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谒伏羲庙

标签:
文化历史 |
杨景贤
金秋时节,我踏向了甘南游的征途,当在天水南站出站后,发现在墙壁上有一巨幅照片,十分醒目。走近一看,原来是2020年公祭中华人文始祖伏羲大典于6月22日在天水举行的巨幅照片,场面很壮观,很热烈。活动的主旨是弘扬伏羲文化,传承伏羲精神,壮我华夏之魂魄,振奋民族之精神。我当时即决定,待从甘南归来,一定要去拜谒天水伏羲庙,去祭典这位华夏民族伟大的始祖。
伏羲,华夏民族人文先始、三皇之一,亦是福佑社稷之正神,同时也是我国文献记载最早的创世神。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人类是由伏羲、女娲兄妹相婚而产生,又传伏羲教民结网,从事渔猎畜牧,制作和食用熟食,创制八卦等。
天水伏羲庙,是中国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整的纪念上古“三皇”之一伏羲氏的明代建筑群。此庙始建于元代,到明代初期,伏羲庙己经坍塌。后经明朝重建,以及清朝复建和修缮,伏羲庙才得以保留至今,遂成为中国最大的伏羲庙宇。令人有些感慨的是,清朝在修复伏羲庙时,依然延续了明代建筑风格。使伏羲庙的建筑风格得以延续。



当我来到伏羲庙后,首先映入我眼帘的是一个很壮观很恢宏的牌楼,牌楼五彩斑澜,上书“伏羲城”三个大字,这是由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老先生题写的。当我们步入伏羲庙大门前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两个五彩缤纷的牌坊和一个亭子,其中一个牌坊上书“开物成务”;另一个牌坊上书“继天立极”。这两个牌坊色彩艳丽,没有沧桑感,显然是建筑时间不是太长。这个亭子的建筑时间应该与牌坊差不多。极有可能是一起建的。亭子里悬挂着一口大钟,黑黝黝的,看上去挺庄重。
伏羲庙的大门华丽而有气势,大门中央有两块匾额,一块写有“开天道明”,一块写有“兴天地准”。两块匾额的主要含义是什么?由于自己的文化修为肤浅,难以做出准确的诠释。步入大门,在右侧有一棵古槐树,高大粗壮,恐怕得有三四个人才能将其搂过来。据说这棵槐树栽种于唐代,距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但依然枝繁叶茂,直刺云天。
进入二道大门时才看到写有“伏羲庙”三个大字,这三个大字是由楚图南所书,形若隶书。门的两边书有一副对联,“大化首推羲皇启,万象同归一画开。”这副对联的行书写的还是蛮不错的。院中栽种了不少侧柏,每株都有好几搂粗,枝蔓健壮如骨。走到侧柏跟前,发现每株侧柏上面都有一个铜制的牌子,上写天水市古树古木,附有编号,还标有树龄,大部分侧柏都标有树龄约800年。800年在人类历史中是一个不算短的时间了,这些大树历经战火硝烟,能留到会天,十分不易啊!据民间相传,前后院内原来共有古柏64株,当时是按照伏羲八卦推演的六十四个方位栽植的。目前尚存37株,历经岁月沧桑,依然生机盎然。这些古柏不仅美化了庙宇,而且也记录了庙宇沧桑的历史。
信步而行,一座恢宏的大殿映入眼帘,大殿青砖碧瓦,雕梁画栋,这就是伏羲庙的先天殿,亦称正殿、大殿。是伏羲庙建筑群的主体建筑。在第一个檐下有一个红色金字大匾,上书“先成殿”三个大字,中门上方有一黑匾金字,上书“一画开天”四个大字。门两边的对联是:“桑梓千秋崇圣祀,衣冠万国拜神州。”左门上方有蓝匾金字,上书“道启鸿蒙”四个大字,门的两边亦有一副隶书对联“问推象数先天探始,欲访龙图后世问津。”右门上方有一个蓝色匾额,上书“开天立极”四个金色大字。门的两旁亦有一副对联“八卦成图华夏仰圣地,六分始肇炎黄歌传人。”在这些匾额和对联的衬托下,使先天殿彰显了浓重的文化气息。



明成化十九年创建的太吴宫是先天殿的前身。嘉靖二年扩建,时榜书“先天殿”。光绪十一年至十三年间屡经重修,始成今制。殿宇雄踞宽阔的露台之上,重檐歇山大顶衬以龙吻脊、雕花天宫宝刹,显得高贵典雅,气势恢弘。正面明间、次间、尽间隔扇门窗雕以盘龙、团凤、仙鹤、糜鹿等吉祥物图案,饰以牡丹、艾叶、松枝等植物,华丽精美。因岁月久远,色彩斑斑驳驳,显示出一种沧桑感。
大殿外有几个大香炉分外气派,造型也很优美。香炉里青烟袅袅,在微风的吹拂下,曲曲弯弯,摇曳生姿。
殿内伏羲圣像高三米有余,伏羲身着草衣,手托八卦,目光如炬,英气逼人,正襟危坐在神龛之中。我凝视着伏羲始祖的塑像,心中默念道:“先祖在上,后人前来祭拜了!”遂后,我深深地躹了三个躬。伏羲始祖塑像两旁有金黄色的垂帘,右边绣龙,左边绣凤,垂帘两旁亦有对联“卦列先天乾坤立极生奇偶,理涵太极水火移宫用坎离。”对联的行书写的潇洒飘逸。殿中有像右原有龙马雕像、左置河图洛书石盘,殿顶棚以井口天花和藻井相伴装饰,井口天花镶嵌伏羲六十四卦卦象图,而藻井施绘河图和伏羲先天八卦图,将装饰和伏羲氏的业绩有机结合在一起,让人们更能理解伏羲的丰功伟绩。整个大殿庄严肃穆,让人肃然起敬。
中院,处仪门和先天殿后墙之间,是伏羲庙的主体院落。先天殿居后、居中,东西两侧分列朝房、碑廊、钟鼓楼,构成典型的四合院。钟搂在民国29年因遭火灾被毁,清代大钟去向不明。鼓楼依然存在,但现在的鼓也不是清代所留,亦是后来仿制的了。
太极殿,又称退殿、寝殿、寝宫,在第三院后部正中,依“前宫后寝”惯例而建。太极殿与先天殿相比,显然是差了档次。无论从气势上还是从观赏性上都与先天殿不可同日而语。但太极殿亦有其独特之处。大殿的左右两旁分别雕有龙凤图,雕塑采用缕空雕法,生动传神,栩栩如生,极具观赏性。为太极殿增色不少。太极殿单檐歇山顶。正面装饰不及先天殿华丽,但亦有很高的艺术观赏价值。殿内设神龛,亦供有伏羲圣像,比先天殿像略小,而体貌特征相似。



后院又称第四院,处太极殿和伏羲城北城墙之间。明嘉靖二年,院内设置见易亭、水池、桥亭等,并植有花木,经嘉靖十年整修,成为风景优美的园林,当时是模仿北京故宫的御花园所建。
见易亭四面通透,前檐下有牌匾“见易亭”三个字写的古朴典雅。在亭子两旁的红柱上亦有一副对联“德合天地,恩泽神州”八个大字,写的有些古拙。
这个院子面积不算太小,左边建有伏羲学院,左边建有”天水市博物馆历史文物陈列”。院内松柏森森,郁郁葱葱,花儿缤纷,但未能见到水池和桥亭。“御花园”的感觉已经不存在了。






我步入“文物陈列馆”,这个馆规模不小,内有雕塑、文物、拓片等等,从不同视角展示了伏羲那个时代的人文景观以及天水的文化历史景观。馆里的文物林林总总,不少文物年代久远,价值不菲。从中不难看出,天水这座古城的文化底蕴是很深厚的。馆内有宋代大学者朱熹的题诗一首,引起了我的兴趣,朱熹的诗名曰《伏羲先天图诗》:“吾闻庖羲氏,爰初辟乾坤。乾行配天德,坤布协地文。仰观玄浑周,一息万里奔。俯察方仪静,颓然千古存。悟彼立象意,契此入德门。勤行当不息,敬守思弥敦。”朱熹的这首诗是对伏羲的评点,也许比较到位。但我对朱熹的书法不太欣赏,感到力度不够,缺乏审美价值。也许是我有眼不识金镶玉吧!
当我步出伏羲庙后门后,突然产生一种恋恋不舍的感觉,感到自己看的还不够仔细,印象还不够深刻,但时间已经不允许自己再去细看了,只好带着一丝惆怅和遗憾离开了。但伏羲庙的不少景观还是镌刻在我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