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仙境蓬莱阁游记

标签:
文化旅游 |

杨景贤
蓬莱阁是八仙过海传说的地方,又是中国四大名楼之一,闻名遐迩,每年都是游客热门打卡之地。
我与蓬莱有不解之缘。1968年年底,我从海阳守备二十师调防来到蓬莱守备区,能到神仙之地蓬莱当兵,自然是很惬意的事情。守备区驻地就在蓬莱县城,去蓬莱阁看看自然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儿。那时是“文革”时期,蓬莱阁作为封资修,不对外开放,关闭了。游蓬莱阁,只能从外面观望,里面是进不去的,从门缝往里瞅瞅,依稀看到里面的塑像东倒西歪,散落在地上。这都是“文革”时期红卫兵干的,他们要砸烂封资修,蓬莱阁的塑像自然也不能幸免。
那时部队经常在蓬莱阁周边训练,每年夏天中午,我们警卫排的官兵都到大海游泳,在大海中亦可望见蓬莱阁,蓬莱阁不开放,总感觉是一件很遗憾的事儿,但也无可奈何。
在蓬莱守备区当了两年兵,我便复员来到古都西安,从此,蓬莱阁成为我魂牵梦萦之地。改革开放后,蓬莱阁经过整修,公开开放了,但地处大西北的我,却一时无缘去观看蓬莱阁,成为我的一种念想。
时光如梭,光阴似箭,当我再次来到蓬莱阁景区时,时光己过去了半个多世纪,当年英俊的小伙变成了白头翁。真是感慨万千啊!这次观览蓬莱阁,正处在暑假时期,到这里旅游的人特别多,在海滩上,挤滿了花花绿绿、密密麻麻的游客。蓬莱阁始建于北宋嘉佑6年,与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并称为“中国四大名楼”。蓬莱阁景区由蓬莱阁、天后宫、龙王宫、吕祖殿、弥勒寺、三清殿等建筑组成。6个单体和附属建筑共组成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这么庞大的建筑群,在国内亦是不多见的。


蓬莱素有人间仙境之称,传说蓬莱、瀛州、方丈是海中的三座仙山,为神仙居住的地方。相传吕洞宾、铁拐李等八位神仙在蓬莱阁醉酒后,凭借各自的宝器,凌波踏浪、飘洋渡海而去,留下“八仙过海、各显其能”的美丽传说。使蓬莱阁名扬海内外,每年有数百万游客到这里打卡。
我们一行先坐游船观览,船儿在波浪起伏的大海中行进,遥望丹崖山巅,苍翠欲滴,云拥浪托,美轮美奂。在往远处眺望,看到宝塔耸立,亭台楼阁,那是三仙山景区和八仙过海景区。现在蓬莱阁周边形成了新的景区,景区的范围扩大了,文化内涵丰富了,将神话故事进一步演绎,吸引更多的游客到蓬莱旅游。上船前,导游说可以在船上看到黄河与渤海的分界处,似乎两海泾渭分明,很容易看清楚哪是黄海?哪是渤海?船儿亦在向那个方向行进,开船的小伙说前面不远就是黄海与渤海分界处。我们瞪大眼睛观望,却辨不清分界处在那里,也许是那里根本就不是分界线,也许是我们老眼昏花看不清楚。反正是未能看到,这坐船的意义就减了大半。船儿徐徐行进,成群结队的海鸥也跟着船儿飞翔着,并不特地“咕咕、嗷嗷”地鸣叫着。它们是向游客讨食的,一旦有人投食,海鸥立马蜂拥而至,它们动作疾若闪电,刁食的功力十分了得。我趁机拍了不少海鸥的照片,尤其是海鸥在大海上翻飞的照片,十分唯美。
从游船上下来时,顿感天气特别闷热,闷的有一种透不过气来的感觉。当年我在蓬莱当兵时,从没有这种感觉啊!难道蓬莱的夏天升温了?一时大汗漓,汗透衣衫,斗大的汗珠从脸颊上滚落下来。大海边不是避暑的好地方吗?乍这么热呢?我一时迷惑不解。
我们一行漫步向蓬莱阁景区走去,只见海滩上不少人都下到水中,可能是天气太热的缘故。这天晴空万里,骄阳似火,加上大海散发的潮气融合在一起,真是又闷又热,这是我数十年来感受最闷热最难受的夏天了。前行不远处,在大海边上有一八仙雕像,这组雕像展示了八仙的神韵,栩栩如生,惟妙惟肖,每个神仙的表情都很生动,很传神。这组雕塑显示了雕塑家不凡的功力以及对人物的深刻理解。


走进景区,绿树掩映,蓊蓊郁郁,花儿盛开,姹紫嫣红,斗美夸丽。一个五彩斑斓的石牌坊映入眼帘,牌坊的正上方有一蓝色的匾额,镶有金边,上写“人间蓬莱”四个大字。牌坊正门两侧有一副对联“神奇壮观蓬莱阁;气势雄峻丹崖山。”乃是大画家刘海粟所题写。题写这副对联时,刘海粟老先生已经是88岁高龄了,书法居然能写的如此端庄秀美,很了不起啊!侧门亦有一副对联“碧海仙槎心神飞越,丹崖琼阁步履逍遥。”是大书法家费心我所题写,费老的书法圆润柔和,很有审美价值。
蓬莱阁景区文化内涵丰厚,传统文化底蕴厚实。各类文化有机融合,体现了一种宽容和大气。主体建筑蓬莱阁在后部居中,建于北宋时期,明代扩建,清代重修,高15米,坐北朝南,双层木结构建筑,底层长14.8米,进深9.65米,四面回廊。阁底环列16根大红楹柱,阁的上层绕有一圈精巧明廊,可供游人远眺。大门前有两棵松树,长势葳蕤,像两把巨伞。大门上方有一蓝色金边匾额,上书“蓬莱阁”三个金色大字,笔力雄健,遒劲有力,一看就是大手笔。这是清代书法大家铁保所书,此书法劫后幸存,非常不易,弥足珍贵。二楼中心位置亦有一匾额,上书“碧海春融”四个大字。大门两侧有一对联“常称香港通海客;且看蓬莱会神仙。"这是著名学者、书法大家欧阳中石先生所题写,书法洒脱奔放,豪迈大气。对联两侧还有一柱联“俯览大地出蓬莱,仰观海市生楼阁。”亦是不错的书法。



来到蓬莱阁,自然要留个影,我让一游客帮我拍了照,事后一看,我的T恤衫上半部全被汗水湿透了,样子看起来有点狼狈呢!阁内木质梁柱彩绘“蓬莱十大景”、“八仙图”、“风竹图”等图案。周遭摆放八仙桌、八仙椅,中央塑有“八仙醉酒”组塑。八仙的壁画布滿了墙壁,每幅壁画都是一个故事,画面上除了仙山琼楼,还有诸多人物,每个人物表情各异,惟妙惟肖,十分生动。呈现的是一个美妙的神话世界。
蓬莱阁中的八仙醉酒的组塑更是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极其生动。曹国舅、铁拐里喝的酩酊大醉,低头酣睡。蓝采和醉的不省人事,头枕在木櫈上呼呼大睡。张果老像是打坐凝神,亦是醉意朦胧。汉钟离右手高托酒碗,面露微笑,好像是喝高了。只是吕洞宾、韩湘子、何仙姑神态比较正常,好像也是似醉非醉的状态。这个组雕真是精妙绝伦,出神入化,将八仙醉酒的状态刻画的生动鲜活,淋漓尽致。
蓬莱阁景区为何建有苏公祠?自然是有原因的。宋元丰八年,谪居黄州6年的苏轼,终于受到朝廷的起用。出任边关重镇登州府知府。时年十月十五日,苏轼抵达位于蓬莱的登州府衙,然而仅仅在5天之后,他又接到朝廷诏命,令其赶赴京城担任礼部郎中。卸任后,苏轼又在登州驻留十几日,也就是说苏轼从上任到离开,一共只在蓬莱呆了20天左右。在这段短暂的日子里,苏轼尽自己所能体察民情,掌握了一些关系民生的紧要事务。当他离开后还继续为登州老百姓做了一些实事。史载,元丰八年十二月,苏轼刚刚离开登州回到京城,便上奏朝廷《乞罢登莱榷盐状》和《登州召还议水军状》,为民请命,为国固边。两道奏折都被朝廷采纳,解决了百姓吃盐难的问题,边防亦得到巩固。



大文豪到异地,总会保留下自己的作品。苏轼有幸看到海市蜃楼,特赋《海市诗》一首,“心知所见皆幻影,敢以耳目烦神工。岁寒水冷天地闭,为我起蛰鞭鱼龙。重楼翠阜出霜晓,异事惊倒百岁翁。人间所得容力取,世外无物谁为雄。率然有请不我拒,信我人厄非天穷。潮阳太守南迁归,喜见石廪堆祝融。自言正直动山鬼,岂知造物哀龙钟。信眉一笑岂易得,神之报汝亦已丰。斜阳万里孤鸟没,但见碧海磨青铜。新诗绮语亦安用,相与变灭随东风。”苏轼为蓬莱阁写下这么长的一首诗,为蓬莱阁增色不少。蓬莱阁能当选中华四大名楼,苏轼功不可没。因为在苏轼未到蓬莱为官之前,蓬莱阁寂寂无名,正是苏轼到来之后,蓬莱阁的地位才得到大幅提升。
然而在四大名楼中,苏轼的这首诗远不如崔颢的《黄鹤楼》、王勃的《滕王阁序》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有名。看来苏轼的这首诗虽然写的很长,但并非是他的精品,与上述的经典之作相比,应该是逊色一些。
苏公祠位于蓬莱阁最高层,普照楼西侧,卧碑亭东临,轩亭建筑,灰墙灰瓦,雕梁画栋,大门正上方有一黑色的匾额,上书“苏公祠”三个金色大字,为书法大家舒同先生所书。大门两侧有一对联“真临仙阁凌虚地,来读苏公海市诗。”苏公祠内有苏轼肖像刻石拓本(拓于广州六榴寺)。内外壁嵌历代刻石20余方,其中内壁之苏拭《海市诗》、《望海》,薛殖《观海》和清代书家翁方纲临《海市诗》楷书刻石尤为珍贵。翁方纲的书法的确功底深厚,配得上苏轼的名作。
苏轼只在登州做了五天知府,却做了两件事实,而且这两件事实都是利国利民之举,非常了不起!苏轼不仅文采出众,而且他坚持“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这就是苏轼伟大的地方。“五日登州府,千年苏公祠。”这是对苏轼的一种景仰,一种尊崇。
蓬莱阁上的避风亭是一座不起眼的建筑,但有些神奇,避风亭的神奇之处就在于“亭外海风狂啸,亭内燃烛不灭”。1986年,欧阳中石先生游览完避风亭后,对其神奇避风效果惊叹不已,为该亭题写了“避风亭”匾额,并当即写下楹联:“面北当风,风力虽狂绝不入;开轩秉烛,烛光固小竟常明。”楹联很好地诠释了避风亭的神奇之处。



景区有一造型优美的亭子,名曰“合海亭”,是仿古建筑,亭高三层,雕梁画栋,飞檐翘角,非常漂亮。亭子上方有一黑色的匾额,上书“合海亭”三个金色大字。亭子建在田横山上,据说在这里可以看到黄海与渤海的交界处。遗憾的是亭子大门紧闭,无缘得以观瞻。
在中国四大名楼中,蓬莱阁好像不如黄鹤楼、岳阳楼和滕王阁名头响亮,这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就文物价值而言,蓬莱阁明显优于黄鹤楼等三大名楼。黄鹤楼、岳阳楼和滕王阁都是新建的,尤其是黄鹤楼并非是在原址上建的。而蓬莱阁保留了原建筑的特色,打上了历史的烙印。
关于四大名楼之争,有好几个版本,1987年中国邮政发布四大名楼邮票,分别是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和蓬莱阁。按说这四大名楼不该有什么争议,应是约定俗成的。但自山西永济于2000初建起带电梯的鹳雀楼后,想取代蓬莱阁,成为四大名楼。此外,绵阳的越王楼、南京的阅江楼,也有取代蓬莱阁成为四大名楼的说法。因此,导致四大名楼争执不休,焦点都是取代蓬莱阁成为四大名楼。但这些楼都是新建的,都是钢筋水泥楼,没有文物价值。蓬莱阁自宋代至今,经历代修复才延续到今天,一直沿用传统建筑风格,其文物价值是其他名楼无法比拟的。因此,蓬莱阁成为四大名楼,实至名归。
蓬莱阁之行,我是冒着酷暑游览的,赤日炎炎,天气闷热。游客火爆,熈来攘往,摩肩接蹱。在这种氛围下旅游,效果显然会受到影响。但是,自己还是抓住机遇,尽心地去阅读景点,了解景点,还是收获不小。一个半个多世纪的梦,今天终于得圆了,心中的喜悦难以形容。但又感到意犹未尽,时间关系,有些景点未及细看,有些景点未及观看,留下了遗憾。待以后寻机会再去弥补吧!(杨景贤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