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育理念、教学设计与综合素质

(2019-02-13 15:59:50)
分类: 课例研究

教育理念、教学设计与综合素质

——第十届“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观课思考

宝坻区教研室 董卫国

 

 726日至28日,第十届“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在成都隆重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32位优秀初高中语文教师在大赛中各展风采,千余位来自全国各地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在此观摩学习。高中组共安排了题材不同内容不同的18节课。18位参赛教师在规定的48小时内备课,用陌生的学生来上课。我全程观摩了在“棠外”高中组的18节课。三天中的语文课堂教学,风格各异,亮点纷呈,充分彰显了参赛教师扎实的学科功底、新颖的教学设计、良好的教学机智、蕴意丰富的人文积淀,给观课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然而,课堂教学永远是遗憾的艺术。从追求完美的专业视角去审视这些经过精心准备的课,就会发现,这些代表着授课教师最高水平的课也反映出了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下面我就根据自己的认识,谈谈这次赛课中隐现的一些问题和自己的思考,与各位大家和同行商榷。

  一、教育理念决定课堂教学的高下

  教育理念是教育主体在教学实践及教育思维活动中形成的对“教育应然”的理性认识和主观要求。教育理念之于教育实践,具有引导定向的意义。本次赛课的一等奖选手之所以取得理想的成绩,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都有一个共同的前提就是他们的教学行为都有很多先进的教育理念作支撑。比如以人为本的理念、创造理念、主体理念、个性理念、和谐理念、开放理念等等。在这些理念中以人为本的理念和主体理念表现得尤为突出。为了让学生深入文本,发展思维,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参赛教师精心设计学生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确立主体地位。

  比如给我印象较深的是黑龙江选手鞠战林老师讲授的《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一课。鞠老师在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把握诗歌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找出在朗读中对诗歌不能理解的地方,学生的发现很多,提出的问题质量很高。鞠老师归纳了学生的问题,但没有直接回答学生的问题,而是让学生自己借助“导读”内容研读诗歌,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或请同学帮助自己解答,学生再次沉浸在对诗歌的阅读、思考中。经过学生的思考和教师的点拨,很多学生都能找到自己或他人问题的答案,回答得非常精彩,成为课堂的一大亮点。这堂课鞠老师努力践行“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生本教育理念,充分发挥了“教师不应该是纤夫,而是放养生命的牧者”的作用,让学生的语文智慧得以自主涌现。

  当然也有少数教师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行为不尽如人意,暴露出他们对教育理念的认识还不到位。具体表现为:

  1. 教师管控有余,学生主动不足

  可能是比赛教师怕学生自由提问题不好驾驭的原因吧,一些老师牢牢地把问题的主动权控制在自己手中,把课堂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例如《长恨歌》一课,几乎所有问题都是教师预设的,教师控制着话语权,使课堂缺少必要的灵动与活力。听课时我就在想:这些问题都是学生需要的吗?这些问题都是学生自己的疑难问题吗?老师“想当然”提出的问题学生感兴趣吗?无怪乎课堂气氛异常沉闷。教师设计问题引领学生深入文本,这是应该的,但总该也有学生的主动发现吧,总该有学生的主动探究吧。教师给学生主动发现、主动探究的时间和空间了吗?如果总是牵着学生鼻子往前走,学生的发现能力和创新能力如何培养?钱学森大师的世纪之问如何得以落实?这些的确值得我们深思。

  2. 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的落实过于生硬

  一些老师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落实,本是好事,但方式有些不可取,在课堂上说教味道十足,偏离了语文学科特点。语文教学,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应该是贯穿整个课堂的始终的,是渗透,是浸润,不是说教。思想教育是“细雨沾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的,是“润物细无声”的,要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教育。本次大赛,有几节课对此处理不当,在课尾进行填鸭式、贴标签式的的情感教育。例如有一节古文阅读课,在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到35分钟的时候,教师开始进行“拓展”,开始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三维目标是融合的,不是分割实现的。这样做的老师暴露出对三维目标的理解还不到位。

  二、教学设计决定课堂教学的优劣

  有了先进的教学理念是讲好课的前提,更为重要的是要有一个好的教学设计。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首先是理念先进、目标恰切、科学性实用性强,体现出统揽全局、整体优化、循序操作、层层落实、减负增效的理念,这一设计过程有利于促进教学从自发的经验型向自觉的科学型转变;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还应该体现出对教师和学生的双向激励引导作用,即把教学过程看成是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提高的过程;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更应该拓展教育资源的视野,力争使媒介手段更先进,知识的呈现方式更灵活多样,更受学生欢迎,以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

  本次大赛一等奖选手对教学设计进行了精心的思考与布局,逻辑起点着眼于学生,即为学生学习而设计教学。在教学的每一个活动中,都有独到预设和个性化的处理。比如,荣获一等奖兼最佳创意奖的天津选手丁毅老师,面对最难讲的课文《宇宙的未来》,理性取舍,举重若轻,通过带学生“玩儿语文”,用两张思维导图,以简驭繁,为长文短教做了新的探索。广东选手杨子江老师《讴歌亲情 学习写得充实》用一段《爸爸去哪儿了》视频为素材,设计了三个环节:亲情:细节,还是细节;充实:让细节再细一点;白描:只写细节。设计巧妙,充分调动起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步步深入,从而实现认识的深化。两节课都着眼学生,以新颖独特的教学设计赢得了评委的认可,给听课老师留下了深刻印象。

  当然也有一些课折射出教学设计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具体表现为:

  1. 课型定位不准

  课型是课堂教学的形态,亦即根据教学需要所划分的课的类型。选择恰当的课型是搞好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不同,需要相应的不同课型。如果课型定位不准,教学大方向出了问题,教学行为必然出现偏差,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例如,教学《缘事析理,学习写得深刻》的那位教师把写作指导课教成阅读课,让学生把写作教材齐读一段又一段,既没有写作的具体指导,又没有让学生写作。教师讲起来没完没了,学生的写作活动微乎其微。这就偏离了这一节课的基本目标,南辕北辙,必然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 单元教学目标意识不强

  人教版教材各单元暗含一个主题,同时有一个单元的总体目标,并呈现一定的序列性。教师在备课时应充分考虑编者的意图,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关照单元主题和单元训练要求,按照单元整体教学要求实施单篇教学,这样使各种文体、各种知识、各种方法和能力都得到学习而不缺失、不偏废。然而有些选手不顾及教材的编选特点,缺乏单元目标意识,只是一味实施单篇教学。例如《祭十二郎文》那节课可圈可点地方很多,美中不足的是单元主题体现的不是很好。这个单元的主题是“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然而这节课有些环节太琐碎,气脉中断了。

  3. 教学内容取舍不当

1)课文内容取舍不当

  本次大赛所选课文大部分是长课文或是不好讲的课文,可能是组委会有意为之,要看一看选手们如何处理这些超长的课文和不好讲的课文。这对选手们是一个挑战。平时教学一篇长课文可以讲3课时,也可以讲4课时,但赛课只提供1课时,这就要求选手对教学内容要大胆取舍,长文短教。从赛课现场看,有些老师取舍失当;有的老师茫然了,不知如何下手,干脆放任学生去阅读。例如教学《报任安书》的老师很有激情,也很有才气,但面对既长又难的《报任安书》,不知如何选择教学内容,只好前半节课自己讲,后半节课放任学生去阅读。长文短教固然有一定难度,但只要掌握长文短教的方法,也是可以化解这一难题的。长文短教的实用方法有:一是以课文某一段落为重点架起整堂课(第六届“中语杯”一等奖获得者程滨老师用此法教学《离骚》);二是选择一个点把整课堂拎起来,纲举目张(第九届“中语杯”徐芹老师用此法教学《长亭送别》);三是用思维导图整体感知文章(本届一等奖获得者丁毅老师用此法教学《宇宙的未来》)。

2)写作方法选择不当

  现代心理学从认知的角度将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告诉人们“是什么”,它是静态的,不能很快转化为能力,要转化成能力需要一个相当长的内化的过程。程序性知识告诉人们“怎么做”,是动态的,它可以很快转化为能力。老师传授写作知识,注重了陈述性知识而忽略了程序性知识。这些陈述性知识的讲授一定要注意“适度”,讲得过多、过细,轻重倒置,结果适得其反。比如高中学生都知道写好记叙文要注意细节描写,但如何写好细节,却是茫然,学生急需的是写好细节的可操作性的方法。然而遗憾的是我听的4节写作指导课都缺少真方法的指导,讲的写作知识多为陈述性知识,不具有可操作性,对学生写作帮助不大。学生缺乏这种实用的可操纵性的程序性知识的指导。4节课都看不出教师指导后学生由不会写到会写的变化。看来让写作指导课真正起到指导作用的道路还很漫长。

3)语言理解与运用不够

  语文的核心素养是理解与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首先说理解语言文字,本次大赛文言文课对“言”的理解普遍不够。文言文教学应该“言文结合、虚实相济”,解“言”不离文,读“文”依据“言”。文言文教学应该在理解“言”的基础上,进而体悟“文”的深刻与精彩。平时的常态课教学一般老师都重视“言”而忽视“文”,赛课正好相反,大部分老师重视“文”而忽视“言”,因为他们认为在“言”上下功夫很难出彩。本次大赛文言文课共5节,仅有《祭十二郎文》这节课关注了“言”,其他4节课都绕过了“言”。《祭十二郎文》这节课荣获全国一等奖,其他4节课均为二等奖。由此可见,赛课也不能只想着自己出彩而不顾学生的需求,不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不尊重学情的课也是不会被评委欣赏的。因此赛课的选手必须改变观念:课是上给学生的,不是上给评委看的。

  其次再说运用语言文字,语文课要聚焦语言运用。然而大赛课的表现是语言运用不足。一节课安排一定的时间,依据课文内容读写结合,或仿写,或概括,或赏析,让学生写几十个字、百八十字本不是多么难的事情,令人遗憾的是几乎没有人这样做。学习语言运用最好的方法莫过于语文实践,没用运用,“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就成为一句空话。

4)课堂思维含量不高

  高中课不同于初中课,是需要有一定深度的,是需要有一定思维含量的。有几位选手提出的问题过于琐碎,几乎是碎问碎答,浅问浅答,缺少思维含量,学生的思维在浅层次上徘徊。这种现象在常态课上表现更为突出,希望通过主问题的设计予以矫正。

三、综合素质决定课堂教学的成败

  教学理念和教学设计固然重要,但教师综合素质也是不可或缺的。教师综合素质包括教师的教学基本功、知识底蕴、情感积淀、教学智慧等。它是课堂教学得以顺利实施的保障,也是增光添彩的关键。比如一等奖得主鞠战林老师以高超的朗读水平赢得了满堂彩,激发了学生的朗读热情,给听课老师留下了深刻印象,得到了评委的高度评价,并最终摘得最佳朗读奖的桂冠。如果综合素质不强,教学理念的落实、教学设计的实施就会大打折扣。本届大赛一些选手在综合素质方面出现了如下问题:

 1. 教师的引导能力不强

  华罗庚先生曾经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引导”。教师的引导能力是教师必备的能力。在学生没有想到的地方提醒一下,点到为止,让学生继续深入思考;在学生思维受阻时,教师及时做铺垫,搭台阶,降难度,把学生带进“最近发展区”,使其思维畅通;在学生已经表达得很好的地方,教师帮其凝练语言,提升表现力。

  从赛课情况看,有些老师引导能力不尽如人意,亟待提高。有的老师在学生思维阻塞时不善于引导学生上台阶,而是把观点直接说出来或在大屏幕上打出来。例如《兰亭集序》一课,学生已经学过,教师本应该引导学生说出作者“痛在哪里”“悲在哪里”,但当学生回答有困难时,教师没有做进一步的引导,而是把答案直接在大屏幕上打出:“一痛——情随事迁,感慨系之;二痛——俯仰之间,已为陈迹;三痛——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一悲——兴感之由,若何一契;二悲——死生,齐彭殇;三悲——世殊事异,其致一也”。有些老师不擅长引导,课堂表现不是“道而弗牵”,而是“牵而弗道”。有的课课堂气氛沉闷,教师几乎是自问自答。

  课堂教学的关键在于调控,因为课堂时间是有限的。在有限的时间内能否高效完成必要的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就成为一节课成功与否的基础。而教学内容能否顺利完成取决于教师能否收放自如,能否合理调控教学节奏。本次大赛有六七位选手没有调控好教学节奏,出现了前松后紧,虎头蛇尾,甚至拖堂现象。有两节课竟然拖堂至5分钟,实在令人不可思议。

  3. 教师的朗读水平不高

  此次赛课,有几位老师进行了范读,除了鞠战林老师和崔萌萌老师的精彩范读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外,其他老师的朗读水平很一般,比学生朗读好不了多少,没有给自己的课加分。没有范读的老师的朗读水平也可想而知。按说朗读是语文教师的门面功夫。然而在我下校听课中也很少听到教师精彩的范读,看来语文教师朗读基本功的提高任重道远。

  4. 书写和板书设计水平不高

  有几位选手的字实在无法恭维,有一位老师在板书课文标题时还出现倒插笔现象,写“书”先写的竖,实在令人不可思议。有几位老师的板书不够美观,《长恨歌》这节课的板书不仅字不美观,字还太小,让人看不清。《梦游天姥吟留别》这节课的板书仅写了个标题,而无其他内容,实际上就是没有板书。板书作用众所周知,多媒体不能代替板书。板书有两个功能:一是呈现文本思路,一是呈现教学思路,二者高度浓缩,浑然一体。板书文字应该尽量用原文词语。在平日教学中,板书大多率性而为,杂乱无章。教学竞赛中的板书设计也很少出现呈现文章思路和教学思路的样本。由此可见教师的教学基本功还是一个大问题。

  总之,竞赛课也好,常态课也罢,要想上好一堂课,教师首先要拥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其次要有精彩的教学设计,最后还要靠教师的综合素质保驾护航。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