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啃读”
(2022-04-07 15:48:30)
标签:
教育时评 |
分类: 新网师学院 |
什么是啃读
新网师学院执行院长郝晓东老师在《有一种阅读叫啃读》一文中对啃读进行了这样的解读:
什么是啃读?
顾名思义,就是一点一点反复地啃。对于一些特别有价值但又超出自我认知水平的书,就需要放慢阅读速度,反复阅读思考。啃读往往有几个层次:
第一层次,用不同颜色的笔勾划出重点概念或关键句子、段落。第二层次,在书页的页眉、页脚等空白处写下阅读心得、疑惑、
随想等,用简短的话概括出段或章的中心思想,这就是批注。
第三层次,读完一章后,不断提炼文章的核心观点以及内在的思
路和逻辑结构,用思维导图画出来,将文本内容结构化。
第四层次,针对文本的核心概念或关键内容,或者向他人咨询、讨论、交流;或者查阅其他资料,展开主题性、研究性阅读。
第五层次,阅读文章后,能写一篇内容综述,或者阅读心得。
从对话论的角度看,啃读的过程完成了三重对话:
第一重,通过勾划、批注、画思维导图等方式完成“人与知识”的对话,即个体与文本的对话。
第二重,通过与他人交流、研究性阅读,实现“人与他人”的对话。
第三重,通过批注、写作完成“人与自我”的对话,也就是通过对文本的阅读,促进个体的自我反思,在反思中促进个体生命智慧的生长。
啃读类似于精读但又有差异。精读相对于泛读而言,贵在精细深入,要求“字求其训,句索其旨。未得乎前,则不敢求乎后;未通乎此,则不敢志乎彼”。啃读除了包含这一含义,也包含泛读、快读,不管读的快还是慢,只要能领会要旨,就是啃读。正如邓拓所言:“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为什么要提倡啃读的方法呢?
因为我们日常阅读报纸、杂志、微信、网页等,往往是泛泛浏览。阅读的文章可能不少,但真正内化的不多,久而久之,还养成了一种轻率阅读的习惯,这样读书除了能了解一些信息以供消遣,对提升理解力、增进智慧并没有多少真正的价值。用这种轻率的习惯阅读有价值的经典书,犹如用一把钝刀砍骨头,效果当然不好。朱光潜先生曾说:“现在书籍易得,一个青年学者就可夸口曾过目万卷,"过目"的虽多,"留心"的却少,譬如饮食,不消化的东西积得愈多,愈易酿成肠胃病,许多浮浅虚骄的习气都由耳食肤受所养成。”
啃读的方法有什么益处呢?
啃读是一种持久深入的探究。在这种探究中,一方面抵达了世界的深处,一方面提升了自我人格的深刻性。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言:“我国古代学者因书籍难得,皓首穷年才能治一经,书虽读得少,读一部却就是一部,口诵心惟,咀嚼得烂熟,透入身心,变成一种精神的原动力,一生受用不尽。”“少读如果彻底,必能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涵泳优优游,以至于变化气质。”
我对啃读的理解:
通过学习郝老师的《有一种阅读叫啃读》一文后,我对“啃读”有了全新的认识。
我校从3月开始,大力提倡教师读书活动,制定了相关的方案和细则,鼓励激发教师们利用课余时间去读书,去阅读经典名著。一个多月过去了,我发现很多老师都是在进行浅表性阅读即感性阅读,没有做到知性阅读,与郝老师倡导的“啃读”相差甚远。郝老师指出,阅读有三重境界即“用眼睛读,用心读,用生命读。”我们老师在阅读经典时,要学会啃读,要用心用情去读,读出生命成长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