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小组合作的22个案例》读后感
(2019-04-08 14:22:54)分类: 阅读分享 |
《有效小组合作的22个案例》读后感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那为什么有小组合作学习这种学习方式的出现呢?教育心理学工作者对学习的研究发现,被动学习下的学生学习成就最低,其次是学生的主动学习,建构学习与互动学习下的学生学习成就最高、学习兴趣与动机也最高。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越来越注重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展开。
那如何去开展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呢,读了《有效小组合作的22个案例》这本书后,我找到了答案。
再者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过程。不同的学生对于同一对象可能存在着不同的理解,这时需要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学生的主动性与能力,强调生生之间的互动,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相互切磋,共同提高。教师在此过程中只充当“管理者”、“促进者”、“顾问”和参与者等多种角色,旨在促进整个合作学习的顺利进行,使学生与新知之间的矛盾得到解决。在合作学习中,教师不再是对立的关系。而小组合作学习也存在着不同的操作形式。第一是拼图式教学模式,将不同的教学任务分给小组中的不同成员,解决后再在小组内进行讨论,教会其他成员。第二个是建构性认知冲突解决模式,学生在讨论时会有分歧和冲突,这时候就学要想尽办法是对方去认同自己的观点。
其中我认为最有趣的方法是让学生改变原先立场,去认同对方的观点,这样能让学生认识到不同观点的优劣势。最后一个是小组调查模式,通过学生的调查报告进行小组内自评、组间互评、教师评价,最后进行反思与总结,提出改进建议。
然后是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能提供的帮助。在小学生的合作学习中,教师需要将不同能力的学生分成一组,因为在这样的小组里的成员能够更深入地思考,能给出并接受更多的解释,在讨论时能有更深远的见解,即这样的小组能促进理解深度、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并加强记忆,学习能力低的学生在这样的小组中能有更大的收获。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地与学生进行言语上的互动,确定学生的学习程度,要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的讨论中,促使学生进行高水平的思维活动。在学习过程中还需注意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教师与学生的闲聊是一种有效的情感支架行为,当学生焦虑时,可以通过闲聊让学生摆脱焦虑,当学生喜悦时,闲聊可以让学生产生信任,使师生关系更为融洽、稳定。
最后是实施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评价。评价不只是传统的单一教师评价学生的方式,还要让学生个体、学习小组参与其中,在发展性原则、全面性原则、客观性原则、一致性原则的基础上展开学生、学习小组的自评与互评。还要对小组成员也要进行个人评价,主要是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参与合作学习的情感与态度;2.获得和提供信息的技能;3.请求帮助和支持的技能;4.引导和阻止的技能;5.自控与协调的能力;6.异议与概括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