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故居观览记
标签:
文化 |
司马光故居观览记
杨景贤
来到河南光山县,司马光的故居是必看的景点,光山县是司马光的诞生地,如今成为光山县一张靓丽的名片。《明代.一统志》云:“光虽僻随,是生温公,光之为光也大矣!”司马光因出生在光山而得此名,光山人亦因光山是司马光的出生地而感到自豪。光山人民尊崇司马光,为其修了很多建筑,传承和弘扬司马光的精神财富。
我们一行来到司马光故居,行至大门前,但见粉墙黛瓦,在高高的台阶上是故居的大门,飞檐翘角,红灯高挂,不宏伟,但很精致。走进院落,但见苍松翠柏,茂林修竹,小桥亭榭,假山耸立,风景秀美。在一棵松树旁,有一口酱色大缸,五个童子的雕像,表情各异,栩栩如生,活灵活现。一个儿童正在从砸破的大缸中往外爬着。这组雕塑就是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展现,五个儿童动作各异,表情丰富,生动有趣。很形象地展现了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可以说是家喻户晓,流传千年。体现了司马光儿童时期便智慧超人,砸缸救人就是他智慧的生动体现。这组雕塑成为司马光故居的一大看点。



养粹亭耸立在石桥旁边,红柱金瓦,五彩斑斓,显得非常俏丽。亭子旁有一口井,名曰司马井,因司马光出生后,用此井水洗澡而得名。在残垣断壁上有几座碑刻,看上去破败简陋,但这是历史文物,这是宋代的碑刻。已有千年的岁月。在两个大玻璃罩中罩着两个石狮,一个双圆睁,大张其口,像是在发出吼叫。一个双眼紧闭,嘴巴也紧紧地闭着,像是在昏睡中?两个石狮亦有来头,这是元代的石狮,亦有较高的文物价值。院内立有一块黑色的石碑,上刻“吉鸿昌将军题词石狮。〞吉鸿昌将军是爱国将领,他为石狮题词,提升了石狮的价值。宋碑元狮,为司马光故居增色不少。院内还有一棵茶花树,郁郁葱葱,生机盎然,上面开了一些红色的花儿,显得十分娇艳。在东门外,还有一棵千年古柏,依然蓊蓊郁郁,生机勃勃,挺拔耸立,直刺云天。
故居为四和院格局,采用悬山式砖木结构。主要建筑包括前厅、厢房、书斋和后堂,是一个很规范,很有文化气息的院落。这里不仅是历史遗迹,也是了解司马光生平及文化贡献的重要场所。来到司马光的生平展室,进门竖立着司马光站立的雕像,头戴官帽,身着长袍,双眸沉静,胡须飘逸,一派大家风范。雕像背后有六个绿色的大字“司马光生平展”。一幅司马光的绘像映入眼帘,这是一幅古绘像,在司马光的著作中经常见到。绘像神态安然,目光和善,气度不凡。绘像顶上有一行字“司马太师公温国文正公像。”
司马光出生于光山县,后来成为名扬海内外的政治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对于司马光这样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光山人民自然给予更多的崇敬和热爱。自宋代以来,人们为了怀念他,修建了司马温公祠、涑水书院、司马池衣冠冢等建筑。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司马巷、司马井、司马大道等,都是为了纪念司马光的。展览分“诞生于光山、司马光和王安石的君子之争、司马光警言、修纂《资治通鉴》”等。展室还展示了一些与司马光有关的古典书籍和有关研究资料。其中司马光的警言引起了观众极大的兴趣,如“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与其得小人,不如交人。”“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为政之道,莫若至公。”“经师易遇,人师难遇。”等等,发人深省,动人心扉。



走进“司马光文化成果展馆”,光山县既厚植了司马光的历史文化基因,又承担着传承和弘扬司马光文化的历史使命。为再现传承司马光文化成果,举办了司马光文化展览。文化成果包括司马光故居、司马光文化研究会、司马光路、司马光广场、司马光小镇、司马光火车站、司马光文化传播学院等等。以及出版有关司马光文化研究的刊物和书籍。极大地丰富了司马光文化研究的内涵,使司马光文化研究步入了良性发展的轨道,为弘扬司马光文化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参观结束后,我们一行又驱车来到司马光小镇,这里有一木制长廊,长廊旁有一条水流潺潺的小河,不远处有一汉白玉雕塑的少年司马光雕像,身着布衣,风度儒雅,左臂微微抬起。目视前方,面带微笑,神态安然。一个飞檐翘角的门楼呈现在眼前,拱型大门,顶部由灰瓦铺就。这就是司马光小镇的大门。大门旁有一棵海棠花枝繁叶茂,粉红色的花儿密密匝匝的,透着春天的气息。司马光小镇正在建设之中,建成后会成为光山县的又一个热门旅游景点。光山县在传承和弘扬司马光文化上做足了文章,让司马光文化渗透到方方面面,成为光山县一张靓丽的名片,也是光山县精神文明建设的一种推动力,这种精神财富所产生的效应是不可估量的。(杨景贤摄影)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