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最美的遇见最好的陪伴
最美的遇见最好的陪伴
博客十周年地图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66积分
  • 博客访问:297
  • 关注人气:15
  • 获赠金笔:0
  • 赠出金笔:0
  • 荣誉徽章:点亮荣誉勋章兑换图片博主服务兑换私密博文兑换金笔
正文 字体大小: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书分享

(2019-08-23 18:45:22)
分类: 读书笔记

假期我拜读了尹建莉老师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书,之所以把这本书分享给大家,是因为在座的各位都扮演着多重角色,在校我们是老师,回到家里我们又变身成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身份,都面临着共同的问题:如何教育孩子。 本书的题目并不是真的要在妈妈和老师之间进行孰好孰坏的对比,仅仅是为了凸显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作者尹建莉,是中国家庭教育领域标志性的人物,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她的女儿16岁参加高考,取得了超过当年清华录取线22分的优异成绩,那么究竟是怎样的家庭教育让她的孩子如此优秀呢?本书中有许多生动鲜活的事例,接下来我为大家分享作者的两个观点,也许你不一定认同,但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1、不要捉弄孩子(现实生活中这种现象比比皆是)这样的场景你是否熟悉?大人手里准备拿一个给孩子的东西,却不痛快地给他,而是提条件,让孩子说一句甜言蜜语,如果孩子不愿意说,就做出要把东西拿走不给的样子,直到孩子说了,才把东西满意的递给孩子。还有大人以吓唬孩子取乐,一看到小男孩,就做出要拿剪刀剪孩子小鸡鸡之类的动作。或者看到一个小女孩喜欢她的布娃娃,就把布娃娃藏起来,说丢了或者被别人拿走了,直到小女孩急得大哭,才把娃娃拿出来。成人觉得这很好玩,以为不过是逗孩子着了一下急,哭一下鼻子,一笑就没事了。其实,这些行为都给孩子造成了心理的伤害。它对孩子来说毫无趣味,只会让孩子觉得不安和不被尊重的感觉。损伤孩子的自尊心,增加孩子的社交恐惧和对他人的不信任。上述现象我的孩子都经历过,而且我也曾无知的捉弄过他,觉得很有趣,却没体会到孩子的真实感受。所以,凡遇到类似事情,家长都要礼貌而坚决的制止。 因为捉弄孩子,是成人居高临下地利用孩子的幼稚,故意让孩子犯错误、哭泣和害怕。它的目的是逗大人高兴,给孩子带来的是羞辱、担心和失落。“逗”孩子应该以儿童的快乐为前提,以儿童能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制造出让儿童快乐的事件。喜欢逗宝宝的我们是否可以体谅下宝宝的感受呢? 2、孩子一定要有个怕的人吗?(这句话是我们经常传授给别人的口头禅) 亲子关系也可比作国王和民众的关系。如果孩子在家庭中“一定要有个怕的人”,说明同时也有“不怕的人”,那么孩子就很难建立平等的心态。他一方面是“怕的人”面前的臣子,另一方面是“不怕的人”面前的国王。既卑躬屈膝又颐指气使。这两种身份会带出去,带到幼儿园,带到学校,带到工作单位,带到社会上。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孩子家里家外两个样,或一方面胆小怕事,另一方面骄纵蛮横。 父母的“”权威”不是靠立规矩,强迫孩子服从来确立的,那样树的权威,本质是成人恃强凌弱,以大欺小,可能会获得孩子表面上的“顺从”,却会让孩子在内心更鄙视你,甚至埋下仇恨和怨毒的种子。真正的权威,是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尊重孩子,给孩子与自己无异的自由。当孩子从父母这里获得充分的爱,建立起充分的信任感;当他遇到问题时,总能得到父母的理解和帮助,他自然会对父母表达出依恋和信赖——父母的“权威”就这样出现了。 许多根深蒂固的旧观念,让我们背离了正确教育的初衷,希望我今天的分享对大家有所触动,感谢大家的聆听。

阅读(731) 收藏(0)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