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行散记

标签:
文化佛学 |
杨景贤
敦煌只是甘肃省的一个县级市,但它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却非同一般。因为敦煌有扬名世界的莫高窟,莫高窟是世界物质文化遗产,闻名遐迩。因此,敦煌是我神往的地方。中国有四大名窟,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和麦积山石窟。这四大石窟我去过三大石窟,只是没到过莫高窟。这次甘肃、青海之行,敦煌是我行程中的一个重要景点。当大巴车开进敦煌市区时,我的心中不免有些激动,敦煌,我来了,多年的夙愿即将实现了。
到达酒店已是晚上八点多钟了,这里天黑的晚,西边的晚霞还是红彤彤的。敦煌的气温并不低,有一种热辣辣的感觉。酒店前方就是敦煌的主河流,被称之为敦煌母亲河的党河。我漫步来到河边,河水在静静地流淌,寂静无声。两岸灯火阑珊,对岸有亭台楼阁,灯光的反射,形成了水中倒影,金灿灿的。微风吹来,形成了彩色的涟漪。光影随着水波的流动在变幻着,煞是好看,天空有一片片黝黑的云彩,也反射到河水中,我端起相机,拍下了一幅美好的画面,将云彩、楼阁、河水和倒影拍在一起,画面非常唯美。这也是我初到敦煌的一个小收获吧!党河是国家三A级风景区,沿河两岸亦有不少景观,有丰厚的文化底蕴。遗憾的是没有时间去观赏了。第二天上午,我们一行去了月牙泉,下午即来到了敦煌,准备参观莫高窑。我们原来的票是B类票,只能参观四个窟,后改为A类票,不但可以观览八个窟,而且可以看两个有关莫高窟的影视片子。这对我们来说是意外之喜。影视片的放映厅很大,屏幕亦很大,从丝绸之路说起,到莫高窟的形成,场面很宏大,很壮观。看完后,我们又来到另一个放映厅,这个放映厅亦很大。影片展示了莫高窟历史沿革以及重要窟的精彩图像。人坐在那里,似随着屏幕在转动,感觉自己已融入了莫高窟中,很震撼。这个设计太奇妙了!



影视看完后,即坐景区的车前往莫高窟。大巴车飞快地向莫高窟的方向驰去,透过车窗往外观望,只见路两边都是戈壁滩,白茫茫的,几乎看不到绿色。显得很荒凉。到达莫高窟后,映入眼帘的是一条干涸的河流和一片高高的杨树林。这片杨树林就在莫高窟的对面,这是一片绿化带,其中也掺杂了一些别的花草树木。莫高窟,我来了!看到一个个洞窟,我的心中十分激动,多年的愿望终于变为现实,幸福指数自然随之提高了不少。
走进莫高窟,你会看到一个五彩斑斓的牌坊,瓦是灰色的,顶部塑有一些异兽,造型十分独特。下面有斜拉的木柱支撑,显得很精巧,上面有块深蓝色的牌匾,上书“莫高窟”三个大字,字写的美观大气,是郭沫若先生的书法。这三个字写的实在是漂亮,很有审美价值。这里是到莫高窟的一个重要的标志,人们纷纷到这里拍照或合影。
解说员带我们步入洞窟,开始为我们讲解莫高窟的故事。解说员是一位年轻的女性,方脸庞,双眸明亮有神,口齿清晰,讲的生动。她带着我们一个又一个的洞窟观览,并给我们作比较详细的解说。
我们一行首先来到第96窟,第96窟是敦煌众多石窟中,最大的一个窟。也是来莫高窟参观的游客必选之窟。这里端坐着一尊高35.5米的弥勒佛坐像,开凿于初唐,被称做“北大佛”。大佛为石胎泥塑,背山而塑,每一个进入九层楼的人,即使尽力仰起头,虔诚仰望,也无法正览佛祖的尊颜。但是每一个靠近他的人又能感受到无比的祥和与宁静。很神奇。大佛宝相庄严丰盈,眉目舒朗慈祥,双耳垂肩,波形肉髻,胸襟坦露,慈祥的注视着俗世。初见大佛,一种敬仰之情油然而生,大佛的气韵瞬间传递到心灵。同时对大唐的能工巧匠肃然起敬。那个时代能建造这样一个大佛,的确体现了劳动人民的聪明和智慧。



到莫高窟,卧佛是必须要拜谒的。卧佛在第148窟,开凿于盛唐,是莫高窟大形洞窟之一。据记载,此窟是李大宾于盛唐大历十一年开凿。主室佛坛上,塑涅槃像,长15米。涅槃是指释迦牟尼80岁时达到不生不灭、常乐我净的最高境界。佛右胁而卧,面型丰满、双眼微闭,神态安然。左手自然放于左腿之上。衣纹柔软,随身体起伏而变化,一副安然入睡之态。涅槃像后塑有佛弟子、天人、各国王子、佛姨母、菩萨等举哀像七十二身。个个形象迥异,表情生动。西壁绘有莫高窟规模最大的《涅槃经变》。现存清代塑造的过去佛和未来佛。窟顶为盛唐时所绘千佛,千佛千面,栩栩如生。虽经一千二百多年仍色彩鲜艳。从中可以看到盛唐时期的艺术追求和文化元素,展示了盛唐的大国气象。
我们走进了第71窟,这亦是莫高窟经典的一个窟,始建于盛唐时期。窟顶四披画有千佛,西壁平顶敞口龛内塑趺坐佛、阿难、迦叶、二菩萨。人物雕塑神韵毕现,很有观赏性。龛顶画千佛。龛壁浮塑佛光,两侧各画二飞天、赴会佛一铺及项光、莲花。龛外南、北侧各存孔雀卷草边饰一段。整个窟内的雕塑、壁画都显得十分和谐优美,佛门的气息十分浓郁。
当我们走进第61窟时,顿感进入另一个世界,这个窟宏大开阔,气势不凡。此窟又名“文殊堂”。建于五代947—951年间,覆斗形顶下方四角龛内,画四大天王像,为五代洞窟的特征。东壁以及南北壁东侧下方分别绘回鹘公主、于阗公主、曹氏女供养人像。主室中心佛坛为背屏式马蹄形佛坛,背屏上仅残存主尊文殊所骑狮子像尾。此窟最有代表性的壁画是西壁的巨幅五台山图,这是敦煌壁画中规模最大的山水人物图,也是最大的全景式历史地图。此图长13米,高3.6米,画中详细描绘了东起河北正定,西至山西太原,方圆五百里的山川地形及社会风情。图中所绘城郭、寺庙、楼台、亭阁、佛塔、草庐、桥梁等各类建筑一百七十多处,是十分珍贵的古代建筑史料,值得后人学习和借鉴。这幅硕大的壁画,蕴含的内容十分丰富。画面展示的人物生动鲜活,山川风物活灵活现。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尤其是每个细节都十分讲究,令人叹为观止。
莫高窟第55窟为中心佛坛窟,修建于宋建隆三年前后,洞窟平面呈纵长方形,中心偏后置马蹄形佛坛,前有甬道,后有背屏连接窟顶。覆斗藻井窟顶,四角均有凹入的浅龛,画四大天王。这个洞窟的面积约为140平方米,高约9米,洞窟中心设背屏佛坛,坛上塑三组十身塑像,表现弥勒三会,是莫高窟宋代塑像中的精品。这些塑像丰腴饱满,形象衣饰仍保持了唐代遗风,规模则超过了唐代。这铺塑像表现的是《弥勒经》中弥勒三会的情景。第55窟是体现宋代佛教文化最具代表性的洞窟。人物塑造生动传神,技巧更加纯熟,在唐代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创见。更加细腻,更加唯美了。
第296窟是北周的代表窟之一,主室为覆斗型顶,西壁开一圆券形龛,龛内有彩塑五尊,主尊是倚坐说法佛,两侧各一弟子一菩萨,皆经清代妆修。佛着通肩袈裟,内著僧祇支,胸前结带。面相方阔,高肉髻,大耳扁平,仪态端庄。北周毕竟是一个小朝廷,对于佛教的理解上还是有些局限性,与唐宋朝相比,在佛教文化上的差距还是比较明显的。但此窟已算得上是西周时期的经典作品了。
第292窟是隋代大型洞窟之一。在洞窟的建筑形制上,承袭了北朝洞窟前部人字披顶,后部为平顶,有中心龛柱的窟型,同时也在塑像布局上也出现了新的特点。在窟中心柱东向面和前部人字披下南、北壁各塑高大的一佛二菩萨像,三铺大像组成了三佛的形式。中心柱的南西北向三面各开一浅龛,内塑一禅定佛、二弟子。这些塑像皆头大体壮,肩宽腹圆,面相略方而结实,衣饰华丽。隋朝虽然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短命的王朝,但这个朝代对中国的贡献却是不容忽视。尤其是隋炀帝,他虽然好大喜功,骄奢淫逸,但他胸怀大志,干了不少利国利民的大事,如修建大运河等。隋朝重视佛教,推崇佛教。第292窟即很好地体现了隋朝佛教文化的特色。
当我们来到莫高窟第16窟时,这是我们一行参观的最后一个洞窟了,此窟亦是莫高窟大型洞窟之一,覆斗形顶,中心设马蹄形佛坛,坛上存清代改修之宋塑一佛,二弟子,两协侍菩萨,四供养菩萨共九身塑像。佛坛西设背屏直触窟顶。四壁壁画为重层,表层为西夏所绘千佛,从雕塑的技巧,艺术内涵的展示,文化底蕴的体现等方面,与唐代差距太大了!显得色彩单调、表情呆板,缺乏个性,不够生动。从中不难看出,晚期佛教艺术已呈现衰微之势。
八个洞窟参观完毕后,总感到意犹未尽。那一个个精美的雕塑,那一幅幅美轮美奂的壁画,那一个个宏伟高阔的洞窟,都定格在自己的心中,自己的灵魂也好像栖息在那里,心中久久难以平静。雄阔的大佛,惊艳的卧佛,各个朝代不同的文化元素,不同的雕塑技巧,不同的艺术理念,不同的佛教理念,都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展示。这八个洞窟的确很有代表性,都是莫高窟的经典。对于我们学习和弘扬佛教文化,有很好的帮助,可以说是收获多多,不虚此行。



晚间,我们一行观看了《又见敦煌》,这是室内情景体验剧,与普通的演出迥然不同,被称之为旅游演艺的无冕之王。走进剧场,剧场没有座位,黑压压的站滿了人,灯光所照之处,才能看到演员,演员一会儿是古代,一会儿是现代,剧情也是在穿越之中。演员一会儿悬在空中,一会又在地穴中,隔着玻璃才能看到地穴中的演员。在黑暗的主色调中观剧,给人一种神秘感。剧中也展示了王道士发现经卷的场面,同时运用对话展示了他的心路历程。最后观众才进入剧场坐下,演出场景很宏大,很奇妙。灯光总是朦朦胧胧、模模糊糊,音乐铿锵有力,震耳欲聋。我感到自己的心脏都被震的在颤抖。这种演出形式是我第一次体验,感到新奇和刺激,又有些难以适应。这种演出也太离奇,太另类了吧?记得在第五届中国京剧节上,我看过甘肃省京剧院演出的新编历史剧《丝路花雨》,剧情跌宕起伏,舞蹈美轮美奂。令人赏心悦目,真是一种艺术享受。《又见敦煌》只是让我感到新奇和惊讶,并没有给我带来多少艺术享受。但能有一种新的艺术体验,也算是一种收获了。
当我们告别敦煌时,心中充满留恋和不舍。敦煌丰厚的文化底蕴,莫高窟无限的魅力,佛教文化对我们心灵的洗礼,都让我们感慨万千。敦煌是个神奇的地方,是一个让人魂牵梦萦的地方,还没有看够,还留下了一些遗憾。期待有机会再来敦煌,弥补这些遗憾。(杨景贤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