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习作思维落实语文要素——以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习作《有你,真好》为例谈教
(2021-06-26 15:27:39)分类: 教育随笔 |
——以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习作《有你,真好》为例谈教后改进的几点思考
本文以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习作《有你,真好》为例,将自己平时的习作教学经验梳理成文,以此构建真实的课堂,落实习作教学目标,真正做到一课一得,确确实实落实语文要素。
【关键词】
本人有一句不成文的教学经验:“所有的读,都是为了写。”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以“双线组元”,每一篇精美的课文都是文质优美,思想健康积极向上的“习作例文”。在每一篇课文选文里面其实都“隐藏着写作的密码”,在完成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习作《有你,真好》这一单元的习作,教材依次编排了四篇课文《少年闰土》《好的故事》《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有的人》及交流平台,重在引导学生梳理回顾把握“主要内容”的方法和一次口语交际,以及《语文园地》,其中的“词句段的运用”是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来拟定“小标题”为本次习作做好了准备。
一是“深耕”统编课文,让习作要素“落地生根”
本单元的习作是《有你,真好》,这是选题广泛的题目,学生针对文中的“你”对自己生活中的“人事物景”进行甄别,在选材上从解读“有你,真好”这一句话入手,助力学生唤醒生活的记忆,对其所选择的“那人、那事、那场景……”这三个词语提示习作的思路,并对材料做进一步深度加工,那我们首先就要明白这一单元的语文要素。一是(阅读要求)“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二是(习作要求)“通过事情写一个人,表达自己的情感”。因而,我结合单元 “语文要素”, 依据对读和写提出的明确的要求把本次的习作教学目标确定两个:其一是“读”的要求——阅读的语文要素是“选择一个人,表达自己对这个人的情感”;其二是“写”的要求——习作的语文要素是“通过对印象深刻场景的描述,把事情写具体。”
二是“解读”习作密码,让习作落实“有法可依”
其实,在我们的每一篇选文中,都“隐藏”着一个个习作的密码。我们只有深入寻找这一些课文中“暗含”的习作密码,细致的阅读及解读课文中的“习作密码”,“梳理”总结课文中的习作的方法,学生在习作的时候则“有法可依”,为他们的习作探索出一条便捷的路径,为完成习作做好准备。比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是一篇传统课文,里面要挖掘的“写作的密码”和习作的要点其实有很多,比如鲁迅在写《笑谈“碰壁”》时,他妙用“双关语”,其中有这样一句:“你想,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可见鲁迅先生的语言颇具魅力,简直是“神来之笔”。另外,笔者在指导学生写这一篇习作,让学生提取关键词,把几件事件用“小标题”作为全文整合概括主要内容起了关键性的作用,联接主要的事情通过多件事情的叙述,刻画了一个活生生的鲁迅高大的人物形象。正如鲁迅的一副对联说写的那样“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他的一生就是为别人想的多,为自己想的少。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题目入手,进一步以高度的“立意”来统筹文章的主题,引导学生依据中心来选择“典型”事例(选材)。让经典的文学作品教会学生自主进行习作的选材。只有在选材上下足了功夫,叙事才会情真意切。
三关注课文“阅读”,让习作选材“关联生活”。
我们知道《有你,真好》是一次温情的习作之旅。在我执教的时候,总体围绕单元语文要素为出发点,抓多件“叙事”写人的习作主线展开教学,真情表达时把握写作的方向,课伊始设计了导入语:“孩子们,冬至是传统习俗,大家又长了岁,一路走来,有许多人伴着你们成长……”由此引入习作的课题巜有你,真好》。
期间,指导学生习作则借助《少年闰土》巜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和学生温习这两篇课文。学生明白巜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是通过写“悼念鲁迅”、“笑谈碰壁”、“救助车夫”、“关心女佣”等事情,表达对鲁迅“先人后己”优秀品质高度的赞誉。
例如在教学时,我还通过《少年闰土》这一篇课文,激发学生学习文中的言语表达,在第一自然段中,作者描写的是少年闰土海边“看瓜刺猹”,用上一系列的动词,采用“连动句”写出了闰土的勇敢。还有在写“雪地捕鸟”的时候,也是采用这一方法写出捕鸟的快乐。
【设计意图】在选材上,我们应该就此辅导孩子们,引导他们选取生活中那一些感人的、记忆深刻的、难以忘却的“人、事、物、景……”,随时随地关注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之人,从选择材料上时刻引导孩子们“关联生活”。用多件事刻画人物,关键的一步就是指向学生的选材思维的过程,这是突破习作的难点,指导的时候用几件或者一件事情来刻画,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丰盈人物的高大形象,让人物的事情展示在读者的面前,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来说,用户自己的动作来做,指向儿童的习作,要用儿童的口吻(儿童的话)来讲述。而这个时候,我们执教者在一旁,不要随意加以“干涉”,只需要你在儿童言语困难的时候稍微的“扶起来”,现在他们感觉到了原来习作并不“可拍”。
四是“唤醒”生活记忆 ,为完成习作“搭桥铺路”
【设计意图】在导入的环节,回忆生活情境,让学生评论不是只有老师的适时点拨,不以老师的言语代替儿童的个性表达,让儿童的话“习作",真正“开口说话”。在完成从说到写这一个过程,我们应该力求解放孩子们的灵魂,不要去禁锢孩子们的思想,张扬孩子们的个性,鼓励我们的孩子们大胆的说,发挥孩子们敢说、爱说、说真话,彰显语文习作教学本真。
五是“搭好”习作支架,让习作变得“易如反掌”
在教学《有你,真好》的时候,我不但手把手教会学生寻找课文中隐藏的“写作密码”,让学生从本单元的四篇课文梳理画成“思维导图”,并将自己所写的范文《怀念天堂里的父亲》,搭好习作的支架,让我们的学生“顺藤摸瓜”,以此来解决习作该“怎么写”和怎样“写具体”,这样学生跳一跳就会很容易地摘到了果子。我在范文中用不同颜色标注出,和孩子们一起读,目的是借助“朗读范文”达到“书面言语”的内化吸收,并进一步引导孩子们厘清事情的“来龙去脉”,进而明白用多件事情刻画人物的方法。同时,注意事情的“详细”与“简单”,并学习课文中《我的鲁迅伯父先生》用“小标题”概括串起故事的形式来指导学生习作。
【设计意图】统编语文教材一个最大的亮点是用好“范文”,在处理范文支架的搭建上,应从语文要素上多“铺路”,让学生做到习得,吸收,内化为他们的表达(从言语到文字)完成从说到写,以此为基点,学习更容易些,让其言语表达有更深层次的发展,从而让语文要素中关于“习作“落实到位,让儿童真心用情来讲述他们的“故事”,“让儿童真情个性表达”,让习作成为儿童开口表达(文字)的另一个媒介。
六是“点评”真实发生,让习作教学“连接地气”
在现场,
【教后反思】在讲完了习作的选材立意之后,教后深思,或者可以提供相关类型的开篇及结尾的方法,在课文引入及范文切入有展示,但无及时引导小结,应该是会让一部分学生无法更快开篇与结尾。这从学生写作之间,我全体巡视发现有6个学生在近2分钟内才开始写,后面只有50来字,三行文字。觉得在处理第三版块切入时,提的问题是“从范文中学习到什么?”这个问题欠缺没有具体说明,比如,范文从几件事?哪些详细?语言上比如修辞手法反复,双关等运用来对孩子们加以引导。读得投入,自己融入太多情感,未能在理性方面即给学生在习作技巧上作引导借鉴。如果时间上再给足,相信从范文课文这个支架的搭建,从习得方法,重点从情感入手,唤醒学生的生活回忆,在习作中从叙述的事情来看,学生写出了这个“你"的选材,真的做到选择身边熟悉的真人真事,以“真好"为主旨,选材构思,真实表达,真情流露。
总而言之,在习作教学中,作为习作教学的组织者及老师,应该充分认识到,习作来源与生活,我们的教育学者叶圣陶老先生讲过“生活即作文”,我们老师构建真实的语文课堂,要千方百计的唤醒学生的记忆,把生活中的转瞬即逝的瞬间,用书面语言记录下来,形成“文字记忆”,让习作课堂教学“真实发生”,让我们的孩子享受习作的快乐。
参考文献: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