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代戏曲作家李斗名作《扬州画舫录》中提到:“杭州以湖山胜,苏州以市肆胜,扬州以园亭胜,三者鼎峙,不分轩轾。”可见,以杭州为代表的浙派园林是江南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北方园林、江南园林、岭南园林三大传统园林流派的形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园林“师法自然”的核心思想,在浙派园林真山真水的创作之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相比其他风格园林,浙派园林更加呈现出大气、包容的独特魅力,从而自成一派扎根于中国广袤的土地上,绽放出无限的风采,延续至今,历久弥新。
浙派园林自东晋以来就深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园林繁盛且源流驳杂,其独特的价值对中国传统园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展现了中国风景式园林艺术的最高水平,荟萃了我国园林的精华。浙派园林的价值内涵深厚、包罗万象,主要体现在哲学、史学、艺术学、文学、生态学、工程学等多方面。
1.哲学方面
浙派园林始终秉承“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的造园思想。追求心目相连,身心俱畅的快乐,讲究曲直相应、委婉含蓄的情趣,蕴含远近相倾、玄远无限的意蕴,领悟虚实相生、弦外之音的妙谛,实现动静相和、禅机妙悟的化境。
2.史学方面
园林营建上,东晋以来,浙派园林的营建就开始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吴世昌先生将中国的北方园林归于金谷类,南方园林归于兰亭派。浙江绍兴兰亭的曲水流觞,为文人雅士所好,这一儒风雅俗,一直留传至今,堪称后世园林模仿的典范,对园林中理水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到了南宋,浙江造园活动领全国之先,“西湖十景”这种类似“园中园”的造园手法引领着后世园林的营建。明清时期,浙江有一大批名园成为各地造园竞相模仿的对象,最终成型于清代的杭州西湖成为中国自然式山水园林营建的典范,颐和园、圆明园等皆仿西湖布局、构景;嘉兴烟雨楼、杭州小有天园、海宁安澜园等亦被仿建于清代的避暑山庄和圆明园之中;杭州孤山园林独树一帜,成为国内同类园林的楷模。
造园理论上,祁彪佳的《寓山注》、陈淏子的《花镜》、李渔的《闲情偶寄》等论述的造园手法至今有其实用价值。
3.艺术学方面
计成《园冶》中提出的“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巧于因借,精在体宜”等造园思想在浙派园林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浙江众多园林依山畔水而建,山水本身就充满着园林韵味。杭州西湖园林,嘉兴南湖、鸳鸯湖园林,绍兴若耶溪园林,临海东湖园林等,基本上都以真山真水为依托,共同借景公共大园林的优美景色,营造自身景观。
4.文学方面
浙派园林源远流长,漫漫历史变迁中,无数文人墨客造访于此,留下了大量的诗文。这些诗文文辞优美,广为流传,记录了那一时期浙派园林的景象,更是文学研究的重要素材。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谢灵运的《山居赋》、白居易的《白蘋洲五亭记》、《冷泉亭记》、《沃洲山禅院记》、《钱塘湖石记》、陆游的《阅古泉记》、《南园记》、周密的《癸辛杂识》、《武林旧事》、田汝成的《西湖游览志》、张岱《西湖梦寻》、《陶庵梦忆》等,数量众多、不一而足。
5.生态学方面
浙派园林始终遵循着古人“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朴素生态观,“自称天然之趣,不烦人工之事”,生态造园理念在相地布局、园林理水、植物配置等园林营造各个环节都有所体现,表达了浙江人民对自然山水的尊重,从而营造出顺应自然、感悟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境界。
6.工程学方面
营造手法上,浙派园林择山水胜景之中,借山水之美,构泉石之妙,因地制宜,巧建屋舍,力求园林本身与外部环境相契合,呈现出天人和谐的境界。造园内涵深厚,造景手法突出,风格古朴自然,体现出“幽、雅、闲”的意境。
营建技术上,浙派园林传承历史上千百年来的工程营建技术,历经各朝各代工匠们的不断改进,已经形成了具有地域特点的技术体系,如《花镜》中的课花十八法、夯土技术、田鱼共生技术、干砌块石技术等,至今仍有其现实意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