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学数学组集体备课

(2019-01-04 07:52:19)
分类: 数学组集体备课

四年级数

2018  9    25 

主持老师

羿其兵

内容

1、统筹问题:烙饼问题、煮茶问题、田忌赛马

2、几何教学中的分类(思想):平行与垂直

参加老师

一年级

 陈帮信     薛约佩    杨美云   黄家路    王文荣

 

二年级

 陈少平    曹中华   王芜茜   郑蓓蓓   王敏

 

三年级

 李业    金以琳   杨斌韦   陈晓男

 

四年级

羿其兵 丁汝录 徐海芬 王爱微

研修活动记录:

1、统筹问题。“烙饼”是一节渗透统筹优化思想的数学课,它通过简单的优化问题渗透简单的优化思想。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以“烙饼”为主题,以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为主线,围绕怎样烙饼,才能尽快吃上饼?展开教学,设计了烙1张、2张、3----单张,双张饼的探究过程。以烙3张饼作为教学突破点,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佳方案的意识,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利用手中小圆片代替饼,经历了从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发现数学规律——建构数学模型的过程,整节课根据不同的教学环节我渗透了以下理念:(1)解放学生的手,让学生操作实践。(2)解放学生口,让学生畅所欲言。(3)解放学生的头脑,鼓励学生想象、创新。

2、统筹问题。“合理安排时间”从优化的角度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的方案,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对策论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运用。

这节课由四个活动连贯衔接而成,为的是达成“让学生初步掌握合理安排时间地方法”这一教学目标。

1)教学内容设计能从学生实际,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真正的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每一步每个环节都是紧密结合学生身边的事情来研究的,而且这些事情涉及面广,不单调重复,充分体现了研究合理安排时间的现实作用。

2)为学生提供的数学学习时间比较充分。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动手操作,摆一摆,画一画等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相信学生,把学生推上学习的主体地位。

3)灵活运用教材,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特意激活学生已有经验,学生处于主动思考积极动脑的最佳状态,有效地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3、统筹问题。优化思想也就是运筹思想在我国古代就已经开始运用了,比如战国时期的“田忌赛马”就是对策论的应用。对策论是优化的一种,它研究的是竞争的双方采取怎样的策略能战胜对手。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体育比赛中像乒乓球团体赛时,如何安排选手的上场顺序,就要用到对策论的方法。教材由“田忌赛马”的故事来引入对策论的应用问题,这个故事学生都听过,但并不是从数学的角度来理解的,这里就是通过这个故事让学生来体会对策论方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4、《垂直与平行》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它研究的是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特殊两种位置关系,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这部分知识学习的基础是直线和角的关系,它又是学习梯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基础。本节课杜老师注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引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并为学生学习提供了探索的空间和时间,不仅数学味浓而且学生得到了主动的发展,主要在以下方面得到了较好的体现:

1、创设了纯数学的引入, 用数学的魅力感染学生。本节课在设计导入时,并没有从生活中的现象入手,而是直接进入了纯数学研究的氛围,以空间想象为切入点,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在啊无限大的平面上出现了一条直线,又出现了一条直线,让学生把他所想象的这两条直线的样子画下来,然后再进行梳理和分类,这样设计是学生对直线的特点有了初步的认识,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空间想象能力,对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能更原始的展现出它的丰富想象力。

2、有利于学生展开研究,特别是为较深层次的研究和探索打好基础,做好过渡,逐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研究产生兴趣,用数学自身的魅力感染学生。

3、以分类为主线,通过学生自主探索,体会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间的位置关系。在知识探究的过程中完成自主探究意识与空间想像能力的培养。分散难点,各个击破.本节课学生学的积极主动有兴趣,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了发展,较好的体现了新课程理念的数学教学.

4、在知识的探究中,完成了自主探究意识与空间想象力的培养。整节课自始至终培养了学生探究意识的培养,主要表现在2个方面:(1)学生画完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时,在小组内分类整理,找有代表性的在黑板上扮演。(2)在练习过程中创设了生活中的情境,让学生主动探索发现规律。对于空间想象力的培养只要表现在:(1)无限大平面的想象,以及对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位置关系的想象。(2)对看似两条直线没有相交却相交的想象。(3)对平行线永不相交的想象。

 

2018 9 28 

主持老师

王文荣

内容

《解决问题》

参加老师

陈邦信、薛约佩、杨美云、黄家璐   羿其兵 丁汝录 徐海芬 王爱微 李业    金以琳   杨斌韦   陈晓男

 陈少平    曹中华   王芜茜   郑蓓蓓   王敏

研修活动记录:

本节课主要教学选择合适信息解决问题。为了让孩子在课堂中掌握知识内容,课堂中我主要让孩子们说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需要什么信息。纵观整节课,认为本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1、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学生在课堂中通过发现信息,寻找问题,个人表述信息,完整表述信息,同桌互相说,全班齐读的方式,初步建立解决问题需要一个问题两个信息的结构。在列式计算后,表述算式各部分的含义,明确为什么使用减法。在读题中掌握知识内容。

2、自主思考,提出问题。让孩子猜测问题可能是什么,进一步巩固学生根据信息提出相关问题的能力。

3、层层推进,补充信息。在学生能够提出问题的基础之上,让学生在选择题中体悟,两个信息一个问题的模式,发现需要的是合适信息,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根据问题特征选择适当的信息。

 

20181024 

主持老师

黄家璐

内容

《认识钟表》

参加老师

陈邦信、薛约佩、杨美云、王文荣  黄家璐   羿其兵 丁汝录 徐海芬 王爱微 李业    金以琳   杨斌韦   陈晓男

 陈少平    曹中华   王芜茜   郑蓓蓓   王敏

研修活动记录:

由谜语导入“有的方,有的圆,两根针,告时间,快的长,慢的短,滴答滴答转圈圈”,谜语中暗藏着钟表的形状,钟面上的指针及指针的特点,在学生猜出来谜底后,给学生们欣赏几个生活中的钟表,和电子时钟,为后面学习电子计时法做铺垫。

第二环节,认识钟面这一环节改成用实物钟表来认识,在时针与分针的联动转动下感受两根针的转动情况,再从外观上抓住时针分针的特征,以达到准确区分两根针的目的,通过指针的转动,感受顺时针与逆时针。

第三环节认识整时,将原来小聪明的一天改为“我们的一天”,所有的整时都与学生一天的生活时间点相关联,并配上学生生活中的图片,学生对时间的感受会更强烈。从一个整时到另一个整时的认识中,将钟面及时的拨到相应的时间,加强学生的感受。对于7时的认知,结合700这种电子计时法,突破学生会有7:12这种反馈,让学生从0表示开始,来认知分针指向12表示的是开始。再通过8时、12时的认识,巩固整时的认读与书写,通过对比三个钟面,进一步提炼整时时钟面的特点。其中特殊时刻6时与两个8时的冲突跟初稿的设计相同,不做改变。

第四环节练习中原本让指定孩子上来拨时间,后改为给每个孩子发学具,让每个孩子都能拨一拨时间,其余的练习跟初稿相同。

 

 

2018   11    21

 

主持老师

金以琳

内容

集体备课:《四边形》

参加老师

金以琳、陈晓男、李业、杨斌韦  陈邦信、薛约佩、杨美云、黄家璐  羿其兵 丁汝录 徐海芬 王爱微 

 陈少平    曹中华   王芜茜   郑蓓蓓   王敏

研修活动记录:

本节课主要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 认识图形的教育价值。

图形与几何这个领域的内容具有丰富的实际背景,在现实世界中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让学生对图形一次次分类,亲身经历图形认识的过程,逐步掌握图形的特征。这个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通过表达,还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

2. 注重观察、操作与思维活动相结合。

对图形的认识最初就是由直觉观察开始的,因此观察是学生建立空间观念的基础。所以四边形认识过程中安排了一系列的观察活动,并且学生的观察活动一直在与学生的思维活动同步,紧密结合。为建立四边形深刻的表象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对四边形特征的形成过程也有很深的学习体验。

操作活动更有利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和巩固。在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过程中,给了学生充足的时空,真正让学生经历了知识的探究过程,有切身的体验,更确保了学习的效果。

 

 

 

 

教学研修活动

2018 12      5

 

主持老师

薛约佩

内容

单元练习试卷编制

参加老师

一年级

薛约佩   杨美云  黄家璐  陈帮信

王文荣

二年级

陈少平   曹中华  王敏  

王芜茜   郑蓓蓓

三年级

金以琳   杨斌伟   李业

陈晓男

四年级

弈其斌   丁汝录 

研修活动记录:

陈帮信:这是人教版数学第三册第八、九单元的练习卷,主要是对这两个单元内容的反馈。请大家看下哪些地方不够完善,内容不全面等,需要修改的。

王文荣:口算题的内容比较全面,覆盖面广泛。

王芜茜:35+524+663+7,后面的18-3×2这些都比较好,既要学生掌握口诀,又要非常细心,看清运算符号。

曹中华:竖式计算的面也比较全面,包括加法、乘法竖式,还有进位加,退位减,既了解学生用竖式计算表内乘除法的情况,对以前的加减法的竖式计算也做了反馈。

王敏:请你填一填中第1题,根据口诀写出两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我们知道了口诀与乘、除法之间的联系,这一题检查了这一内容的掌握情况。有什么要修改的吗?

杨美云:是否把六七四十二,四七二十八去掉。

黄家璐:下面第8题是练习分针经历的时间,可以跟第2题是否可以合并,改成“时针从3走到6,走了()小时,分针从12起走到8,走了()分钟。”

李业:在()里填上时分秒,是否分的过多,秒的一个没有。

金以琳:对,可加一个进去。

陈晓男:3小题心跳70下感受不深,是否可换成跑步的。如:“小红跑50米用了10()。”

陈少平:“有62袋大米,每次多运8袋,至少运多少次才能运完?”这一题较有难度,大部分学生有困难,是否可放最后做为附加题。

弈其斌:可以增加一些数学拓展题,拓展孩子们的思维,激发孩子们课外探索的积极性。

 

   

四年级集 体 教 学 研 修 活 动1

2018年 12  月 29 

 

主持老师

徐海芬

内容

烙饼问题

参加老师

羿其兵 丁汝录 徐海芬 王爱微

研修活动记录:

备课是教学的先导,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集体备课促进了教师的成长,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的业务能力和理论认知水平,集思广益,博采众长。9月18日,四年级数学组如期迎来了又一次的集体备课。今天的备课内容是《烙饼问题》

一:教材分析

《烙饼问题》是人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数学广角》中的内容, 优化问题是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优化思想是重要的数学思想。让学生理解、感受一些重要的思想方法不仅能使学生深刻地理解知识,更能使学生学会数学地思维,达到发展思维的目的。而数学的思想方法也只有在具体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得以体验与感悟。《烙饼问题》其核心就是优化,具体地说就是烙饼的锅空间资源的最大利用。教学中设计的三个核心比较问题,始终抓住了优化这一核心思想,让学生在具体情境的反复比较中始终体会到只有把锅的空间占满,才能达到省时的目的。这部分知识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难以理解。但由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有过看饼如何烙的经历,所以,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优化,形象地帮助学生理解“三张饼如何烙才能尽快让大家吃上饼”,以及归纳出按怎样的顺序安排才会使所用时间的总和最少。

教学目标:

1、在经历烙饼的具体过程中学会怎样合理安排最省时间,从而体会做事情要进行合理的安排。

2、尝试从优化的角度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合理的方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感受运筹思想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逐渐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初步培养学生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的意识。

教学难点:寻找合理、快捷的烙饼方案。

二:教学中的困惑

1:怎么让孩子感知到“满锅 “是烙饼花的时间最少?

2: 怎么让孩子体会4个饼、5个饼、甚至更多的饼可以转化为2个饼和三个饼的烙法?

3:关于规律要给出吗?

三:解决措施

1:三个核心比较问题,始终抓住了优化这一核心思想,让学生在具体情境的反复比较中始终体会到只有把锅的空间占满,才能达到省时的目的。
  第一次比较:比较烙1张饼和烙2张饼为什么用时同样多。使学生理解锅里最多能烙2张饼,2张同时烙更省时间。
  第二次比较:比较烙3张饼的几种不同烙法,哪种最省时,为什么。使学生理解锅里每次都放满了,就能保证资源没有浪费,所以最省时间。
  第三次比较:比较烙4张饼的两种烙法,为什么用时一样。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不管是交叉烙还是2张2张烙,只要锅里每次都放满了2张饼,所以时间都是一样,但这时候要考虑怎样方便的问题。
  三次比较,在追问最省时烙饼方法原因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具体而深刻地感受了优化的本质内涵。

2:让孩子自己动手画一画,老师收集展示比较得出4、5、6、7、8个饼可以转化为2个和3个饼的烙。

3:规律顺其自然,但通过比较。有些孩子自己就能得出规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