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晋祠行散记

(2020-11-21 08:59:50)
标签:

文化

旅游

晋祠行散记
晋祠行散记

杨景贤

三晋以晋阳为最,晋阳以晋祠为最。晋祠在三晋大地的重要地位是不言而喻了。晋祠位于太原市晋源区,是西周时期为记念晋国开国诸候唐叔虞(后被追封为晋王)所建,初名为唐叔虞祠,后改为晋王祠。晋祠是中国封建社会最早的皇家祠堂。自北宋时期,宋仁宋赵祯追封唐叔虞为汾东王,并为其母邑姜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圣母殿。自此后,圣母邑姜取代了唐叔虞,成为晋祠主要祭祀对象。

晚秋时节,我们一行来到慕名已久的晋祠。此时的晋祠已经沐浴在浓浓的秋色中,放眼望去,这是一个极为硕大的院落,大的超乎想象。已经走过数千年沧桑岁月的晋祠,虽然历经劫难,但依然焕发出勃勃生机。院内亭台楼阁,雕梁画栋,苍松翠柏,小桥流水,风景宜人。让人目不睱接,留恋往返。晋祠行散记


晋祠行散记

晋祠行散记

晋祠行散记

时光进入晚秋,万物开始衰落,晋祠也在浓浓的秋色笼罩中,但这里的松柏依然翠绿,月季依然美丽绽放,高高的银杏树好像披上了黄金甲,在阳光的照耀下,闪耀着金灿灿的光芒。远处的悬瓮山苍翠欲滴,郁郁葱葱。将晋祠衬托的更加美丽。远山近水,红花绿树,芳草萋萋,流水淙淙,呈现出一种不是江南,胜似江南的神韵和意境。

我们来到晋祠的门前,驻足观看,晋祠的匾额写的潇洒飘逸,这是陈毅元帅在观览晋祠后,用左手书写晋祠两个大字。陈毅元帅的诗和书法都很有造诣。在数千年的沧桑岁月中,晋祠经历了地震等自然灾害,不仅未能消亡,反而规模越来越大,建筑越来越精美。这与历代王的重视不无关系。其中有几个朝代对晋祠的保护和修缮尤为令人称道。南北朝天宝年间,文宣帝高洋下旨对晋祠进行扩建“大起楼台,穿筑池塘”,先后建起流杯亭、望川亭、仁智轩、涌雪亭、读书台均福堂、难老泉亭、善利泉亭等,使晋祠的规模得到进一步扩大,内容得到进一步充实晋祠行散记


晋祠行散记

晋祠行散记

晋祠行散记

公元646年,唐太宗李世民东征高丽,专程起驾晋祠,并挥毫泼墨,撰写了碑文《晋祠之铭并序》,李世民一生酷爱书法,博采众家之长,在法艺术上颇有造诣,其书法艺术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唐碑亭即“贞观宝翰”亭,在晋祠贞观宝翰亭内陈列唐太宗李世民手书碑刻晋祠之铭并序。全碑1200多宇,书法行草,笔力奇逸遒劲,是书法艺术的珍品开创了中国行书碑文之先河,是一部研究、探讨盛唐时期的政治、文化、文学、书法艺术等方面的珍贵的“石史”给晋祠留下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唐代亦对晋祠进行过扩建和修缮。

宋代对晋祠的修建投入的财力和物力应是最大的,宋太宗、宋仁宗、宋哲宗以及宋徽宗等帝王都对晋祠的修缮和扩建给予高度关注长达百余年的时空中,北宋王朝对晋祠的修缮和扩建付出极大的努力,这是晋祠大幸,也是晋祠文化能延续到现在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但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宋仁宗赵祯追封唐叔虞为汾东王,并为唐叔虞之母邑姜建造了规模宏大的圣母殿。但圣母殿建造之后,晋祠的祭祀主人变成了邑姜,唐叔虞主人地位让位其母邑姜了。宋仁宗此举也有他的意图,他是一个奉行孝道的皇帝,将唐叔虞的母亲放在主位供奉,是至孝的体现晋祠供奉一位王者,总会让统治者心里不太舒服。这样一种换位,应算是顺势而为。随着晋祠文化主题的变化,圣母作为兴云布雨的水母,成为祭祀主位晋祠行散记


晋祠行散记

晋祠行散记

晋祠行散记

圣母殿位于最中心、最显要地位,高大宏伟,气势壮观,是晋祠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圣母殿建造于宋天圣年间,历时近十个春秋,融入了大宋的文化内涵,从大殿的建筑风格到殿内的塑像,贴上了宋文化的标签。现存有宋代精美彩塑仕女像41尊,明代补塑两尊。姜邑居中而座,花钗凤冠,仪态端庄,雍容华贵圣母风范展现的淋漓尽致。每个女也都塑的神态毕现,栩栩如生。其中的一个女塑有两副面孔,一面是笑脸,一面是哭脸,似哭似笑,神态生动,堪称是神来之笔。当年京剧大师梅兰芳拜谒晋祠时,被的面孔所吸引,他在侍女面前端祥和琢磨了半个小时,最后感叹地说道:“我真是自叹不如啊!晋祠行散记


晋祠行散记

晋祠行散记

晋祠行散记

圣母殿完全是宋代宫庭生活写真,彰显了厚重的宋代宫庭文化。所以,该殿对于研究宋代建筑艺术和宫庭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后来的圣母被作为水母来祭奠。与晋祠初建的的和意义已经大相径庭了。晋祠中的圣母殿、魚沼飞梁、献殿由于建筑风格独特,文化底蕴厚实,被国家文化部鉴定为国宝建筑。

晋祠中还有被称之为“三绝”的圣母殿女像、周柏和难老泉。宋代的彩色泥塑,堪称是我国雕塑艺术的珍品。尤其是中的33尊侍女像,身丰滿,形象俊俏,各有特色,各具神韵。口有情,目有神,姿态自然,呈现各自不同的思想情,可以说把人物塑活了,给予艺术品以生命力。真可谓精美绝伦,令人叹为观之。晋祠行散记


晋祠行散记

晋祠行散记

晋祠行散记

在圣母殿的右侧,有一周柏,居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树高18米,树围5.6米,主杆直径1.8米,向南倾斜45度,形似卧龙,又称卧龙柏。令人惊奇的是周柏当年欲倒时,正好倒在左侧的一棵柏树的枝杈中,方不能完全倒地。导游告诉我们,这棵周柏还会流泪,她有一次在周柏的一个洞中,居然摸到了一个圆圆的滑溜溜的圆球,好像是周柏的眼球,泪水也是从那里流出来的,令暗暗称奇,难道这棵历经三千多年的周柏成精了不成?宋代文学大家欧阳修曾写下“地灵草木得余润,郁郁古柏含苍烟。”的诗句,亦说明此柏之神奇。

难老泉是晋水的主泉,泉水出自悬瓮山断岩层。《山海经》有“悬瓮之山,晋水出焉。”的记载。泉水清澈见底,长流不息。晋水源头特有的长青萍,浓翠如玉,四季常青。这显然与泉水的滋养有关。唐代大诗人李白赞叹道:“晋祠流水如碧玉,微波龙鱗莎草绿。”难老泉旁建一亭子,泉水通过一石雕龙头,哗哗的流淌着,在泉水的左下方,塑有一个光头小和尚,脑袋被游者摸的光光的不知在这里塑这个小和尚是何用意我来到泉水边,此时游客正在排队接泉水饮用,我也去凑了一下热闹,双手捧起凉森森的泉水,饮了一口,清凉甘洌,爽的很呢!有水才会有灵气,正因为有了泉水滋润,晋祠才会灵气毕现。因此,“三绝“为晋祠增色不少成为晋祠的重要看点。

我喜爱戏曲,自然对戏台感兴趣,晋祠的戏台名曰水镜台,雕梁画栋,古朴典雅,宏伟壮观。水镜台为明清戏台,从建筑形制上来看,后台为明代建造,前台是清代补建,属于明清建筑的混合体”,但总体建筑风格是以明代为主。戏台为何称之为水镜台?是有出处的。《前汉书·韩安国传》中有清水明镜不可以形逃。”的说法,其意是忠奸是非,在清水明镜中昭然若揭,原形毕露。这是将戏台取名为水镜台的诠释吧!晋祠行散记

晋祠行散记



晋祠行散记晋祠行散记

晋祠太大了,如果想详细了解晋祠的历史沿革和文化内涵,起码需要两天的时期。历经三千多年的沧桑岁月,晋祠承载了多少历史风烟和文化内涵?期间有太多的历史痕迹和轶闻轶事,散发着一种远古的幽幽气息。所以,要真正读懂晋祠是很难的一件事情。她的渊源,她的博大,她的神奇,都让人产生一种敬畏之感。晋祠是中国最古老的皇家祠堂和皇家园林,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集约载体,具有厚重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彰显了帝王气韵,皇家之尊。当我走出晋祠,似乎有一种留恋不舍,我故意放慢了脚步,想多看看,多瞧瞧,多留下一些美好的记忆,去回味,去遐想……晋祠行散记


晋祠行散记

晋祠行散记

晋祠行散记

晋祠行散记                                                                                                                               杨景贤摄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登黄鹤楼偶感
后一篇:洽川行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