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庄户剧团

标签:
文化情感 |
杨景贤
我自小喜欢吕剧,那优美婉转的音乐旋律令我神往。吕剧是山东的乡音,是齐鲁人的精神家园之一。2019年,故乡的杨民宪兄给我发来两个视频,都是故乡人在唱吕剧的,有伴奏,有演唱,虽然场面简陋,但参与者热情饱满,非常投入。一些乡亲坐在那里倾听,神情专注,似在欣赏。看到这个场面,在我心中荡起阵阵涟漪。故乡人依然爱吕剧,乡音依然在故乡萦绕。随之,将我的思绪拉回到半个多世纪前,使我忆想起当年故乡的庄户剧团。
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故乡,经济落后,文化生活贫瘠。在生活艰难的情况下,人们渴望文化生活的精神需求依然存在。1962年,是三年自然灾害的第三个年头,人们仍然活在饥饿的恐惧中,但人们精神生活的需求并未泯灭。当时的村委、副大队长杨永梓是个热心人,他热爱戏剧文化,追求精神生活。在他的组织和支持下,流丹埠村开始办起了庄户俱乐部,开启了庄户剧团的序幕。
办剧团需要乐器、服装、道具等。但村里在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后,经济萧条,资金短缺,没有钱办剧团。没有钱怎么办?自力更生,自筹经费。当时的村团支部书记杨昌宪带领全村团员青年,开荒种植红麻,用种植红麻的收入,购买了演出服装、乐器、道具等等,为庄户剧团的开办奠定了基础。

流丹埠村庄户剧团演员王鹏德(前排右一)与田芬芝、王文超、孙玉显等同学合影

流丹埠村庄户剧团演员杨林香(后左—)与同学孙庆香(前左一)、周春桂(后右一)马素琴(前右—)合影
剧团首选的演出剧目是《李二嫂改嫁》,并根据剧目需要选择了剧中的角色。紧锣密鼓,万事俱备后,流丹埠村的庄户剧团于当年辞灶前成立了。一个村子成立一个剧团,而且首演的是吕剧大戏《李二嫂改嫁》,现在想来,不可思议。但那时村里青年人多,爱好戏曲的人也多,组合一个剧团还是有基础的。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剧团在开排《李二嫂改嫁》时,面临种种困难,一是参演人员没有受过专业训练,几乎是一张白纸;二是当时决定排戏的时间是小年到正月十五,只有二十余天,时间非常紧张。当时是杨民宪从青岛回乡的第一年,他会拉二胡,有较好的艺术素养。他担任了类似于导演的角色,他亲自教每个演员的唱腔,规范他们的演唱技巧。这些艺术青涩的演员教起来很费劲儿,杨民宪很卖力,为了给演员说戏,嗓子都喊哑了。好在演员的领悟力并不太差,比较快地进入了角色。
吕剧的主要伴奏乐器是坠琴。当时村里没人会拉坠琴,决定让杨民宪由二胡改拉坠琴。此时的剧团,杨民宪的压力是最大的了,他又要教演员演技,进行艺术指导,又要练习新乐器坠琴,可以说是忙得焦头乱额,不亦乐乎。当时参演的每一名演员和乐队都很投入,很认真。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剧团逐渐步入正规,各个角色也逐步到位。当时《李二嫂改嫁》一剧中的李二嫂由杨春花饰演,张小六一角由杨永训饰演,杨秀贞饰张大娘,杨永兰饰天不怕,杨莲香饰刘大娘,杨芝娥饰妇女主任,杨昌宪饰李七。庄户剧团开演那天,正是元宵佳节,村子在南街搭建了土戏台。第一次看村里剧团演出的戏,村民们都很踊跃。那时故乡的正月,春寒料峭,天气依然十分寒冷,但村民们热情高涨,早早地就坐在戏台下,静候演出。故乡人期待已久的演出开始了,当音乐的旋律奏响时,每个看戏的村民都很激动。有人在心中默念:村里有剧团了,能演大戏了。戏台上挂着大汽灯,光晕闪亮。村民们热情给演员捧场,掌声和叫好声此起彼伏,场面十分热烈。观众热情,演员投入,剧团的开场戏获得圆滿成功。
演出结束后,村民们激情难抑,一个劲地为精彩演出鼓掌。演员看到这个场面,亦是激动万分,他们拿下了这出大戏,似乎有了一种成就感。不容易啊!一个新成立的剧团,一些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演员,历经二十余天,就将《李二嫂改嫁》搬上舞台,并获得圆满成功。说是一个奇迹似不为过。笔者那时就是戏台下的一名观众,亲历了这场不凡的演出,那时舞台上的演员就是我心目中的明星了,既羡慕又欣喜。村里居然有这么多艺术人才?能比较中规中矩地演一出大戏,真是不可思议啊!

作者与老同学王鹏德、杨林香在平度市合影

作者与妹妹杨秀英、妹夫杨秀峰在平度市合影
杨春花饰演的李二嫂,不仅唱腔委婉动听,而且对人物的心理把握的十分到位,演出了人物的神韵。杨永训饰演的张小六,唱的精彩,演的传神,让人物鲜活地立在舞台上。天不怕这个角色很难演,要求演员有一股刁蛮劲儿。杨永兰饰演的天不怕,还真演出了这股劲儿。将天不怕的刁蛮任性表演的淋漓尽致。杨秀贞饰演的张大娘,唱的有韵味,有情感。杨芝娥饰演的妇女主任虽然戏份不多,但对人物的把握比较到位。杨昌宪饰演的李七,将人物的无赖劲儿表现得活灵活现,显示了较好的艺术表现力。“俺李七,心里滋,红烧老酒来两杯,弄好了还赚个小娘们。”李七的这句唱段时隔半个多世纪,我仍然记忆犹新。杨民宪由二胡改为坠琴,对他挑战很大,但杨民宪凭借良好的艺术天赋,很好地掌握了坠琴的艺术技巧,拉出了坠琴的艺术特色,为成功配合剧团演出作出了贡献。剧团在成功演出大戏《李二嫂改嫁》后,演员随之也有了自信,登上舞台后不再紧张,慢慢地变的游刃有余了。
歌剧《刘四姐》是由大剧作家阎肃编剧,羊鸣、姜春阳作曲,演出后受到广泛好评。1965年,在杨永梓的提议下,庄户剧团排演了歌剧《刘四姐》。此剧主要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1938年秋,鲁中南某山区游击队队长刘四姐,为了救出落入敌手的张书记,冒险下山,深入虎穴,与卧牛镇的伪救国军司令、“地头蛇“肖子章,展开面对面的紧张激烈斗争,最终活捉了肖子章,救出了张书记。
杨永芝饰演的刘四姐,一身装束十分干练,英姿飒爽,彰显出一种英雄气质。她在对敌斗争中英勇果敢,有勇有谋。她的演唱高亢嘹亮,声音极具穿透力,演出了人物的神韵,使刘四姐这个女英雄“活”在了舞台上。杨明德饰演的肖子章,演出了人物的匪气和霸气,“救国军里我当司令,谁人不识我肖子章?”这句唱词在事隔半个多世纪后,我仍然记忆犹新。杨昌宪饰演反派人物一向比较出彩,在本剧中他饰演侯七,演出了人物的痞气和无赖气。他在剧中唱道:“明晃晃的裤子,明晃晃的褂子,一百块大洋就揣在我的怀里……”显示了其小人得志之状。杨昌宪对人物的心理世界的把握十分到位,对侯七的塑造堪称出神入化。杨民宪、杨永良在此剧中担任主要伴奏,为全剧的成功演出作出了贡献。此剧演出后反响较大,不少流丹埠当年的观众,仍然对《刘四姐》萦绕在心,称赞这部剧的演员都很出彩。

老同学杨林香与夫君尚立泉合影

老同学杨林香、付淑香、杨宪英等合影
剧团还演过传统戏,如《王小赶脚》等,我的同学王鹏德在《王小赶脚》中饰演王小,他将王小活泼灵动的神韵演绎的十分精彩,赢得观众的好评,我对王鹏德同学竖起了大拇指。杨秀贞饰演二姑娘,将一个活灵活现、幽默诙谐的二姑娘精彩地呈现在舞台上,显示出较好的艺术感悟力。早先在潍坊工作的杨永昌也曾饰演过二姑娘,男扮女装,亦很出彩。那时的庄户剧团还配合形势,演出了《撕灶王》《三月三》《都愿意》《二块六》《寻工夫》《两垅地》等等。剧团还自编自演了一些小节目,其中有三句半、快板书等,很受村民欢迎。一个庄户剧团不仅能演戏,而且还能进行艺术创作,的确令人刮目相看了。
1966年8月,杨民宪应征去河北、山西修国防公路,历时三个春秋。庄户剧团没了主弦琴师,这对剧团来说,是一个严峻的问题。主弦琴师对于一个剧团来说举足轻重。没有好琴师,演出水平就会大打折扣,况且现在没了主弦琴师,剧团的前景有些渺茫了。怎么办?此时一直在剧团担任男主角的杨永训站了出来,他决定由演员改为琴师,去学拉坠琴。拉坠琴需要拜师学艺,杨永训骑车前往平度县吕剧团学拉坠琴,来回近百公里的路程,很不容易。但杨永训凭借个人良好的天赋和积极的努力,终于学成了。此后他成为剧团的首席琴师。后来演出京剧《沙家浜》,需要京胡演奏员,当时剧团没有会拉京胡的,杨永训又挺身而出,决定去潍坊京剧团拜师学京胡。故乡离潍坊市一百多公里,为了省钱,杨永训都是骑自行车前往,风里来雨里去,来回近三百公里,实在是太辛苦了!但杨永训迎着困难上,咬牙坚持,终于学会了京胡。这种精神难能可贵,为《沙家浜》的成功演出奠定了基础。此外,他还亲自谱曲指导演员,为剧团的建设付出太多的心血。
村里的杨永良在淄博市工作,会拉二胡,热爱戏曲艺术,在艺术上有所造诣。他回村子养病时,组织青年演出具有现代教育意义的戏曲,他拉得一手好二胡,有时为剧团伴奏,有时为演员说戏。一旦剧团人手短缺,他就上台充当角色。杨永良抱病为故乡排戏演戏,为家乡的文化娱乐活动作出了贡献。杨林香对此记忆犹新,她说,杨永良对乡村剧团的帮助很大,他是一个热心人,青年演员在他的指导下受益匪浅。至今想起来,都很感动。他英年早逝,太令人痛惜了!
笔者的同学王鹏德、杨林香也在剧团发挥了积极作用。王鹏德除了演《王小赶脚》以外,还演过《农奴戟》《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等戏。王鹏德演戏有灵气,能将人物塑造的鲜活生动。杨林香参演的剧目就更多了,除了演出京剧《沙家浜》以外,还演出了《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穷苦的姐妹俩》《农奴戟》《拾棉花》等多出戏。其中《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曾到张舍公社驻地演出过。杨林香塑造了众多人物,可谓是各有特色,各有亮点。成为剧团的骨干演员。

老同学田芬芝(右二)与杨宪英(右一)等老师合影

老同学杨林香(后排右二)与同学合影
1968年,在杨永梓的倡导和组织下,村剧团准备上演京剧现代戏《沙家浜》,这个设想很大胆,亦很有勇气。《沙家浜》是一出大戏,又是国粹京剧,一个村子的剧团居然想拿下这出大戏,有点像天方夜谭。但是在杨永训和杨盛林主导下,剧团居然成功演出了京剧大戏《沙家浜》,并且受到村民的热烈欢迊。当时《沙家浜》的主要角色是:阿庆嫂由杨林香饰演,刁德一由杨林宪饰演,胡传魁由杨修庆饰演,杨秀芝饰演沙奶奶,杨林全饰演郭建光。京胡杨永训,二胡杨永东,司鼓杨永辉,笛子杨秀峰。在这出大戏中,不管是演员还是乐队,表现还是蛮不错的。当然,这里所说的不错,是以村剧团的水平来衡量的。一个村子的庄户剧团能拿下《沙家浜》这出大戏,本身就是成功的体现。况且,过去村剧团唱的是吕剧,现在改唱京剧,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考验,但村剧团经受住了挑战,将京剧《沙家浜》成功的搬到了舞台上。
杨林香饰演的阿庆嫂,将阿庆嫂的机智和沉稳表现的很出色,演出了阿庆嫂八面玲珑的神韵。在演唱中声情并茂,彰显出人物的内心世界。杨林全饰演的郭建光,在形象与气质上与人物比较契合,演唱中对人物的心灵世界把握的比较到位。杨林宪饰演的刁德一也比较出彩,演出了刁德一阴险狡诈的性格。杨修庆饰演的胡传魁,演出了人物的仗义和粗鲁。杨秀芝饰演的沙奶奶,对人物把握比较到位,尤其是对新四军指战员的感情上,表现的十分真诚。杨永训的京胡,杨永东的二胡,杨永辉的司鼓,杨秀峰的笛子,以及其他乐队成员,都很好地与演出融合在一起,起到了绿叶衬红花的作用,为全剧的成功演出作出了贡献。

流丹埠老乡在平度市聚会

流丹埠村庄户剧团乐队成员杨秀峰(左二)在平度市参加演出

作者在平度市大泽山留影

老同学杨林香在大泽山留影

杨秀峰的青年时代

作者与老同学王鹏德、尚立泉、杨林香、付淑香在平度市合影

杨秀峰(前排左一)参加演出合影

曾担任平度市啤酒厂厂长的王鹏德老同学
那时流丹埠村剧团演出的《沙家浜》在周边小有名气,还曾到盆里家等村里演出。在当时那种情况下,村剧团能演出京剧《沙家浜》这出大戏,现在看来,有点匪夷所思。但他们硬是演出成功了,真是敢想敢干敢为啊!第二年,杨永训和杨盛林又将京剧《沙家浜》移植成吕剧,这又是一个跨越。其中参演的演员有杨芝林、杨永辉、杨月兰、杨京兰等。乐队由杨民宪和杨永训领衔。演出后依然大受村民欢迎,说明这次剧种移植是成功的。将京剧移植成吕剧,是有较大难度的,因为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剧种,其艺术内涵和表演技巧也不尽相同,对演员转型的要求也比较大,运作起来难度不小,但这事硬是让他们弄成了。这说明他们的艺术修为还是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不能不让人佩服。
那时的庄户剧团,参演者全是义务,没有任何经济收入,连饭也不管,有时演出服都没有。王鹏德在回忆他演《王小赶脚》时,当时没有演出服,只能穿自己的衣服上台演出。他把小棉袄往紧里裹了裹,腰上系上一条布条,就登台演出了。没有报酬,全是义务付出,在今天看来不可思议。但那时的青年凭着对戏曲的一腔热情和对父老乡亲的热爱,不计报酬,甘于付出。这种精神,这种境界,令人肃然起敬。
光阴荏苒,岁月蹉跎。如今流丹埠村的庄户剧团早日成为历史,成为一种记忆。时下村里的年轻人大都出外打工,留守乡村的大多是老年和儿童,再也没有能力组织庄户剧团了。加上文化多元化,一些青年人对传统戏曲渐行渐远了。他们更喜欢时尚和前卫,对传统的东西兴趣越来越淡漠了。现在乡村仍然坚持唱吕剧的,多是中老年人,难觅年轻人的身影。这种现象不能不令人忧虑,戏曲文化的传承需要青年人担纲,否则,就有可能逐步走向衰亡。当年故乡创办庄户剧团,是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的需要,是一种文化现象。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给予村民艺术上的享受。庄户剧团的艺术水平虽然不是很高,但所产生的艺术价值不可磨灭。是那个时代村民的精神家园之一,是村民的“艺术大餐”,值得回味,值得肯定。毫无疑问,庄户剧团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是发挥了积极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