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智《生活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策略与方法研究开题报告
(2019-01-03 10:13:16)分类: 特殊教育 |
培智《生活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策略与方法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1、研究的背景:
纵观我市培智《生活数学》的教学,普遍存在这样的问题:教师把数学知识当作一种需要记忆的知识进行训练式教学,而不是让学生通过操作活动来建构数学知识;教师往往关注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而忽视比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数学思维的培养以及数学知识的应用;在教学活动中较多以集体授课的形式为主,培智学生个体参与性不强,缺乏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久而久之,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减退,享受不到学习数学的乐趣,造成现在普遍认为培智生学不懂数学的局面。
2、意义和价值:
数学是一门抽象的艺术,特别是特殊教育学校培智班的数学活动,因其具有特殊性,更是值得特殊教育工作者探索的问题。“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德国有位学者说:“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你无论如何也难以下咽。但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入情境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让培智生掌握初步的数学概念,必须找到直观的切入点,从情境的现实出发,让孩子在原有的知识水平的基础上,思考新的知识问题,并对下一个情境活动充满期待。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生活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数学教学是一种数学活动,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培智学生大多存在智障,智障儿童作为特殊儿童中的一类,他们的心理发育迟缓,智力低下,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抽象逻辑思维发展很差,对于这些智障学生来说,数学教学的生活化、形象化就显的尤为重要。 因此,教师的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将数学学习与智障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通过多种形象化的教学手段,使他们学会抽象的数学知识,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客观世界,发现数学的作用与意义,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乐趣。
3、理论依据
(1)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几乎每个人都是聪明的,但聪明的范畴和性质呈现出差异。“天生我才必有用”。培智学生的差异性不应该成为教育上的负担,相反,我们要用赏识和发现的目光去看待学生,改变以往用一把尺子衡量学生的标准,重新认识到每位学生都是一个天才,只要我们正确引导和挖掘他们,每个学生都能成才。我们的孩子虽然有各种各样的障碍,但是并非一无是处,我们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优势和弱势选择最适合学生群体的方法,因材施教,恰当运用教学策略和方法,发现挖掘孩子的优势,促进学生潜能的开发,让孩子享受到获取知识的喜悦和甜蜜,感受到生命的快乐。
(2)以人为本理论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以人为本体现在教育方面,就是使我们的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确定了我们教育教学的定位: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个观点集中体现了“以人为本”教育理念,要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论,教师就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每个残疾孩子因其残疾的种类不同、级别不同,所处家庭环境不同,他们的差异更显著,送教上门就是切实以“人性化”为原则,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
因此,我们根据培智生学习数学的特点和生活教育理论,在培智生数学活动中进行数学活动情境化、生活化的实践研究,注意引导孩子们运用已有生活经验与周围生活中感兴趣的事情来学习数学,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发展过程,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去体验,特别是尝试自己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数学教学不再抽象、枯燥、乏味,而是充满生活的气息、充满时代的气息、充满生命的活力。
4、课题的界定
培智《生活数学》教学“生活化”,就是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切入点,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相联系,引导学生逐步理解抽象的数学定义、定理和思路方法,从实际生活中领会学习、掌握数学的方法。即教学以生活为基本途径。
二、课题研究目标、任务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本校培智5班和6班共25名培智学生。其中,轻度智障5名,中度智障13名,重度智障7名。
2、课题研究目标
(1)探究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策略和方法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寻找学生生活中具有启智性、实用性的数学教育现象,作为数学教学的题材。遵循培智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从他们的生活入手,选择实用性强的内容,探究数学活动生活化的策略和方法。如在“排序”活动中,学生发现有些老师同学条纹衣服上的颜色间隔;楼梯栏杆的排列等都是有规律的。从而使学生在生活中拥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去不断获得新的数学经验。
教室内的桌椅板凳,教具呈设,校园内的花草树木,体育设施等,都可以作为我们数学学习的素材,营造数学学习氛围,随时随地进行数学教育,可以让学生在轻松自然的一日生活中获得数、形、量的知识和经验,既增强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又懂得生活中处处皆数学的理念。
(2)探索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建构数学思维的策略和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针对学生现状,采取多元策略,为学生呈现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提供丰富的数学操作材料,让他们在情景中逐步领会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大小、多少、相邻数、高矮等)并通过分类、排序、比较、推理等智力游戏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唤醒他们主动学习的意识,培养独立自主、富有个性品质的发展。
3、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探索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媒介,是获得知识的重要源泉,是教师实施教学的重要依据。探索使用教材教学时,避免死搬硬套,创设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更新原教材内容,使教学活动源于智障儿童生活,源于他们好奇之事,引导他们积极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去探索、去发现、去体验,让他们亲身感悟数学知识。我们让教材走近学生,而不是把学生拉向教材,要带领学生探索教材内外生活化教学的内容。
(2)探索生活化指导的途径和方法
探索寓数学教学于情境化、生活化活动中的方法、途径及相应的评价标准,使教学内容的选择能符合培智学生的兴趣和发展需要,教学方法的运用能调动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自主性、创造性。
拟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a、生活策略:
在数学课堂上再现生活情境,现场模拟生活情境; 生活中渗透数学元素,营造数学氛围。
b、游戏策略
将学生喜欢的游戏搬进课堂,在游戏中学习数学,培养学习兴趣和认知能力。
c、其它策略
淡化学科,将绘画、音乐、生活适应等学科内容融入数学学习,淡化学科界限,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让学生“好学”。
4、课题研究方法:
以行动研究法、案例研究法、观察研究法等为主。
(1)行动研究法:以教师为研究者,培智生为研究对象,家长辅助为参与者,以教育的相关活动为研究题材,以日常的教育情境为研究情境,以改进教育活动为研究目地的研究。
(2)案例研究法:对单一的研究对象进行持续、深入而具体研究的方法。
(3)观察研究法:不加控制,不加干预,不影响其常态的自然存在的条件下,通过人的感觉或借助科学仪器和各种视听工具,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自然社会的现象和过程进行观察、记录,并作深入的理性分析研究。
三、研究过程和步骤
〈一〉课题的开展
〈二〉研究步骤
准备阶段:申报课题,制订研究方案和实施计划。
2018.10
开展游戏策略方法研究,收集有关培智《生活数学》教学 “生活化”的各种资料。
2018.11
学习有关培智《生活数学》教育教学活动的材料,开展生活策略方法研究。
2018.12
实施家庭生活“数学化”计划,指导家长引导孩子去发现、去交流家庭生活中的“数学”。
2019.1
开展游戏策略方法研究,尝试培智数学课堂教学游戏化活动的开展。
2019.2
深入进行数学生活化探索研究,撰写研究感悟。
2019.3
开展其它策略方法研究,拍摄活动的影像资料。
2019.4
进行经验总结,规划下阶段的课题研究工作要点。
2019.5
总结课题经验教训,进行高效课堂教学设计。
2019.6
整理有关资料,撰写课题结题报告,准备录制课堂教学实录。
2019.7--2019.8
进行课题总结交流,录制课堂教学实录,修改完善结题报告。
四、预期研究成果呈现形式
时间(月) 任务名称
2018、9
2018、11
2019、1
2019、3
2019、5
2019、7
20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