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能力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指标,也是未来公民核心素养的基石。大班幼儿正处于合作意识萌发、合作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区域游戏以其自主性、情境性、互动性强的特点,为幼儿合作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天然沃土。本文立足于幼儿园教育实践,深入探讨如何在区域游戏中通过环境创设、游戏设计、教师指导及家园协同等策略,有效促进大班幼儿合作认知、合作情感与合作技能的发展。实践证明,科学利用区域游戏,能显著提升幼儿的协商沟通、分工协作、问题解决及共享共赢能力。
(一) 环境创设:铺设“呼唤合作”的物理与心理基石
物理环境:材料设计的“合作密码”:
互补性材料: 提供需多人合作才能操作的器械(如大型空心积木、需合力拉动的滑轮装置、多人共绘的长卷画布、需四手联动的复杂齿轮组)。
限量性资源: 投放少于小组人数的特色道具(如唯一的“魔法权杖”、两顶“船长帽”、三把“金钥匙”),自然诱发角色协商、资源共享与轮流行为。
任务驱动型材料: 设置“合作任务卡”(图文并茂),如“四人合建一座带护城河的城堡”、“合作完成100块拼图并创编故事”、“小组合作设计制作一艘宇宙飞船模型”。
空间布局的“互动磁场”:
将功能关联区域相邻设置(如“娃娃家”紧邻“小超市”、“小医院”靠近“药房”、“建构区”毗邻“交通站”),促进跨区域游戏联动与角色交往。
在区域中开辟“合作计划角/分享角”,提供简易计划板、分工记录表(可用图画、符号)、展示合作成果的空间。
心理环境:
营造安全接纳的氛围: 明确“尝试合作、允许犯错”的原则,接纳合作初期的混乱与失败。教师语言充满鼓励:“没关系,我们一起想想办法”、“这次没成功,下次合作时我们可以调整...”。
树立合作榜样: 墙面张贴幼儿精彩合作瞬间的照片、图画,附以幼儿自己的合作感言(如“一起搭,塔楼不会塌!”、“你的主意+我的主意=超级好主意!”)。定期评选“最佳合作拍档”、“智慧合作小组”。
渗透合作规则: 与幼儿共同讨论制定简明区域合作公约(如“说话轻声商量”、“玩具大家分享”、“分工一起遵守”、“困难一起解决”),并用图示呈现。
(二) 游戏设计:架构“催化合作”的内容与挑战
角色扮演区(社会性合作):
创设“共生任务链”:
“医院”情境: 设置“急诊抢救”任务,要求“医生”(诊断决策)、“护士”(执行操作、安抚)、“药剂师”(准确配药)、“救护车司机”(及时转运)紧密配合,缺一不可。
“餐厅”情境: 开展“大型宴会”项目,从“经理”统筹、“厨师”团队协作烹饪、“服务员”团队有序传菜上菜、“收银员”高效结账,到“保洁员”整理,模拟完整服务链。
“建筑工地”: 设置“项目经理”、“设计师”、“建筑工人”(搬运、搭建)、“质检员”等角色,共同完成特定建筑项目。
建构区(工程性合作):
主题共建项目: 如“我们的未来社区”——小组需规划、分工搭建住宅区、商业街、公园、交通网络(道路、桥梁),最后进行整体连接与场景演绎(如模拟社区生活)。
限时合作挑战: 如“抗震高塔挑战赛”——小组在规定时间内,利用指定材料(如吸管、胶带、纸杯)搭建能承受模拟“地震”(教师轻晃桌面)的最高且稳固的建筑。强调结构设计、分工实施与共同测试调整。
大型场景合作: 如合作搭建“太空基地”、“海底世界”、“恐龙乐园”,需要统筹规划空间、材料分配和角色扮演融入。
益智区(策略性合作):
引入合作类桌游: 如《赛船计划》(需共同规划船只移动路径避开障碍)、《幽灵阶梯》(合作收集物品对抗幽灵前进)、《禁闭岛》(合作解谜逃离),这些游戏要求玩家共享信息、共同决策、协作对抗游戏机制本身。
大型合作拼图/迷宫: 提供超大块数拼图(如100片以上)或地面大型迷宫毯,需要小组共同观察、讨论策略、分工寻找/拼合。
合作性科学实验/探索: 如“合作搭建最长的管道让小球滚落”、“合作设计并测试哪种纸船承重最大”,需要共同设计、操作、记录、分析。
美工区(创作性合作):
集体艺术创作:
接力故事画: 小组共绘一幅长卷,每人轮流添加元素并续编故事情节,最终形成一幅有连贯故事的独特作品。
合作绘本制作: 小组分工负责故事构思、绘画、文字记录(幼儿口述,教师或大孩子记录)、装订。
表演道具合作制作: 为角色扮演区或班级表演活动合作制作服装、头饰、背景等。
(三) 教师角色:从观察者到合作智慧的“点燃者”与“脚手架”
敏锐观察者:
深入各区域,细致观察幼儿合作行为:是否主动发起合作?如何协商角色和分工?沟通是否有效?遇到冲突如何应对?合作目标是否达成?过程体验如何?
识别合作契机:当游戏陷入僵局(争抢、目标难以实现)、当新材料引发兴趣、当幼儿自发出现合作苗头时,都是介入引导的好时机。
智慧引导者:
适时介入:
当合作停滞时: 抛出启发性问题:“你们需要完成这个大工程,每个人可以负责做什么呢?”、“这个角色很重要,谁愿意承担?还需要什么角色配合?”、“大家想法不一样,怎么决定呢?”。
当冲突发生时: 引导幼儿表达感受和需求:“XX,你看起来有点生气,能说说为什么吗?”、“XX,你能听听他的想法吗?”、“有什么办法能让两个人都满意一点?”。避免直接裁判。
提供“合作工具包”:
语言脚手架: 示范并鼓励使用合作语言:“我有个想法…你觉得怎么样?”、“你需要我帮忙做…吗?”、“我们可以轮流/分工…”、“我同意…,不过我还想补充…”、“谢谢你帮我…”
。
可视化工具: 提供“任务分工表”(画图表示职责)、“计划板”(用磁贴或卡片规划步骤)、“问题解决轮”(图示解决方法如商量、轮流、猜拳、找老师帮忙等)。
“脚手架式”辅助: 初期可参与讨论、帮助梳理分工;中期逐步放手,仅在关键节点给予提示;后期鼓励完全自主合作。
反思促进者:
组织“合作反思会”: 在区域活动后或一日活动尾声,引导合作小组围坐分享:
“今天你们小组合作完成了什么?最成功的地方在哪里?”
“合作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你们是怎么解决的?”
“每个人在合作中都做了哪些贡献?”
“下次合作,你们觉得可以怎么做得更好?”利用多媒体辅助: 播放教师抓拍的合作过程照片或短视频,帮助幼儿更直观地回顾和反思。
积极反馈者:
过程性赞赏: 具体描述观察到的积极合作行为:“刚才你们小组在搭桥时,明明主动帮乐乐扶住了摇晃的柱子,这种互相帮助真好!”、“我看到小组成员在讨论时都认真听了朵朵的想法,这很尊重人!”、“你们在角色分配时用了猜拳的办法,公平地解决了问题!”。
重视努力与进步: 不仅表扬成功的结果,更关注合作过程中的努力、坚持、沟通技巧的提升和冲突解决的尝试。
区域游戏,这片充满童趣与创造力的天地,是培养大班幼儿合作能力的绝佳场域。当积木在协作中垒成高塔,当角色在协商中生动演绎,当构想通过合力化为现实,孩子们收获的远不止游戏的成果。他们在每一次眼神交汇、每一次言语协商、每一次双手互助中,悄然编织着理解他人、融入集体、贡献智慧的生命网络。维果茨基的箴言在此回响:“在合作中,孩子总是超越自我。”作为幼儿教师,我们应珍视区域游戏的价值,以专业的眼光创设环境,以智慧的方式引导互动,以温暖的胸怀支持成长,让合作的种子在游戏的沃土中深深扎根,让合作的精神成为孩子们未来拥抱世界、携手同行的温暖而强大的力量。这份在游戏中淬炼的能力,终将成为他们受益终身的社会通行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