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董卫国名师工作室
董卫国名师工作室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486
  • 关注人气:41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氓》教学设计

(2019-02-27 08:01:01)
分类: 教学资源

《氓》教学设计

   宝坻一中   郝亚男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中“水意象”与爱情的关系,了解其在中华文化传承中的作用和内涵。并通过“淇水”意象感知卫女情感历程,体悟其情感变化。

2.分析卫女形象,借力于比较,感受人物形象的文化意义和美学价值。

3.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难点】通过细读、情读文本,结合对诗中人物形象的分析,鉴赏人物自我觉醒之美,培养学生探究文本深层意蕴的能力,提高学生审美境界。

教学过程

一、设置悬念,引出教学目标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诗经中的《氓》,大家还记不记得我们初中时学过《诗经》中的《关睢》、《蒹霞》。这两首诗再加上《氓》,它们有没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都与水有关;主角都是女子;都写爱情。

(二)这节课就研究这三个问题,我们先看看这三者之间的联系。

二、研究淇水,梳理诗文,觅获诗情。

(一)链接网页《〈诗经〉中爱情诗里的水意象》,研读水、爱情、诗经的结合

 水在自然中只是一种普通的物质,但在中国文化中却是一种“有意味”的意象,它承载了一个民族最初的文化心理和艺术内涵。在文学源头《诗经.国风》中,写水意象的诗作共有40多篇,其中有关婚恋的诗就有30多篇(它们或以为作比,或以水起兴,或者就在水的氛围中展开爱情的描写)。《国风》中水对后世爱情诗的创作和发展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大家能加快出跟水有关的诗歌吗?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西洲曲》南朝东府描写一个青年女子思念意中人。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幕幕。——秦观《鹊桥》。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李之仪。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镇《离思》

(二)水这意象这么重要,那么接下来我们就先研究研究它。

1.水在这首诗里出现了几次?——三次,淇水

2.三次出现,它只是简单的重复吗?

——不是。有什么不同——不同时期,不同感受。

1)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热恋

2)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婚变

3)淇则有岸,隘则有泮。        决裂

3.三次出现淇水,正是女主人公这场婚恋的三个不同时期,那么每一个时期中的淇水所蕴含的感情相同吗?——不同。

1)第一次穿越淇水,正是卫女和氓两情相悦的恋爱时期,二人难舍难分,离别时十八相送。可以说这是一条受河,它象征着爱情的缠绵美好,寄予了女子的幸福、甜蜜和喜悦。

     热恋——爱河——喜悦

2)第二次看到淇水,卫女和氓处于婚变期,淇水汹涌澎湃,此时卫女感慨万千,各种委屈汹涌而出,悲从中来,很可能也是泪流成河。

         婚变——泪河——悲

3)第三次,卫女独自坐到淇水岸边回首往事,她已看清了男子面目,她也从悲愤中清醒过来,决绝已定,心静如水。所以这也是一条启示河。

决裂——启示河——清醒

(三)情读:把刚才的分析通过诵读体现出来,要读出情感,一切景语皆情语,全体朗读。

(四)小结:可见,这条河——淇水这个意象,在这里都有哪些作用,

(1)一切景语皆情语,融情于景,表达感情

(2)见证了女子从热恋到婚变到决裂的全过程,也见证了女子内心的成长

(3)彰显了诗歌的脉络,即是事件的发展线,也是感情的变化线

 

淇水作用:表情——见证——线索

三、细品语言,披文入情。

1.这首诗中还有没有发现其它变化——对氓的称呼,第一段是“子”,第二段是“尔”,第三、四段是“士”。

2.为什么会变化,从这变化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1)氓——庶民,奴隶,他的身份(介绍)

2)讲述女主人公为男子送行,一边用了三个“子”——子是古代对男子的尊称,有点公子的意思,公子长,公子短多么甜蜜,那个时期的女子眼里的男主人公当然是特别美好,特别让她尊敬,所以用“子”。(初恋)

3)那第三段为什么不继续用“子”了呢?改用“尔”了呢?——热恋了,仍用“子”就太不亲切了,用“尔”更亲昵。

4)用“士”——“士”是对男子的通称,这一段是女主人公痛苦的人生体会、反思和总结,用“士”更冷静,更客观。

5)那你们有没有注意到还有一个“其”字,它一会译成“他的”,一会译成“你”,为什么吗?

——译成“他的”,拉远了和氓的距离,包括着对丈夫,对婚姻,对生活的失望后的冷静的评说,里面也有鄙视和怨恨。

最后一段译成“你”,决裂着的痛骂,虽冷静,但却饱含愤恨,仿佛在说:你这个违背拆的渣男,这也就有了后面的决裂。

3.小结:从热恋、新婚到冷遇,再到最后的决裂,不同时期,不同情感

使用的人称代词也不同。这看似极其细微的人称变化中竟然深藏着情感的洪波大浪。我们的先人,有几千年前,就能如此造词炼字,真了不得,我们也应该见贤思齐。

四、议读比读,深析形象。

(一)提出鲍鹏山的观点,引发学生思考和辩论。

那接下来我们再回到这个卫女身上,回到我们第二个特征,回到女主角上,在《诗经》中无论是《蒹葭》中的在水伊人,还是《关睢》中的窈窕淑女,都给我们留下了美好的形象,但当代学者鲍鹏山在第三次看《诗经》里却说:《诗经》里最完美的女性当属那位卫国女子。你怎么看,你赞同吗?请一一列举,找到依据并朗读

1.完美——

作为恋人,她温柔多情,浪漫大胆;

作为妻子,她勤劳忠贞;

作为弃妇,她自尊自爱,果敢决绝。

2.不完美。

1.我问问男同学啊,你们看看一二段,要是有一个这样的女孩主动追求你,你同意吗?你喜欢吗?

——不喜欢,(1)她婚前过于草率,太过主动,轻易许诺(“秋以为期”)。

2)太投入,太痴情,太黏人。(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二)引入其他评价。

1)用幻灯片播放朱熹和钱钟书的观点

朱熹站在封建礼教的角度,维护封建礼法,要求妇女树立封建的贞节观(他认为女人因感情丧失理智,违背了礼法,所以才有了坎坷的婚后生活,这是女人的自悔),这个评价让我们感到很冰冷。

钱钟书在某种程度上沿袭了朱熹的礼法思想,但已经投射了一种人道上的怜悯和同情。但不管怎样,都对卫女的行为给予了批判。

(2)昨天上课翻译课文时有同学问我,说:“兄弟不知,咥其笑矣”。兄弟为何笑。(播放幻灯片)

——我们看孟子的一段话:在那样的时代没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跟人私奔,这样的行为肯定不为兄弟所齿,所以被弃而归时,自然也得不到兄弟的同情和体恤。

(三)比较阅读,深味意蕴

刚刚同学们对完美与不完美作了比较,详细地解读和热烈的讨论,各执观点,都有道理。但面对被弃,卫女的责任符合“最完美”之说吗?你们怎么看。既然有“最”,那人们就得有比较才行,

1. 链接诗经里的另一首诗《遵大路》,看看同一时期的另一位弃妇郑国女子是怎么做的?

遵大路兮,掺执子之祛兮,无我恶兮,不寁故也!

遵大路兮,掺执子之手兮,无我丑兮,不寁好也!

译文:沿着大路走啊,拉着你的袖啊。莫要嫌我把气怄啊,不念旧情轻分手呀!

沿着大路走啊,抓紧你的手啊。莫要嫌弃把我丢啊,抛却恩爱不肯留呀!

——她苦苦哀求,纠缠不休,而我们的主人公卫女却是冷静反思,主动决绝,追求自由,维护尊严。能多觉察到不平等,进而反抗这不平等,这便是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标志

2. 几百年后,西方文学史上也出现了一位弃妇——美狄亚,她是国王的女儿,爱上了前来夺取金羊毛的伊阿宁,并竭力帮助他。但后来伊阿宁变心,美狄亚就烧毁了新,并且杀死了自己的两个孩子,目的是让伊阿宁断子绝孙——这位弃妇你喜欢吗?

(四)写作交流,上传屏幕展示。

综上所述,你对卫女怎么看?给大家五分钟的时间,请写出你对卫女的评价和看法,100字左右。

五、讨论爱情,共鸣成长——全体师生配乐朗读舒婷的《致橡树》

听了这个伤心的故事,认识了这位文学史上的经典形象——卫女,那我们应该如何看待爱情?

——爱情幸福而美好,但也会有痛苦和伤害,不要因为害怕受伤就不敢追求,既不要轻易开始一段感情,更不能随意放弃一段曾经。无论男生还是女生,都要拥有独立的人格,拥有真诚负责的态度。只有具备爱的能力,才能获得真正的爱情和幸福。正如舒婷在《致橡树》中所诠释的那样: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籍;

  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

  也像戟,

  我有我的红硕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脚下的土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