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千佛崖游记

(2024-08-19 21:12:52)
标签:

文化

千佛崖游记千佛崖游记

杨景贤

到四川广元旅游,千佛崖是必须打卡地,这里既是佛门圣地,亦是风景游览之地。下车之后,经过一个宏伟的大门楼,沿着嘉陵江东岸行走,江边繁花绿树,长势葳蕤,亭台楼阁,古色古香。江水悠悠,滚滚流淌。广元千佛崖摩崖造像位于四川省广元市北4公里的嘉陵江东岸,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年的历史了,造像规模宏大,气势雄伟,从南到北全长417米,高45米,造像龛窟重叠十三层,密如蜂房,现有龛窟四百多个,大小造像七千多尊。

这天风和日丽,阳光明媚,沿着江边悠悠行走,感到十分惬意。清风徐徐,花香拂拂,温暖的阳光照射在身上,暖融触的。一路上都是滿目葱茏,鸟语花香,旖旎风光令人赏心悦目。

当行至到大云寺,我停下行进的脚步,前往拜谒。大云寺规模并不大,建筑亦不宏伟,大门上方有一黑色匾额,上书“大云寺”三个金色大字。字写的还是颇有功力。大门两侧各有一石雕兽,究竟是什么兽?像是石狮?又感到不是太像,说不清楚,但雕得很传神。门前有一硕大的香炉,香烟袅袅,随风飘拂。进得寺内,佛象都是彩色雕塑,神态生动,宝相庄严,栩栩如生。给人一种庄严肃穆之气。大云寺创建于北魏晚期,初名柏堂寺,武则天称帝后下令在全国各州置大云寺一区,了因而改作大云。现存佛殿为乾隆十九年,由广元县令张赓谟捐资修建。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了。千佛崖游记


千佛崖游记

千佛崖游记

行不多远,有一戏台耸立在那里,木制结构,飞檐翘角,形态很美。戏台后方有一个硕大的篆书“戏”字,两旁写有将入相出”,令人费解,一般戏台都是“出将入相”,这种提法还是第一次见。戏台前方有一标语,上写“2023年广元市戏曲进景区文化志愿服务活动。”看来这个戏台不仅仅是一个景观,依然具有服务功能。

在通往千佛崖的路上,还有明代石雕罗汉窖藏遗址和金牛道遗址。明代千佛崖建有罗汉寺,民国初年,寺庙建筑被毁。1935年修筑川陕公路时,庙内所存的石雕罗汉像被集中掩没。石雕罗汉像在地下沉睡了75年之后,于2010年4月,经考古发掘出土,现仅存罗汉像二十余尊。金牛道又名石牛道、五丁道、剑阁道等,取名“石牛粪金,五丁开道”的传说,是穿越巴山沟通秦蜀之间的主要道路。金牛道历史悠久,从三国的期就从千佛崖前经过,历代皆循千佛崖以行。1935年,在修筑川陕公路时,凿崖开路,给石窟造成极大破坏。为了保护千佛崖,2009年,将千佛崖前的川陕公路从山后改隧道而行。文物部门对崖前道路遗址进行了发掘,清理出保存较好的金牛道遗址,其中色括石板路、石拦桥、栈孔等遗址。

行至千佛崖大门,门楼比较狭长,两旁有长长的走廊还是很气派的。大门上方有一黑色匾额,上书“千佛崖”三个金色大字,仔细一看落,是文学大家余秋雨所题,余秋雨的书法还是有些功力,有一定的观赏性。大门两侧的楹联是“石龛静穆宝像庄严问谁将峭壁劈开挥手精镌佛世界;下倚嘉陵上摩银汉看我把白云拂去扶崖细览蜀文明。”楹联写的寓意深刻,思开阔。在两侧的木柱上,亦有楹联一副“依窟佛千尊云渡灵崖堆碧岫;隔江钟几杵,烟笼古道锁红尘。”书法是行书,类似“鲁迅体”,写的还是不错的千佛崖游记


千佛崖游记

千佛崖游记

千佛崖游记

行至千佛崖,举目望,壁仞千尺,大大小小的龛窟密布在峭壁之上,密密匝匝,重重叠叠,林林总总,很是壮观。整个峭壁呈现出一种沧桑感和年代感。根据《广元县志》的统计,千佛崖有唐刻二十七段、五代刻五段、宋刻二十六段、元刻二十六段、明刻八段、无年号者四十一段,另有唐、宋、元、明、清历朝历代的文字题记和摩崖碑刻一百多窟。

历经千年的风雨剥蚀,以及自然灾害的侵害,这些龛窟均遭受不同的损害,尤其是龛窟中的佛像,也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有不少佛像己毁坏的残缺不全,面目全非了。龛窟中的佛像多是有色彩的,虽然经过岁月的剥蚀,多数色彩仍然依稀可见有的色彩依然艳丽。佛像的雕塑亦是风格各异,姿态万千。佛崖有铁梯可攀,由于我有恐高症,只攀登到大云古洞便停止,未能继续攀登。千佛崖称得上是佛教的殿堂,佛文化的画卷,亦是佛教文化的生动展现。在这里,你会感受到一种气场,一种佛文化溢出的气场,进入这种气场,你会获得一种宁静,一种空灵,一种心灵的洗礼,一种精神上的陶冶。

大云古洞是千佛崖最大的龛窟,大云古洞离地面不高,只有二层楼那么高,我拾级而上,很容易的来到了大云古洞,进得洞中,居中有一大佛像,彩色雕塑,宝像庄严大云古洞是干佛崖最大的洞窟共有造像234尊,大殿正中弥勒佛立像系大云洞的主佛,是女皇武则天的象征。左边是则天女皇,右边是高宗李治,排列改变了我国男左女右的传统习俗。这个龛窟的雕像也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毁坏,不少雕像没了头部,这应该不是自然灾害造成的,应该是人为破坏造成的,极有可能是“文革”中被毁坏的。因为这个龛窟面积大,比较深,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比较强。这些开凿于盛唐之交的雕像,艺术水准极高,遭到毁坏殊为可惜。大云古洞还竖有两个黑色的石碑,一个是“同结善缘”碑,立于中华民国三十七年九月。这个碑是大修大云古洞捐款者的碑,碑上刻有捐款者的名字和捐款数额。另一块石碑建于明万历庚辰四月,由于年代久远,字迹模糊,具体内容看不清楚,可能雕刻的是三位作者写的关于千佛崖的诗千佛崖游记


千佛崖游记

千佛崖游记

千佛崖游记

在大云古洞右边是韦抗窟,该窟开凿于唐开元三年,由剑南道按察使益州大都督府韦抗敬造。窟内有唐宋、清题记二十余则,是千佛崖保存题记最多的洞窟。洞窟的周边刻有题记,这些题记大都是书法精品,很有欣赏价值。这里塑的佛体积比较大,彩色,雕像生动传神,栩栩如生。遗憾的是亦遭到破坏,有的雕像头部没有了,很是可惜。

千佛崖造像以大云洞为中心,分为南北两段。南段著名的龛窟有大佛洞、莲花洞、牟尼洞、千佛洞、睡佛龛、多宝佛窟、如意轮观音等;北段著名的有三世佛窟、无忧花树佛、弥勒佛窟、三身佛龛、菩提像窟、卢舍那佛龛和清代的藏佛洞等,汇萃了从南北朝、唐、宋到清代的石刻作品,雕刻精细,造型优美,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大云洞正中是弥勒佛立像,肩宽体胖,圆脸弯眉,袒腹含笑,十分喜庆。像的后边是锥形的石壁,两边雕刻有众多的小龛及排列有序的菩萨像,左右壁凿出两个深龛,内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力士共七尊造像。南北两壁采用半圆雕法,刻出观音148尊,均华冠盛服、脚踏云莲,生动传神

大佛洞和三圣龛内的佛祖容貌清秀,眼小唇薄,通肩的佛衣折褶直线阴刻,有软而薄的质感。胁侍突额高鼻,唇沟深陷,表情淡雅;头上两髯高耸,两耳各悬有一条飘带,帔肩搭交于腹前。从造型特征来看,当是南北朝时期的作品。莲花洞莲花周围的牡丹是宋人所绘,莲蓬绘成中国道教的“八卦太极图”。洞的东、北、南三壁各雕造一个大龛,内刻一佛二胁侍,佛像方脸宽肩,身着圆领通肩的大衣,外披袈裟,袒右肩,背后有桃形的光环。睡佛龛中,释迦牟尼侧身而卧,神态安详,像身后的众弟子各具姿态、表情各异。牟尼阁雕像衣纹琉畅,造型美观似有动感,活灵活现。佛背后是褛空雕刻屏风,增强了石雕多面体的表现效果,是石窟中难得的艺术珍品。

据清咸丰四年的石碑记载,当年千佛崖的造像一万七千余座,规模宏大,气势非凡。令人惋惜的是,在1935年修川陕公路时,当时没有文物保护意,炸崖开路,导致万余雕像毁于一旦,造成无可弥补的巨大损失。如果当时公路规划能开千佛崖,千佛崖的文物价值和规模比现在要高多了。但文物就是这样,毁坏后无法弥补,只能是表示遗憾了。

                             (杨景贤摄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香港行散记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