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当与很多人一起骑车的时候,你会不会骑得更快?

(2022-04-13 21:39:19)
标签:

文化

体育

时尚

情感

雅蓝心理健康

当与很多人一起骑车的时候,你会不会骑得更快?


社会助长作用:当与很多人一起骑车的时候,你会不会骑得更快?
竹娜即将跑完每日长跑的全程时,已经累得不行了
尽管她脑子里想着要坚持跑完
可身体却向她央求说还是步行回家吧
最后,她选择了折衷的办法,用极慢的速度跑回了家

第二天,除了有两个朋友和她一起跑以外
情况还是和前一天一模一样
但是托娜却比上一次少花了2分钟就跑完了全程
她觉得很奇怪:
“我能跑得更快就是因为和她们一起跑吗?
和别人一起我总是能跑得更快吗?”

我们几乎无时无刻不生活在群体中
我们的社会不仅仅由64亿个体组成
它同时包括了200多个国家和地区
400万个地方性社区
2 000万个经济组织
以及几亿个其他正式或非正式的群体——
比如,约会中的恋人、家庭、教堂、正在交谈的同室好友等等
那么,这些群体是如何影响个体的呢?

群体互动常常会产生戏剧性的效果
有学识的大学生和其他博学多才的人在一起会促进彼此的才智
不良少年和不良少年在一起,彼此的反社会倾向也会愈演愈烈
不过,群体是以什么方式来影响群体内成员的态度呢?
又怎样影响群体做出明智或是愚蠢的决策呢?

个体也会影响他们所在的群体
1957年一部经典影片《12个愤怒的男人》中以这样的情节展开:
审理谋杀案的12名警觉的陪审员列队走进陪审室
那天天气很热,陪审员们疲惫不堪
急于对一个少年以刺杀其父亲为名做出有罪判决
在他们就快达成一致意见时,其中却有一个人独立特行,拒绝投票
接下来,随着讨论的继续进行,陪审员们开始改变自己的意见
“毫无疑问,一小群有思想、有责任感的公民能够改变整 个世界。” 

当与很多人一起骑车的时候,你会不会骑得更快?

如果说他人在场有时有助于提高个体的作业成绩
有时却会妨碍作业成绩
那这种说法比起典型的英格兰天气预报来也好不到哪儿去——
那儿的天气预报会说今天可能是晴天
然后接着又说也可能会下雨
到1940年为止,这个领域的研究几乎停滞不前
并且一直沉寂了25年
直到受某一个新观点的启发才又复兴起来

社会心理学家扎伊翁茨想把这些看似互相矛盾的发现融合到一起
正如科学界中常有的创造性瞬间一样
扎伊翁茨(1965)用一个领域的研究点亮了另一个领域的研究
这一次是受到了实验心理学中一个成熟定律的启示:
唤起能够增强任何优势反应的倾向

唤起会提高简单任务的作业成绩
而在这些简单任务中“优势”反应往往是正确的
人们在唤起状态下,完成简单的字谜任务——
辨别出打乱了字母顺序的单词(比如“akec”)是最快的
而在复杂任务中
正确答案往往不是优势反应
所以,唤起增强的是错误反应
因此,在更难一些的字谜任务中,焦虑被试的成绩表现会更差

“仅仅是社会接触就可以引发……一种动物精神的增强
这种精神能够提高每一个工人的工作效率。”
这个规律能够解开社会助长作用之谜吗?
假设人们会因他人在场而被唤起或激活似乎很有道理
而且现在也有许多证据证实这一假设是正确的
如果社会唤起能促进优势反应
那么它应该会提高简单任务的作业成绩
并且会降低困难任务的作业成绩

至此,我们可以对以前令人迷惑不解的结果做出比较圆满的解释
在渔用卷轴上绕线,做简单乘法题
或者吃东西都是一些简单任务
这些任务的正确反应都是人们掌握得非常好的反应或很自然的优势反应
毫无疑问,他人在场会提高这些任务的作业成绩
而学习新材料,走迷宫游戏,或者解复杂的数学题都是一些较难的任务
这些任务的正确反应很难一下子就做出来

在这种情况下,他人在场就会增加个体错误反应的次数
可见.同一个规律:
唤起能促进优势反应,在两种情况下都有效了
突然之间
先前看起来互相矛盾的结果也不再矛盾了





当与很多人一起骑车的时候,你会不会骑得更快?

雅蓝心理健康
助您渡过抑郁的海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