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城西安

标签:
文化 |
杨景贤
西安作为十三朝古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尤其是秦汉隋唐这些朝代,在中国历史上占据显赫的地位,而这些朝代的都城都在西安。西安以其悠久的历史长河,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享誉世界的文化名城,被称之为世界四大古都之一。
西安也是具有诗意的古都,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就诞生在这里。中国文学史上璀璨的明珠唐诗,亦诞生在这座古都。千年一城韵,半部《全唐诗》,有半部《全唐诗》都和长安相关,所以,古都西安完全有资格称得上是诗城。当你走进这座城市,就会感受到诗意浸漫的氛围。
在西安的沣河河畔,有一个叫诗经里的地方,这里就是《诗经》的诞生地。诗经里的建设均以诗经文化为魂,将《诗经》所涉及这块土地上所有的风物、民宿、音乐、人物,都转化为现实的景观和建筑。在这里,有国风广场、鹿鸣食街、关雎广场、小雅书社等等一系列与《诗经》相对应、相融合的建筑和景观,更有诗经礼乐盛典呈现。在这里可以读诗、颂诗和抄诗,具有浓浓的诗意氛围。人们换上优雅的抄诗服,进入专属抄诗场地,主抄人讲解经典诗篇的含义,游客领略诗礼与诗文化后静心抄诗。心随意动,笔随心动,在诗经里,人们可断除杂念,全神贯注地读诗和抄诗,在书写中去感悟《诗经》的艺术魅力和文学内涵。





在西安的公园和街道上,时常都能看到诗的呈现。大唐不夜城的雁塔南路正对着玄奘广场的步行街,这条步行街所包含的历史文化内容也是相当丰富的。在这条步行街上,有着很多唐代诗人的雕像,如杜甫、王维、李白、白居易、李商隐等等。而在每个雕像的旁边,则是每位诗人的代表作,展示出文学艺术的魅力。像王维的《竹里馆》,李白的《静夜思》,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李商隐的《乐游原》等,这些唐诗都是通俗易懂,耳熟能详的。漫步在大唐不夜城,读一读这些唐诗,观赏一下仿唐建筑,可发思古之幽情。
西安曲江唐城墙遗址公园位居曲江池附近。这个公园主体是呈现唐诗的,有不少巨石上刻有唐诗,还雕有王维、贺知章的塑像。王维站在一块巨石上,昂首挺胸,目视远方。石上刻有王维的名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另一个雕塑是贺知章站在马前,躬身寻问儿童,两个天真烂漫的儿童相拥相望,似是向老者投去疑惑的目光,画面生动有趣。这个雕塑虽然没有写有诗歌,其表现的就是贺知章的名作《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公园还建有诗墙(唐诗迷宫)和诗柱。诗墙上抄录的都是唐诗名作。李白、杜甫、白居易、杜牧等诗人的名作均在这里有所呈现,大约有数十首。这里亦称之为“唐诗迷宫”,如果不留心,会转迷糊的。在诗的迷宫里行走,一边读诗,一边观赏书法,不啻是一种精神享受。闲来无事,在这里读读唐诗,亦是一大乐趣。我每次来这里,都要读一读这里的唐诗,在这里读诗与在书本上读诗,会有一种迥然不同的感受。诗柱都是在石柱上雕刻的唐诗,都是一些圆石拄,粗大壮观。




西安有一处唐长安城墙遗址公园,这个公园也呈现出唐诗的氛围。公园南北纵横的绿荫大道,分成四个带状区段,并以不同的树种和花草予以区别。从外至里,依次是当年的护城河、当年的城墙、当年的顺城路等等,如今这些遗存早已烟没于历史的长河中,不见了踪迹。但公园亦有不少大石块上刻有唐诗,这些石刻唐诗都是有书法名家书写而雕刻的。唐诗也在这里得到展现,人们可一边吟咏唐诗,一边欣赏书法。
西安的大唐芙蓉园,是唐代皇家园林,虽是复建,亦是西安的风景名胜,如今是国家5A级景区。景区绿树成荫,花草繁茂,亭台楼阁,碧水清波,风景如画。在湖边有一长长的长廊,雕梁画栋,古色古香,在长廊中漫步,抬头仰望,长廊的顶部亦呈现出一首首诗歌,这些诗歌不局限为唐诗,但以唐诗为主。在长廊上一边行走,一边吟颂诗歌,是一件很惬意的事儿。
在西安的街道上,有不少灯柱和灯箱上亦写有唐诗,尤其是在城墙周边的街道上,不少灯柱上都写有诗歌。有一次我乘坐西安地铁四号线,忽然发现,在车厢的扶手上方,亦写有唐诗。在西安的一些公交车上,屏幕上亦不时地播放唐诗,图文并茂,有益于欣赏和记忆。坐一趟公交车,如果有心,起码可背诵一首唐诗。坐地铁坐公交亦可读唐诗,唐诗真是无处不在。在西安还有不少民间诗歌创作和朗诵组织。这些诗歌组织不时地举行各种诗歌朗颂活动,他们自己创作诗歌也成为朗诵的素材,笔者的诗歌亦被朗诵过。朗诵会上,朗诵者激情漾溢,声情并茂。他们还将自己的作品发到网上,进一步扩大影响力,让诗歌这种文学形式得到传承和光大。
西安这座古老的城市,留下许多历史的印迹,其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底蕴,在这座城市得到沿续和传承。尤其是盛唐时期,这里是诗歌的圣地,在这里诞生了太多的诗人和诗歌经典。如今耸立在雁塔广场的大雁塔,当年诗人们曾以雁塔题名为荣。
唐代著名诗人孟郊曾两次参加科举,均落第,心中很是不甘。结果他第三次应试,喜登金榜,雁塔题名。时年46岁的孟郊大喜过望,写下了流传千古的名诗《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彰显了自己高中之后的激动心情,淋漓尽致地释放了自己的心绪。文辞优美,艺术含量极高。






有时一首诗会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十六岁时到长安应试,期间拜访了年愈花甲的诗人顾况,顾况在看到白居易的名字后,戏谑道:“米价方贵,居亦弗易。”大意是说,长安米贵,想在这里出人头地,很难。白居易听后并未纠结,他很自信,从容地将自己的诗作呈给顾况,顾况读了白居易的诗作《赋得古原草送别》后,感叹道:“好个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才学如此,居亦何难啊!”白居易凭借一首诗,征服了老诗人顾况,从此后在长安名声鹊起。白居易的长诗《长恨歌》,这首诞生于西安仙游寺的唐诗佳作,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围绕这首诗又衍生出很多艺术作品,唐诗的魅力也因此得到更好的展现。
一座城市的文明需要文化支撑,要充分挖掘城市的文化资源,并很好的利用好这种文化资源,让其成为城市重要的文明支撑点。唐诗应成为西安文明的一张靓丽的名片。利用好这张名片,对于西安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前不久,西安唐诗总动员大型城市文化公益活动启动,西安这座城市,仿佛又回到了长安。唐代长安城,因诗歌而更加闻名;今人在古城西安,感受唐诗的余韵,寻访唐诗中的街巷,观览唐诗的展示区,会让人思绪万千,浮想联翩。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会长李浩认为“唐诗,对其他人来说,是经典文化;但对陕西来说,是乡土文化。很多重要的诗人,都曾在长安生活,西安很多的街巷,都有唐诗的典故。所以唐诗对西安的中小学生来说,就是一本乡土教材。所以我们更要做好唐诗的普及工作。唐诗是构成西安文化的珍珠,当碎珠散玉串联起来,那就是一串串珠链,这是西安的瑰宝,更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李浩先生说的太好了!西安唐诗总动员大型城市文化公益活动的启动,对于西安传承唐诗文化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有益于唐诗文化的传承和弘扬。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西安在弘扬诗文化上定会取得巨大的成绩。诗城西安将会在弘扬诗歌文化上,焕发出璀璨夺目的光彩。(杨景贤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