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设计】王荣生--音乐《牧歌》
(2019-02-13 18:05:05)
标签:
教育音乐 |
分类: 南宫中学 |
课题《牧歌》
|
课程名称 |
《牧歌》 |
课 |
高中赏析课 |
|||
|
年 |
高中 |
课 |
1 |
|||
|
教学目标 |
1.在歌曲中感受草原人民丰富安定的幸福生活和草原辽阔、美丽的景象,从而喜爱民族优美音乐艺术的情感。 2.在参与体验、聆听的活动中,能够学会探究音乐的方法,感受蒙古长调悠扬、高亢的风格特点。 3.欣赏无伴奏合唱,感受无伴奏合唱的人声美与丰富的和声效果。 |
|||||
|
学情分析 |
高中的学生,其心理日趋成熟,表达情感的方式比中学生有明显的变化。学生的认知能力由感性逐渐上升到理性,他们不再满足于音乐的好听与否,渴望更深一层的了解音乐的内涵,这时教师对音乐元素的讲解,音乐作品的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想要让学生很好而又迅速的掌握音乐知识,那必须要培养学生的兴趣,因为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有了动力,就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应通过多种形式的艺术实践活动,巩固和提高表现音乐的基本技能。扩大音乐欣赏的范围,更有意识地将音乐的人文内涵融入教学中。 |
|||||
|
教材分析 |
歌曲《牧歌》是高中教科书上的一欣赏课歌曲,是流传于东蒙昭乌达盟的一首蒙古族民歌。无伴奏合唱《牧歌》是一首由上句和下句构成的长调民歌,其曲调悠长,连绵起伏,节奏舒展,气势宽广。作者瞿希贤根据海默的词,把这首民歌改编成无伴奏合唱曲,使优美的民歌形象更加丰满,色彩更为丰富。不同音色的声部交替出现,互相呼应,加上浓郁和谐的和声效果,使音乐的内涵更为充实,意境得到升华。由于这首无伴奏合唱较原民歌更加丰富、优美动听,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因而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并成为无伴奏合唱的珍品。 |
|||||
|
教学重点 |
欣赏歌曲,感受蒙古民族音乐的特点及民族风情。 |
|||||
|
教学难点 |
能舒展有感情的的演唱《牧歌》。 |
|||||
|
教 |
||||||
|
程序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
|
导入新课 |
以《牧歌》为背景音乐,展示蒙古风情的图片,感受蒙古族的民族风情。 |
认真观看图片及聆听 |
让学生充分感受蒙古的美。 |
|||
|
教学主体部分 |
1.欣赏独唱《牧歌》,初步感受歌曲优美、抒情的情绪。 2.再次欣赏歌曲,分析音乐要素(旋律悠扬、节奏舒展、宽广,速度较慢以及很长的拖音)。 3.分段欣赏歌曲 (1)欣赏引子部分 引子部分表达了什么样的情绪 (2)欣赏主题部分 学生朗读歌词 你们有没有发现歌词与旋律高低之间有着什么关系? 老师弹奏钢琴,学生用“呜”模唱主题旋律,感受开阔悠扬、高亢抒情的旋律,体会草原人幸福、安宁的新生活。 了解蒙古族的长调 师:这是蒙古族的哪一种曲调?(这首《牧歌》曲调悠扬、高亢,连绵起伏,节奏舒展,气势宽广,是一首典型的长调。) 跟音乐简单学两个八拍的动作,感受蒙古音乐舒展的节奏。老师示范。 |
学生认真思考并积极回答。 学生回答问题。 认真学唱。 认真学习动作。 |
让学生思考问题,充分发挥自我。 使学生更好的了解歌曲。 使学生能有感情的歌唱歌曲。 |
|||
|
教学主体部分 |
4.学唱无伴奏合唱《牧歌》 (1)女高、女中、男高、男中学习各声部的旋律。 (2)老师指挥,四声部合唱,体验四声部之间的和声效果。 (3)老师指挥,学生用正确的、舒展的声音合唱,感受声部的和谐统一。 5.再一次聆听全曲,感受蒙古的美。 6.总结 |
认真学唱 |
更好的演唱歌曲。 |
|||
|
课堂小结 |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蒙古族的一首无伴奏歌曲《牧歌》,谁能说一说这首歌的曲调是什么?(长调)而且蒙古族的音乐具有优美的旋律、宽阔的气息、感情深沉的风格特点。它就像父亲的声音一样的深沉,我希望同学们课下多搜集一些蒙古族的音乐来欣赏,今天这节课就到这里,下课 |
|||||
|
板书设计 |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