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说课稿
(2019-06-12 15:13:23)分类: 教学资源 |
《登高》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登高》。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做解说。
一、教材分析
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2、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3、通过诵读、合作探究来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
4、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从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中汲取一些精神养分。
总之,本节课就是在师生平等对话中让学生去感受诗之美,领悟诗之情,学习诗之法,从而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经过前面诗歌的学习,学生对于写景部分额分析问题不大,关键是对诗歌意境和情感的理解存在困难。因此,我把教学重点和难点设定为:了解诗人的际遇,体会诗人的心境,感悟本首诗歌的深远意境。
二、说教法、学法
1、多次运用诵读法。“三分诗七分读”,抓住朗诵,也就是抓住诗歌教学的要害,可带领学生较快地走近诗人,走进文本。
2、合作探究法。新课程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我在鉴赏诗歌意象、体会情景交融手法这两个环节,让学生分组讨论,从而突破教学重点。
3、点拨法。在体会诗歌的悲情美环节,我会恰当运用点拨法,指导学生思考,突破教学难点。
三、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郭沫若曾这样评价杜甫:“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诗中圣哲。”让学生通过赏析对联,回味杜甫漂泊的一生,体会杜甫作为一个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读书人,忠君念阙、心系苍生的伟大情怀。
(之所以涉及此环节,是因为:知人论世是诗歌鉴赏的重要步骤,只有了解了作者本人及其当时的时代背景,才能更好地理解其作品。)
(二)研读课文
1、初读,朗读吟诵,感知韵律美。
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准停顿,读懂句意,体会律诗的韵律之美。设计这个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感知本诗,为其他鉴赏环节做好铺垫。
2、再读,披文入情,感受感情美。
让学生用一个字概括这首诗的情感。其答案是一个“悲”字,由此辐射出两个问题:诗人因何而“悲”?如何写“悲”?(设计此环节想让学生对本诗进行整体感知,然后根据辐射出的两个问题进行局部探究。)
3、三读,展开想象,感悟意境美。
诗的意境由多个意象构成。意象是诗人情感的载体,是诗歌的灵魂。引导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去感受、品味意象,是诗歌鉴赏的关键。于是在本环节,我让学生分组讨论前两联写了哪些意象?分别用什么词描绘的?又是如何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的?
(这一问题的设置,是让学生通过体会多个意象所构成的意境,深刻地感受到诗中所弥漫的悲情,从而对情景交融这一手法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从而突破教学重点。)学生理解第一联没什么问题,但对第二联有分歧,有的学生认为,“无边”“不尽”凸显的是壮阔雄浑,如何与悲联系呢。我引导学生抓住这两句的核心意象,即落木和长江。由落叶飘零,想到自己已至暮年,让人体会到生命的短暂。而江水体现的是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永不停息的感觉。这联上下两互相对比、衬托,写出了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个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可谓“人生倏忽百年,江山万古长青”。)
4、四读,品评词句,领悟悲情美。
诗中有景有情,学生在入境之后,引导学生分析后两联的情感。先出示一个问题,宋代罗大经从颈联中读出了八层悲,你自己试试能读出几层。要求先自己思考,再小组探讨。学生们热情都很高涨,基本都能找出六七种。教师及时鼓励肯定,增强学生自信。之后教师出示罗大经《鹤林玉露》的评价,“万里,地之远也;悲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最后一联学生比较容易体会“艰难”“繁霜鬓”的含义,但对“新停浊酒杯”理解不好,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体会“举杯消愁愁更愁”的意味,体会本诗中的多层悲情。接下来让学生反复诵读,进一步体会情感,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5、五读,感悟朗读,品悟音乐美。
在深刻理解基础上的涵咏诵读是陶冶情操的最佳途径。我将其分三步完成:先自由诵读,用心感悟;再配乐朗诵,在悲凉的背景音乐中个别诵读,互相点评、互相欣赏;最后,播放名家范读,在倾听中将诗情融入心田,完成背诵。
(这一环节的设置,就提高了学生背诵的积极性,实现当堂任务当堂完成。)
(三)归纳赏诗之法。引导学生对本节课运用的诵读法、意象分析法、知人论世法等诗歌鉴赏的方法做一归纳总结,完成由感性到理性的升华。
四、说板书设计。(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形成以下的板书,这个板书可以帮助学生更完整的理解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