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三原城隍庙观览记

(2024-10-22 19:11:00)
标签:

文化

三原城隍庙观览记三原城隍庙观览记

杨景贤

我曾两次到过三原,第一次是在上世纪的八十年代初,我当在陕西省航空工作局工作,我随肖局长到三原148厂检查工作,当时并不知道三原有一个城隍庙。十年前,我又来到三原县,由于时间关系,只是到城隍庙外面看了看,就打道回府了。当时只是感觉城隍庙很气,很沧桑。因为没有进去观看,所以了解不多。

2024年金秋时节,我再度来到了三原县城,其中一个主要目的就是观览城隍庙,弥补前两次来三原的缺憾。我漫步在城隍庙广场,广场栽种了很多槐树,长势葳蕤,郁郁葱葱多数槐树都结了豆荚,一嘟噜一嘟噜的,颜色泛黄。豆荚是一种中药材,豆荚中的槐豆有药用价值,内含7种对人体有益的氨基酸,可起到降血压、降血脂等作用槐树是西安的市树,看来三原也喜欢种槐树。广场建有两个亭子,飞檐翘角,绿色琉璃瓦铺顶,底下由六根大红柱支撑,造型优美。

前行不远,就看到了城隍庙的大照壁,照壁为水磨砖砌成。壁上浮雕满镂,四角龙透刻纹饰。壁中镂刻“鲤鱼跃龙口”的菱形浮雕为二十五块水磨方砖拼接而成,照壁北侧两角有高达十三米的铸铁旗杆一对,重约二万余斤,四条铁龙缠绕其上,直剌云天。这种壮硕的铸铁旗杆是我第一次见,感到很新奇。照壁斑斑驳驳,古朴沧桑,很有年代感。三原城隍庙观览记


三原城隍庙观览记

三原城隍庙观览记

大门前是一道牌坊,木质结构,上面布满雕饰雕刻精美,出神入化,四面蹬空,玲珑精巧,古朴雅观。正中上方刻有“二龙戏珠”,两边是“狮子滚绣球”, 背面为“凤还巢”。这些精美的木雕把牌坊装点得分外雅致。牌坊两面正为中蓝底金字“威灵昭应祠”。牌坊两侧的下方各有一个大石狮子,形神兼备、活灵活现成为这座庙宇的守护神

穿过牌坊就是山门,山门是两扇朱红色大门,红彤彤的,威严肃穆大门正上方,一块黑底木匾额,上书“显佑城隍庙”五个金色大字,笔力雄健,功力不凡。是由三原清代秀才崔绍书写可称得上是书法名家。门口的上方还有一块蓝色的匾额。上书“城隍庙”三个金色大字,不知何人所题,亦是书法精品。大门两边的柱子上有一副对联“引曙光于世,播佳种在田”。牌坊与山门各挂大红灯笼两盏,迎风摇曳,非常喜庆。

迈进山门,有一色彩斑斓的木牌坊,由四根斜拉的红色木柱支撑,顶部亦是黄边绿色琉璃瓦。牌坊有一匾额,上书降在兹”四个金色大字前行不远,又一座石牌坊映入眼帘,牌坊全是石头材质,石条构,亦有雕塑,简约大气。最上方中央有一块小竖,上竖刻“监观”二字,为监督察看之意意思是说好人坏人走到这里便看得清清楚楚了。正上方额写有“明灵”四个大字。是明代工部尚书温纯书,书法修为不浅。两侧石柱刻有对联一副:“福善祸淫万里高悬日月鉴;锄强扶弱千山永奠山河图。”亦是很不错的书法。三原城隍庙观览记


三原城隍庙观览记

三原城隍庙观览记

中间是一条青石甬道。东西两廊镶嵌岳飞手书石刻诸葛亮前后《出师表》,岳飞的书法金钩铁划,龙飞凤舞,潇洒飘逸,极具观赏性。据说全国仅存四刻,实属瑰宝,为域隍庙增色不少。四十年前,我曾在成都武侯祠见过岳飞手书石刻诸葛亮前后《出师表》,第一次看到岳飞的书法,而且水平如此之高,心灵受到震撼。岳飞真是一个文武双全的民族英雄。

石牌坊两侧是廊房,壁上竖着十四块建庙记事碑,内有明代学者马理及尚书温纯的手书碑石。穿过石牌坊,一座雕梁画栋、飞檐翘角,色彩斑斓的建筑呈现在眼前,造型优美,气势恢宏,正上方有—金边蓝色横匾额,上刻“华夏第一庙”五个金色隶书大字。有两副对联引人关注,内联是“假貌写真情,莫闲看镜花水月:新声传旧事,须认作暮鼓晨钟。”外联是“声情警愚,开场日即收场日:高台教化,戏中人亦世上人。”对联富有哲理,发人深省。这就是城隍庙的戏楼。戏楼建于清乾隆22年,为九脊歇山式建筑,以前重檐后单檐建筑艺术风格形成特色。在额方、雀替及挂落等构件上雕刻着“鸣凤朝阳”、“龙吟虎啸”等图案,精美绝伦,极具观赏性。每年逢农历八月十一日到八月十五日的庙会,是三原百姓的盛大节日,唱大戏、耍社火祭祀城隍。戏楼上秦声悠扬,戏楼下锣鼓喧天,旌幡招展。群众抬着木制城隍造像出游,举城欢腾,热闹非凡,场面热烈而隆重。三原城隍庙观览记三原城隍庙观览记

前行不远处有一木牌坊,这个牌坊造型十分漂亮,是城隍庙内最壮观最美观的牌坊,造型优美,雕功精美,巧夺天工,赏心悦目。这是我见过的最美的牌坊之一。它建于明万历十年,清咸丰十年重修。牌坊上的雕兽惟妙惟肖,活灵活现,美轮美奂。坊上斗拱重叠,奇巧精密,木雕满棱,有“圯桥纳覆”、“黄桥授兵书”、“八仙过海”、“女娲补天”、“雷公电婆”等典故。坊的正上方有一蓝色的横匾额,上书“明灵奠佑”四个金色大字。书法功力深厚。

牌坊的两侧分别有钟楼、鼓楼,钟楼在左,鼓楼在右。钟楼与鼓楼均系洪武八年同时修建的对称建筑,历时600多个春秋了。晨钟暮鼓,早起敲钟,傍晚击鼓以报时,这是常理。钟楼按常理应置东边,鼓楼应置西边,而此地钟鼓楼位置却恰恰是反的,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城隍是阴间长官,他是白天休息,晚上上班,是阴阳颠倒的。钟楼与鼓楼都是三层,飞檐斗拱,雕梁画栋,十分美观。钟楼内有一碑一雕像,碑是古碑,顶部有漂亮的雕刻,雕像面目生动,不知何许人也?两侧有对联一副“钟鸣贺吉庆;盛世颂太平。”书法写的洒脱奔放。三原城隍庙观览记


三原城隍庙观览记
三原城隍庙观览记

鼓楼内有一金色石狮,雕功精细,神态生动,张着嘴儿,露出獠牙,双眸圆睁,看似有点凶,实则很可爱。石狮的背后竖立着四块古碑,斑斑驳驳,碑上的字迹十分模糊,无法辨识了,很有年代感了。鼓楼两侧的对联是“鼓声和风起;楼台映月明。”书法写的飘逸灵动。第二层正悬“敕封太极奠佑神鼓”,登楼击鼓可保佑前程无量。当然,是否前程无量?还得靠个人奋斗。遗憾的是为了保护文物,二楼封了,鼓也就敲不成了。

往前行不远处,就是中院了,中院门楼富丽堂皇,五彩缤纷,红灯高挂,喜气盈盈。大门两侧有一天蓝色对联”气平更事久;心旷得多。”启迪人们做事要心平气和,心胸旷达。右侧有一稞古松,长势葳蕤,蓊蓊郁郁,为门楼增色不少。城隍殿映入眼帘,大门上方有一蓝色的匾额,上书“城隍殿”三个金色大字,书法笔锋粗犷,遒劲有力。城隍殿门柱上的楹联,由清代名臣左宗棠亲自撰写“存上等心、结中等缘、享下等福;在高处立、着平处坐、向阔处行”。左宗棠的对联寓意深长,告诫人们要有抱负和远见,但做人要低调,不要好高骛远,凡事要留有余地。

大殿檐下挂着五只大红灯笼,彰显出一种喜气。对着殿门有一巨型铁香炉,造型优美,里面插滿了香,烟火升腾,香烟袅袅。大门两侧有一对石狮,歪着脑袋,大张其口,双眸圆睁,十分威武。不远处有一巨型的化纸炉,状似铁塔,造型美观。大门前方两侧各有一棵很大的冬青树,树上挂滿了祈福带,红彤彤,密匝匝。在大门两侧的木板架上则挂了密密麻麻的祈福牌。人们在祈求幸福,祈求美好,每个祈福条和祈福牌都是一个美好的心愿。大殿南殿古庙画其中十殿阎罗审案,刑罚森严,惊心动魄内有唐代开国元勋李靖的画像和简介,李靖是三原人,唐代杰出的军事家,被奉为三原城隍三原城隍庙观览记


三原城隍庙观览记

往前行就是城隍大殿的北殿,迎面悬挂一块蓝色的匾额,上书“护城之神”四个金色大字,大殿北殿门厅彩灯高挂,五彩斑斓,红柱林立,气势不凡。共有四副楹联,殿前大红柱上的楹联是“金神法像三千界;玉女明妆十二楼。”书法奔放,汪洋恣肆。后面的柱子上有两副楹联,外联是“甲观度乙声六代文章新写照;寅钟醒午梦三春花鸟奋排场。”内联是“试问世间人,有几个知道饭是米煮;仰观座上神,无一尊不晓田自心来。”书法都是楷书,写的中规中矩。大殿前有—轿子,轿内坐一雕像,不知是何方神圣?

走进大殿,城隍雕像居中,浓眉、俊眼、大耳、美须,形象端庄,气度不凡。双手托令牌,不怒自威。两边各有一只铜铸仙鹤,前面是供桌,桌上有神位、蜡烛和供品。城隍的右后方是城隍夫人的雕像,面相俊美,气质儒雅,手托令牌,神情安然。城隍夫人贤恭淑德,助弱扶困,有求必应。主管人间婚姻美滿,家庭和旺,家道兴旺,老少康乐。城隍的左后方是送子娘娘,眉清目秀,面相和善,双手托一婴儿,气定神闲。送子娘娘为观音菩萨又一化身,主管人间生儿育女。三原城隍庙观览记


三原城隍庙观览记

三原城隍庙观览记

前行不远,便是寝宫。是城隍和夫人休息的地方。寝宫建于明成化22年,同门、厅、楼、殿组成并以厚墙密封。面壁以琉璃件嵌“二龙戏珠”、“凤凰戏牡丹”。中部明禋厅把宫门与寝殿联为一体,寝殿楼系三重檐九脊歇山式建筑。寝宫大门上方有一金边深蓝色匾额,上书“汉唐风韵”四个金色大字,书法写的雅拙而有神韵。大门两侧有一对联“大巧岩拙,大智若愚;大方无隅,大象无形。”寝宫的一楼是出土文物展,一进门,大玻璃罩内展示了一些文物,有陶俑塑像、骆驼塑像等。寝宫周边亦展示了很多文物,这些文物都是唐代的,如唐代的粉彩陶立俑、粉彩陶骆驼、粉彩陶马、粉彩陶牛、红陶粉彩武士俑等等,雕塑精美,惟妙惟肖。这些唐代出土文物都很有价值,对于研究唐代的历史文化和艺术都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三原城隍庙观览记

三原城隍庙观览记

近两年我去过上海城隍庙、昭化古城城隍庙、西安都城隍庙等,像三原城隍庙这样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建筑精美的还是不多见的。很庆幸没有遭到破坏,得以保留。三原城隍庙距今已有600多个春秋,期间经过多次修缮,但没有“伤筋动骨”,保留了“原汁原味”,很不容易。三原城隍庙作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明清古建筑群之一,有“殚土木之功、穷造形之巧”的美誉。像三原城隍庙这种纵深建筑风格在全国也是不多见的。三原城隍庙坐落在一个县城里,似乎关注度不高。但这并不影响它在我国古建筑中的地位,它历经600余年雨雪风霜,沧桑岁月,依然能保持明清建筑风格,依然以精美绝伦的建筑艺术自立于古典建筑之林,很了不起!像我国的黄鹤楼、滕王阁、鹳雀楼等名楼,它们都是钢筋混凝土建筑,已经失去了文物价值和古典建筑的意义,只是名气大罢了。所以,三原城隍庙作为原汁原味的古典建筑,有历史价值,有文物价值,有研究价值。称得上是建筑艺术的精品,可供后人学习、研究和借鉴。(杨景贤摄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凄美的残荷
后一篇:安康印象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