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的吕剧情结

(2024-12-21 17:32:38)
标签:

文化

我的吕剧情结我的吕剧情结

杨景贤

吕剧是山东地方戏代表剧种,也是中国地方戏八大剧种之一,在梨园和民间具有一定的影响力。特别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因为一出《李二嫂改嫁》,使吕剧火爆梨园,走红大江南北。随之,吕剧也走向了最鼎盛的时期。

我在少年时代便对吕剧情有独钟,那时村里有一个庄户剧团,逢年过节都要在南街的土台子上演戏。演的大部分是吕剧的传统戏,如《王小赶脚》《小姑贤》《李二嫂改嫁》等等。一个村子的庄户剧团就能演一台大戏,从演员和乐队都出自本村,在现在来说,是不可思议的,也是根本办不到的。那时村里的许多中青年人都痴迷吕剧,很多人都在学唱吕剧。所以,建立一个庄户剧团并不是十分困难的事。

那个年代娱乐活动比较单调,土台子的演出就成为村里最时尚最受村民喜爱的娱乐活动。每次演出,土台子下面就坐满了观众,大家在这里寻求一种艺术享受和精神享受。在我的记忆中,村里的庄户剧团演员的水平并不是太差,他们对角色的把握还是比较到位的,基本上能演出角色的神韵。王鹏德饰演的《王小赶脚》中的王小,杨昌宪饰演的《李二嫂改嫁》中的李七,以及我记不起来名字的那些旦角,都演的比较出色。村里有个青岛回乡知识青年,名叫杨民宪,不仅精通乐器,而且懂艺术懂戏曲,有较高的艺术修养。他在庄户剧团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既承担音乐伴奏,又充当导演的角色,给大家说戏,教演员艺术表演技巧。他是导演,又是剧团的艺术总监,庄户剧团成功演出的戏中,都浸润着他的心血。有个叫杨永训的青年,是乐队的首席伴奏,他不仅会拉坠琴,而且会拉京胡和二胡,他的伴奏音色纯正,华美悦耳。所以,不要小看那时的庄户剧团,他们不仅为大众提供了娱乐元素,而且承担了吕剧艺术传承的责任,同时还表现出不错的艺术素养。我的吕剧情结


我的吕剧情结

我的吕剧情结

我的吕剧情结

我十分爱看吕剧,只要村里有演出,我几乎是场场不落。每看一场戏都会使我心灵陶醉,得到一种精神享受。我十分羡慕那些在台上演戏的演员,也渴望有朝一日能登台为父老乡亲演出。1968年初,机会来了,村里准备排演现代吕剧《苦菜花》,让我担任剧中的角色于得水。我闻讯后高兴万分,自己终于有机会圆梦了。然而,时年三月,我应征入伍,离开了家乡,我当演员的梦想也随之破灭了。来到部队后,再也没能看到自己心仪的吕剧,心灵上倍感失落。

1971年,我赴古城西安参加航空工业建设,远离故乡,吕剧也与我渐行渐远了。陕西主打的地方戏是秦腔,是一个艺术含量很高的古老剧种,与吕剧的艺术元素和表演方式有较大的差别,对于我来说,要适应秦腔艺术自然要需要一个过程。一个离乡背井的游子,与故乡的情结是割不断的,我时常怀念家乡的土台子演出,吕剧的音乐旋律时常在我的心头响起。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所在的西安航空发动机公司,放映了露天电影《姊妹易嫁》。这对我这个吕剧迷来说,真是一个很大的福音,我终于看到了久违的吕剧传统戏,看的如醉如痴,心潮随着剧情而起伏变幻,那种感觉实在是太美妙了。电影结束了,我还陶醉在剧中优美的音乐旋律中,久久不能平静,更激起我对故乡的思念。

1986年我从古城西安调到泉城济南,游子回归,除了对故乡的怀念,还有对吕剧的迷恋。因为吕剧是最早扎根我心中的艺术,她曾让我为之快乐,为之迷醉,让我从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听到吕剧的音乐旋律,我就会想起故乡,想起可爱的父老乡亲。我的吕剧情结


我的吕剧情结

我的吕剧情结

我的吕剧情结

记得在2003年,我购买了很多吕剧的光碟,连续观看了一个多星期,有《小姑贤》《王定宝借当》《李二嫂改嫁》《井台会》《玩会跳船》等,美美地过了一把吕剧瘾。有些经典的戏我反复看了好几遍,深悟其中的艺术内涵,对吕剧艺术从表演手段和文化内涵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我的老母亲也十分喜欢吕剧,她老人家每次到我这里来时,我时常给她放一些吕剧光碟,母亲看的有滋有味。欣赏吕剧成为我那个时期生活中的重要内容,让我从中感受到艺术的魅力和人生的乐趣。

在我做新闻记者后,有一个时期我开始关注吕剧,我认为自己作为一个媒体人,应该为吕剧事业做点事儿,为弘扬吕剧艺术尽自己的绵薄之力。有一年,我去山东省吕剧院采访了该院主持工作的副院长栾胜利,就吕剧的历史沿革和发展前景进行了探讨。稿件写好后投给了《中国戏剧》杂志社,未曾想该刊很快就刊登了出来。这是我第一次写吕剧,第一次给中国最权威的戏剧杂志写稿,未曾想第一篇稿件就受到编辑部的青睐。后来,我成为《中国戏剧》的骨干作者,我曾将李萍、焦黎和吕淑娥等吕剧名家在《中国戏剧》杂志上作了介绍。后来,我与吕剧的联系更紧密了,又先后采访了刘桂成、李岱江、王鬲等吕剧艺术工作者。我在《山东画报》上发表了《大剧作家刘桂成》,介绍了我国著名剧作家刘桂成潜心戏剧创作的事迹,反响很不错。我还在《齐鲁名人》杂志介绍了李岱江、李肖江、李霄雯一家献身吕剧艺术的事迹,受到戏迷的好评。我的吕剧情结


我的吕剧情结

我的吕剧情结

我的吕剧情结

2004年2月,山东省吕剧院的一出新戏在齐鲁演艺圈刮起了一股旋风,称得上是火爆梨园。观众之踊跃,场面之热烈,反响之强烈,超出了人们的想象。这出新戏就是大型吕剧现代戏《补天》,该剧由著名剧作家刘桂成等剧作家编剧,著名导演卢昂执导。剧情呈现的是建国初期,二十万征尘未洗的解放大军转为新疆建设兵团。在地广人稀的戈壁沙漠,开发西部边疆,屯垦永戍。为解决性别失调的问题,国家紧急征调二万女兵入疆。于是,八千山东姑娘踏上了西去的征途。在挑自然,挑战自我中,使她们经受了严峻考验。这出戏为何能让戏迷为之狂热,为之倾倒?我自己看了演出后就可以解答这个问题。这出戏真是让我感到着迷,我竟然连续看了四五场,依然感到意犹未尽,有较长一段时间浸淫在起伏跌宕的剧情中。据说,有的戏迷比我厉害的多,他们居然一场不落,连续看了十几场。我以为这一点也不奇怪,《补天》就有这种让人欲罢不能的魔力。我个人认为《补天》的魔力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剧本写得好,主题鲜明,故事性强,正能量足;二是导演运用既传统又时尚的表现手段,让角色有充分施展才能的空间,调动演员最大的艺术潜能;三是吕剧院的一批演员正值年富力强,经验丰富的时期,他们成功地驾驭了角色,演出了人物的神韵。正是因为这三大要素,使《补天》成为艺术经典,受到戏迷的青睐。一出戏能让人百看不厌,这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我曾为此写过一篇评论文章,发表在《山东画报》上,比较详尽地诠释了这出戏的艺术内涵。

2006年,山东省举行吕剧票友大赛,李华作为主要组织者,为大赛付出了心血,大赛成功举办,李华功不可没。在这次大赛上有几位小票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莱州那位七岁的小姑娘,这位小票友在《王小赶脚》中饰演二姑娘,别看她年纪小,但对角色的把握却十分到位,她的一笑、一嗔都是那样地自然风趣,生动感人。其表演称得上是惟妙惟肖,精妙绝伦。这个小小的二姑娘真是可爱极了!从她一出场到演出结束,掌声和叫好声就未曾中断过。这个小姑娘的艺术天赋实在太高了!小小年纪就能镇住台,真是一个艺术的好苗子。这个小姑娘来自莱州市的农村,我见过她的母亲,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村妇女,我曾与她聊了一会儿。小姑娘的家境不是很好,经济上比较困难。我当时对她的母亲说:“最好能让孩子将来从事艺术,这么高的艺术天赋,如果不从事艺术,岂不是太可惜了!”时光过去十个春秋了,也不知这个小姑娘是否进入文艺圈?成为我的一种牵挂。我的吕剧情结


我的吕剧情结

我的吕剧情结

我的吕剧情结

    2007年,山东省吕剧十大名家和十大优秀演员评比展演活动在泉城济南举行,组委会聘请我担任评委,当我接到这个消息后,真是激动万分。担任本次活动评委的还有郎咸芬、李岱江两位吕剧艺术大师,他们都是我少年时代的偶像,郎咸芬饰演的李二嫂,李岱江饰演的马大宝,都是艺术经典。当年对我这个农村孩子来说,他们就是站在云端的人物,可望而不可及。如今能与大师们一起做评委,感觉恍如梦境。杨洪义先生对这次活动的策划和组织很成功,十大名家和十大优秀演员的评比体现了公开、公平和公正,是众望所归。在这次担任评委过程中,除了有机会欣赏更多的演出,还向郎咸芬、李岱江两位艺术大师取了一些经,真是获益匪浅。

2012年9月,山东省首届吕剧艺术节在吕剧的发源地广饶县举行,我被组委会聘为评委,这也是我始料未及的。首届吕剧艺术节热烈隆重,彰显了当地百姓对吕剧艺术的挚爱。在演出间隙,我与吕剧艺术家一起进社区,下基层,吕剧艺术家不仅为当地老百姓送去精彩的演出,而且还与当地戏迷进行互动,场面十分感人。尤其是艺术家为戏迷的演唱进行现场点评,使戏迷们在嗓音运用以及演出技巧等方面有了质的提升。2014年9月,山东省第二届吕剧艺术节继续在广饶县举行,我被组委会聘为监审,两届艺术节有一个共同的现象,就是新编的剧目比较多,生活气息浓的剧目比较多,给吕剧舞台增加了新的亮色,这是在一般演出中不易看到的。在这届吕剧艺术节上,我还有幸结识了我的家乡平度市吕剧团团长崔海英和副团长杨冬梅,她们展演的剧目也获了奖。我的吕剧情结


我的吕剧情结

我的吕剧情结

我的吕剧情结

故乡平度市吕剧团送戏下乡,惠及大众的举措深受广大观众的欢迎。有一天,我的家乡流丹埠村的大哥杨民宪给我发来信息和视频,他高兴地告诉我,平度市吕剧团冒雨到咱村里演出了,演出很精彩,村民们冒雨看演出。大哥还发来演出视颍,剧团演员冒雨演出的场面很动人。因为下雨,演出受到一些影响,我与平度吕剧团副团长杨冬梅进行了沟通,说剧团演的太精彩,村民们没看够,希望有机会再到村里演一次。后来平度吕剧团又到我的村子里进行了一次演出,不但村民们来观看,邻村的观众也闻讯前来观看,场面十分热烈。送戏下乡的活动受到全市人民的暜遍欢迎和广泛好评。活动拉近了与百姓的距离,丰富了百姓的生活,推动了乡村精神文明建设。

2018年1月5日吕剧泰斗李岱江先生从艺65周年演唱会在济南百花剧院上演,我有幸被邀观看了这次演唱会。李岱江是我熟悉的吕剧大师。他对吕剧艺术承,有发展,有创新,形成了自己特的艺术风格。他台风大气,有气场。表演细腻洒脱生动传神。唱腔清新雅致,韵味浓郁。他的很多唱腔成为经典,被吕剧小生争相效仿,因此有十生九李之说,为吕剧小生行当的传承和发展出了重大贡献。这次演出,众多吕剧名家前来捧场,高静、焦黎、李萍、吕淑娥、李肖江、荆建国等名家倾情演唱,场面热烈。李岱江也为观众奉献了精彩的演唱,台下掌声和叫好声不绝于耳,将晚会推向了高潮。我的吕剧情结


我的吕剧情结

我的吕剧情结

我的吕剧情结

我写的戏剧评论受到山东省戏剧家协会常务副主席王华莹以及有关领导的关注和好评,因此也就有机会参与戏剧家协会的有关活动。如吕剧艺术节、全省小戏展演、青年戏曲演员培训班等。这些活动让我与戏曲联系的更加紧密了,有了更多观看戏曲演出的机遇。我作为代表,有幸参加山东省戏剧家第六次代表大会,有机会与新老戏剧工作者欢聚一堂,畅所欲言,真是一件幸福的事情。我先后加入了山东省戏剧家协会和中国戏剧家协会,成为会员,这等于自己已经进入了戏剧圈,这对于我的人生来说,真是一种莫大的荣幸。

在与吕剧结缘的数十年岁月中,留给我难忘的事儿很多。吕剧充实了我的生活,提升了我的艺术素养,并给予我快乐和幸福。吕剧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乡音。她是山东的代表剧种,是父老乡亲最喜爱的剧种之一。能与吕剧结缘是我人生的一种幸运,我当永远珍惜这种幸运,热爱吕剧,宣传吕剧,弘扬吕剧,为吕剧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奉献自己的微薄之力。(杨景贤摄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瑞典行散记
后一篇:结缘秦腔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