虐待狂和被虐待狂,都与性的需求、性的联想有关

标签:
育儿文化情感旅游雅蓝心理健康 |
受虐待狂者还有一种错误观念:
他们一厢情愿
把自我牺牲当成是真正的爱
其实,他们的潜意识蕴藏着更多的恨
并渴望得到发泄和补偿
我们前面提到那位牧师
他愿意为家人牺牲一切
认为自己的动机完全是为家人着想
他的真正目的
却是为了维系自我的美好形象
有时我们自称为别人着想
可能只是为了逃避责任
满足一己的愿望
我们所做的一切是出自个人意愿
核心动机却是满足自我需求
不管为别人做什么事
也许都是为赢得私利
譬如,有时候
父母告诉孩子:
“你应该感激我们为你所做的一切。”
此时,可以肯定地说
这样的父母对孩子缺少真正的爱
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是两回事
我们却常常混为一谈
我们真心去爱某个人
是因为我们需要去爱别人
我们生儿育女
是因我们自己想要孩子
我们爱自己的孩子
在于我们渴望成为充满爱心的父母
真正的爱
能够使人发生改变
在本质上是一种自我扩充
而非纯粹的自我牺牲
真正的爱
能使自我更为完善
爱,在某种意义上是自私的
最终的追求则是自我完善
当然,自私与否
不是判定爱的标准
惟一的判断标准是:
爱———永远追求心智的成熟
除此以外
都不是真正的爱
在我的指导下
牧师不再亦步亦趋
替妻子和儿子收拾家务、打扫卫生
儿子对日常杂务袖手旁观
也会让他大发脾气
他不再替他们支付汽车保险费
而是让他们自行负担
有时候
他不再陪妻子到城里去看歌剧
而是让她独自驾车前往
他在某种程度上
扮演起“坏丈夫”、“坏父亲”的角色
而不是有求必应
他昔日的行为
固然以自我满足为出发点
但从未失去爱的能力
这也成为他自我改变的原动力
对于他的变化
妻子和儿子起初大为不满
但不久后情况就有了变化:
一个儿子回到大学就读
另一个儿子找到了工作
还在外面独自租了公寓
妻子也感受到独立的好处
心灵由此获得了成长
牧师本人则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感受到了人生真正的快乐
这位牧师不恰当的爱
曾接近被虐待狂的边缘
虐待狂和被虐待狂
都与性的需求、性的联想有关
不管是别人受苦
还是让自己受苦
患者都会感受到某种生理快感
在精神病理学上
纯粹的性虐待和被虐待现象极为罕见
更多的是社会性虐待狂和被虐待狂
其危害性也更为严重
患者在与性有关的人际交往中
总想不停地去伤害对方
或为对方所伤害
雅蓝心理健康
助您渡过抑郁的海洋
前一篇:开始对小哥哥感兴趣
后一篇:承认自己抑郁症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