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不畏浮云遮望眼---巧妙解答诗歌评价类题》微教案

(2019-12-23 15:47:53)

不畏浮云遮望眼

---巧妙解答诗歌评价类题

西安市太元路学校 狄晓昀

设计理念:《陕西省2019年初中毕业学业考试说明》明确提出:“古代诗歌阅读着重考察学生对诗歌的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的理解能力和欣赏水平”,近几年,分析概括诗文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欣赏诗文的形象特点和鲜明的语言特征以及常见的表达技巧这些考点在中考中属于高频考点,2017年陕西中考出现了评价类诗歌赏析,统编教材的课后题也呈现出评价类,这些都向我们发出一个重要的信号:诗歌鉴赏的难度在攀升,对学生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帮助学生挑战这瞬息万变的中考,我们老师必须帮助学生梳理清楚解答新题型的方法、技巧,减轻他们的畏难情绪,增强他们学习诗歌的自信心。评价类诗歌可以考察古代诗歌阅读的各个考点,综合考查学生的信息提取能力、语言表述能力和思维能力,能体现一个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本节课的设计正是紧扣这些,通过一封匿名信引出本节课要解决的课题,运用统编教材中的课后题作为范例明确解答评价类诗歌题的过程,引导学生在回顾经典的过程中总结归纳解答诗歌评价类题的思路和方法,在学以致用的基础上,力争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述能力。

学情:经过七年级语文统编教材两个学期的学习,学生接触了古代诗歌,可是对古代诗歌的鉴赏感知迟钝,他们只能欣赏一些浅显易懂的诗歌,感知到作者的情感,但只要形式稍有变化,他们就茫然了,鉴赏无从下手,他们搞不清评价类诗歌题干包涵哪些信息点,看不懂要考查哪个考点,这些难题都是阻碍学生解答评价类诗歌题的巨大障碍。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并掌握解答诗歌评价类题的步骤和方法

2学会解答诗歌评价类题

过程与方法:讲练结合,结合统编教材课后题解答诗歌评价类题的思路和方法不断总结和完善,最终掌握方法并灵活运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构建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降低学生对解答诗歌评价类题的畏难情绪,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掌握方法,提高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并掌握解答诗歌评价类题的步骤和方法

教学难点: 学会解答诗歌评价类题。

教法分析: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就是通过语文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探究、活动体验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的语文素养,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师要本着“因材施教”、“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慎重地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结合本课的教学目标、训练目的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主要采用讲练结合式教学方法。同时兼有启发式的辅助。

通过讲练结合, 让学生掌握解答诗歌评价类题步骤和方法,不断总结和完善,最终掌握并灵活运用。

教学过程

一、一封匿名,导入课题设计意图:匿名信,既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发他们对诗歌评价类题的情感共鸣,容易拉近学生与这个难题的心理距离,课本课后题也降低学生对探究诗歌评价类题这个难题的畏难情绪

一封匿名信,一张课本课后题的照片,道出学生对诗歌评价类题的焦虑,引出课题.

二、结合教材案例,梳理解题步骤设计意图:《陕西省2019年初中毕业学业考试说明》明确提出:“古代诗歌阅读着重考察学生对诗歌的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的理解能力和欣赏水平”,诗歌评价类题将更新的形式溶于到内容中去,考点是内容,不同类型的题干是形式,结合教材课后题让学生看到万变不离其宗的本质,有利于降低她对这种题型的畏难情绪,激发她“乐学善学”的语文兴趣

(一)读懂点评语,判断其考点

关于陶渊明《饮酒》(其五),苏轼这样评述:“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你怎么理解苏轼的这段话?说说你的想法。

        -----统编教材八上第24课《诗词五首》课后题

1、用自己的话简译苏轼评述。

2、判断考点:由“见”和“望”差别判定考查“炼字”,考查表达技巧的掌握。

 

(二)结合诗歌内容,紧扣关键字词

在理解苏轼评述内容的基础上,说清“见”和“望”的表达效果。

明确:苏轼认为,陶渊明在东篱采菊,无意间一抬头,南山映入眼帘,一个“见”字写出了一种无意得之、悠然忘我的心境,与全诗营造的闲远散淡的氛围是吻合的,而“望”相比于“见”,更有目的性,更像有意为之,破坏了诗歌自然而然的意境,因此说“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

 

三、归纳总结,回顾解答步骤(设计意图: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基本点要求学生“乐学善学”“勤于反思”“问题解决”“批判质疑”“勇于探究”,具备“人文情怀”“信息意识”,回顾步骤和方法,有助于学生养成“归纳反思”的好习惯,培养其良好的语文素养

(一)读懂点评语,判断其考点

(二)结合诗歌内容,紧扣关键字词

四、“我来试试”、学以致用设计意图:新一轮语文课改强调语文教学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这一环节有利于培养学生“问题解决”和“勇于探究”的语文素养

1、出示检测诗歌:

《偶 成》

萧立之

雨妒游人故作难,禁持闲了下湖船。

城中岂识农耕好?却恨铿晴放纸鸢。

2、生运用课堂所学的方法解答诗歌。

3、教师以本课所授方法明示解答思路和步骤。

1解读题干,筛选出判定考点的信息点,从而准确判断考点-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

2)结合诗歌内容,抓住“城中岂识”“却恨铿晴”这表露作者情感态度的关键词,以及“农耕好”“放纸鸢”这强烈对比的词语来理解、分析人们对雨不同的态度,从而析出主题。

明确:同意说法。下雨了,农人急切盼望雨,下雨了好去耕田,而城里的富贵人家却恨老天吝啬晴天,耽误他们去放风筝,作者通过对比,斥责了那些只知玩乐,不顾民生疾苦的人。

五、结语

今天的微课堂已接近尾声,你学会了么?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狄老师希望你能以今天所学作为解答诗歌评价类题的把手,举一反三,不断练习,定能练就一副“火眼真睛”,再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