“拗救”,就会去“论论”一三五。
很多人对“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都耳熟能详,但并不知道它的出处,有人甚至以为是当代人编造的,其实,它最早出自明朝一个叫释真空的人,在他的《贯珠集》中,有一段口诀:“平对平,仄对仄,反切要分明。有无虚与实,死活重兼轻。上去入音为仄韵,东西南字是平声。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从那时其直到现在,这句话对学诗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同时又不断遭到诗论家们的批评。
我们针对一些具体的例子来分析什么是“对”:
1、杜牧《过田家宅》
安邑南门外,谁家板筑高。
奉诚园里地,墙缺见蓬蒿。
第一联2、4字:邑——家,门——筑,平仄相对;
第二联2、4字:诚——缺,里——蓬,平仄相对。
结论:未失对。
2、刘禹锡《金陵怀古》
潮满冶城渚,日斜征虏亭。蔡洲新草绿,幕府旧烟青。
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
第一联2、4字:满——斜,城——虏,平仄相对;
第二联2、4字:洲——府,草——烟,平仄相对。
第三联2、4字:废——川,人——地,平仄相对;
第四联2、4字:庭——怨,一——堪,平仄相对。
结论:未失对。
3、杜甫《赠花卿》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第一联2、4、6字:城——入,管——风,纷——入,平仄相对;
第二联2、4、6字:曲——间,应——得,上——回,平仄相对。
结论:未失对。
4、李商隐《曲江》
望断平时翠辇过,空闻子夜鬼悲歌。
金舆不返倾城色,玉殿犹分下苑波。
死忆华亭闻唳鹤,老忧王室泣铜驼。
天荒地变心虽折,若比伤春意未多。
第一联2、4、6字:断——闻,时——夜,辇——悲,平仄相对;
第二联2、4、6字:舆——殿,返——分,城——苑,平仄相对;
第三联2、4、6字:忆——忧,亭——室,唳——铜,平仄相对;
第四联2、4、6字:荒——比,变——春,虽——未,平仄相对。
结论:未失对。
二、粘
1、“粘”的概念是针对上联的对句和下一联的出句来说的,即:上一联的对句若是平起,那么下一联的出句也必须是平起,这样,就好象是粘上了一样;反之,上一联的对句若是仄起,那么下一联的出句也必须是仄起。即所谓“平粘平,仄粘仄”。
关于“平起”和“仄起”的概念上面我们已经讲过,即:第一节是平节的为平起句式,是仄节的为仄起句式。
七言句的顶节为平节,就是平起,七言句的顶节为仄节,就是仄起;五言句的头节为平节,就是平起,五言句的头节为仄节,就是仄起。
或者简单地看:某句的第二字若是平,就叫“平起”,若是仄,就叫“仄起”。注意,判断某句是平起还是仄起,只需看它的第二个字(不要去看第一字)。
我们再来看上面五律的首联和颔联:
平平仄仄平,仄仄//
仄平平。
仄仄 //
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大家注意标了“// ”前面的那一节,这一节的性质决定了这句是平起还是仄起。这里我们看到:首联对句是仄起,颔联出句也是仄起,这就“粘”上了。
再来看颔联和颈联:
仄仄平平仄,平平//
仄仄平。
平平 //
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大家同样注意标了“//”前面的那一节。首联对句是平起,颔联出句也是平起,这就“粘”上了。
大家自己可以分析一下颈联和尾联是怎样“粘”的。
近体诗上一联的对句若是平起,那么下一联的出句也必须是平起;上一联的对句若是仄起,那么下一联的出句也必须是仄起。这就是近体诗“粘”的规则。
这就是“平粘平,仄粘仄”的判别方法。
还有一个更简单直观的办法来判断“粘”:
平平
//
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平节
仄仄
//
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仄节
平平
//
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平节
仄仄
//
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仄节
我们看到,每联出句的第一节的平仄都是依次交替的,上一联出句第一节若是平节,则下一联出句的第一节必是仄节;上一联出句第一节若是仄节,则下一联出句的第一节必是平节。这种每联出句头节平仄交替出现的现象俗称为“换头”。初看来,七言换的是顶,但实际上,七言的顶节和头节平仄刚好是相反的,顶在换,相当于头也跟着在换,所以,也是换头。
因为对句的平仄可由“对”的规则确定,所以我们在看“换头”时,就只看每联的出句就可以了。
也就是说:
上联出句为平起,下一联出句就要换成仄起,再下一联的出句又要换成平起,如此交替“换”下去。也就是说,任何相邻两联的“头”都要不同。这是从另一角度看“粘”的规则。
这就是“换头”的判别方法。
如果违反了以上规定,就叫作“失粘”,就是出律或称犯律。
我们也来看一些具体的例子:
1、杜牧《过田家宅》
安邑南门外,谁家板筑高。
奉诚园里地,墙缺见蓬蒿。
采用“平粘平,仄粘仄”判别法:
首联对句第一节(第二字)为平,尾联出句第一节(第二字)也为平。平粘平。
或者采用“换头”判别法:
首联“安邑”仄起,尾联“奉诚”平起,已换头。
结论:未失粘。
2、刘禹锡《金陵怀古》
潮满冶城渚,日斜征虏亭。蔡洲新草绿,幕府旧烟青。
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
直接采用“换头”判断法:
首联“潮满”仄起;
颔联“蔡洲”平起;
颈联“兴废”仄起;
尾联“后庭”平起。
各联均有换头。
结论:未失粘。
3、杜甫《赠花卿》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采用“平粘平,仄粘仄”判别法:
首联对句第一节(第二字)为仄,尾联出句第一节(第二字)也为仄。仄粘仄。
或者采用“换头”判别法:
首联“锦城”平起,尾联“此曲”仄起,已换头。
结论:未失粘。
4、李商隐《曲江》
望断平时翠辇过,空闻子夜鬼悲歌。
金舆不返倾城色,玉殿犹分下苑波。
死忆华亭闻唳鹤,老忧王室泣铜驼。
天荒地变心虽折,若比伤春意未多。
直接采用“换头”判断法:
首联“望断”仄起;
颔联“金舆”平起;
颈联“死忆”仄起;
尾联“天荒”平起。
各联均有换头。
结论:未失粘。
下面我们再看几个例子,我们既检查“对”,也检查“粘”。
1、刘禹锡《春有情篇》
为问游春侣,春情何处寻。花含欲语意,草有斗生心。
雨频催发色,云轻不作阴。纵令无月夜,芳兴暗中深。
首联2、4字:问——情,春——处,平仄相对;
颔联2、4字:含——有,语——生,平仄相对;
颈联2、4字:频——轻,都是平,平仄未对,发——作,都为仄,平仄未对;
尾联2、4字:令——兴,月——中,平仄相对。
首联仄起,
颔联平起,
颈联平起,
尾联仄起。
我们看到,颈联相对于颔联没有换头,此处失粘了。
为稳妥计,再用另一种方法检查,颔联对句第一节为仄,而颈联出句第一节为平,没粘上;颈联对句第一节为平,尾联出句第一节为仄,也没粘上。
结论:第三联频、轻失对,发、作失对;颈联与颔联失粘,尾联与颈联也失粘。
2、佚名《喜雨》
一冬无雪春雨少,陌上田地瘦苗稀。
云生昨夜雨微启,润物似听抚琴低。
1、首联出、对句第四字“雪”、“地”同为仄,失对。
2、尾联出、对句第六字“微”、“琴”同为平,失对。
3、首联出句为平起,第二联出句也为平起,没有换头,失粘。
(另,第二句韵脚“稀”为微韵,第四句韵脚“低”为齐韵,出韵了。)
我们注意到,失对往往伴随着失粘,因此,一般两项都要进行检查,修改时这类错误时,可能会出现改好了某处,又引起了另一处发生问题的情况,需要引起我们充分的注意。
有种说法是“失对则无联,失粘则无篇”,可见“对”和“粘”在格律中的重要性。
(对应录音资料编名称为:第一讲第三章平仄1 对和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