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初心】第042期——成员陈静教学论文

标签:
文化教育 |
关注“语用”,引导学生习得写作之法
——《彩虹》一文教学反思
最近阅读王林波老师的书《指向“语用”的阅读教学实践》,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原来课文是学生写作最好的范例。王老师说要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每一课独有的表达方法,并通过实践,让学生习得方法,提升能力。
《彩虹》一文后三个自然段结构相似,用亲切的称谓开始,爸爸、妈妈、哥哥,用反问句的方式呈现了三个奇妙的想法,每一个反问句之后紧接着又是一个问句加强语气“你高兴吗?”句式基本相同,是练习写作的好材料。我打破了往常学文的习惯,决定从关注句式入手,让学生在读中发现,进而模仿。我把每一段相同的句子在屏幕上出示,自由读、指名读、分组读,让学生找相同的地方,学生很快就找到了,这三个自然段开始都有家庭成员的称呼,第二句都有表示动作的词:提、走、洒;拿,走;挂、坐、荡。我引导他们这些动词表示了动作的连续性,还有一个关联词“如果……不就……”,“如果”表示小作者的想法只是一种假设,并不是真的在做。随后全班学生在朗读中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最后让学生思考:你们的家庭成员都有哪些人,想一想,他们经常做什么事,用这个句式来说一说。很快学生七嘴八舌,列出了家庭成员的称呼: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姐姐、妹妹、哥哥、弟弟、姑姑、叔叔……他们经常做什么事,学生陷入了沉思,
以下是班上综合能力比较强的学生用十五分钟写出来的片段,有些学生用词不准确,我进行了修改。他们不仅写了家人还关注到他人。
奶奶,你那把印花的扇子呢?如果我拿着它,走到桥上,把扇子扇来扇去,那不就是我在刮风吗?夏天你去买菜的时候就不热了,你高兴吗?(郭奕辰)
妈妈,你那把遮阳的伞呢?如果我撑着它,走到桥上,空中不就多了一片阴凉,夏日你外出就不热了,你高兴吗?(马景辰)
爷爷,你种地用的那些种子呢?如果我装着它,走在桥上,把种子洒下来,你就不用去种地了,你看见了,高兴吗?(敬珂语)
姐姐,你画画用的那盒水彩呢?如果我捧着它,走到桥上,喷喷撒撒,让世界变得更加美丽,你看见了,高兴吗?
总以为习作是小学中段的主要教学任务,通过阅读王老师的书使我明白了,学生一进入小学学习,语用就开始伴随他们了,教师要利用教材,做好学生习作的领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