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的惩戒会影响孩子的一生(读书笔记)
(2020-05-24 21:34:57)
标签:
教育时评 |
分类: 读书感悟 |
科学的惩戒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读《有效惩戒方法与艺术》有感
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然而,伴随着赏识教育的出现,越来越多的家长、教育专家提出要尊重孩子、张扬个性,为他们创造一个宽松温馨的自由学习的环境。随着赏识教育这种教育理念的普及,就出现了唯赏识至上的现象,认为孩子就是需要赏识、夸奖,让其自由成长,不能实施惩戒。于是,在学校、在教室就出现了很多让人匪夷所思的场面。孩子课堂上不遵守纪律,老师批评不得,更不能实施惩戒;孩子作业不能按时完成,老师只是一味地让他补做,不能采取其他措施,学生如果不补做,老师拿他也没有办法,如果留学了,老师还需要亲自送他回家;新闻上经常报道老师因惩戒学生而受到身心伤害的例子……这些,都是过分赏识带来的结果。
在一次市级公开课比赛中,上课老师整节课都是赏识的场景:新课伊始全班起立并击掌说“棒棒棒,我们全校最棒!”;当学生回答问题后,老师就让小组或全班同学站起来鼓掌说“棒棒棒,你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这样的赞赏语不一而足。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在一个学生回答“母亲节是四月一日”时老师依然让全班学生鼓掌赞赏“xxx你真棒,你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这就是赏识教育惹的祸!这样的赏识教育难道不应该摒弃吗?
《有效惩戒方法与艺术》一书中,作者旗帜鲜明的提出:赏识是一种教育的需要,惩戒也是一种教育需要,教育是离不开惩戒的。全书分为七个专题:1.教育惩戒无法言说的痛,2.弹性惩戒——民主与科学的结合,3.因人而异的针对性惩戒,4.师爱触动学生的心灵,5.不可忽视的替代性惩戒,6.认清问题的反省惩戒法和自然惩戒法,7.千万莫入这些禁区。每一个专题都围绕“教育惩戒”的正面或反面,通过大量实例来论证作者的观点、结合鲜活的案例来介绍惩戒的方法,让我受益匪浅。通过认真阅读这本书,让我对“惩戒教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对自己在班级管理中实施的“三次机会”的惩戒找到了理论依据,坚定了我实施“三次机会”的信心。
一、惩戒教育的四大原则
本书介绍了教育惩戒的科学性、艺术性、合法性、尊重性的四个原则,下面就惩戒的科学性和艺术性谈一谈自己的思考。
1.惩戒教育必须具有科学性。2019年11月,教育部出台了关于《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征求意见稿)》,但是这个政策还没有真正落地。目前我国教师谈“惩戒”色变,投鼠忌器,唯恐带上“体罚”的高帽。其实,只要实施科学的惩戒,遵循科学的惩戒原则,就能完全行使好教育惩戒权,发挥其警示、教育和激励的功能。在实施惩戒时,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不同的年级学生采取的惩戒方法应该有变化;惩戒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就事论事,主要针对学生的不良行为,而不能否定学生的人品和人格;充分调查,及时实施惩戒,不能秋后算账,更不能老账新账一起算。
2.惩戒教育需要一定的艺术性。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当老师的都知道,每一个学生心中都有两根弦,一根是善的,一根是恶的,教师要学会拨动善的琴弦。在对学生实施惩戒时,要巧用爱的艺术;灵活选择教育的时机;尊重学生的人格;注意学生的个性特点;学会巧借外力。我觉得这一点十分重要,如果我们能借助他人、家长等外力的作用,教育往往就是事半功倍哦!
二、惩戒教育的6种方法
1.弹性惩戒法。魏书生老师在惩戒过程中,要求对犯错或违反纪律的学生写“说明书”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弹性惩戒。“教育惩戒”要体现民主与科学:民主的惩戒前提是平等,科学惩戒的前提是完善制度。在运用弹性惩戒时要注意“三忌”即忌权威意识、忌失信于学生、忌失之偏颇。
2.针对性惩戒法。教育学生就应该像医生一样,依据病症对症下药,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同样,对学生的惩戒更应该因人施惩。其方法很多,主要有反思卡法、因势利导法、当头棒喝法、启发批评法、刚柔相济法、蹲身教化法等等。
3.触动心灵惩戒法。惩罚是手段不是目的。充满爱的惩罚,能让一个学生心生感激,产生积极向上的力量;充满智慧的惩戒,能让学生在受罚中学到本领,悟出真理。触动心灵的惩戒方法也多种多样,主要的有:海量宽容法、以柔克刚法、触动心灵法、以身作则法、相互娱乐法等5种。
4.替代性惩戒法。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尊严是人类心灵里最敏感的角落,保护儿童的自尊心就是保护儿童的潜在力量。因此,教师极为珍视、小心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替代性惩戒就是对学生自尊的一种保护。其主要方法有娱乐惩戒法、内务整理法、勒令读书法、罚写作文法、交换惩戒法等五种。
5.反省性惩戒法。就是利用学生心中愿望的火花,培养他们的反省能力,从而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希望之火燃得更旺。
6.自然惩戒法。其实质是一种自我的提升,一个人倘若能做到自觉地提升自己的能力,这就是一种自尊的强烈表现。
三、教育惩戒需要注意的4个方面
惩戒这个教育的法宝,如果使用不当会助长学生的消极情绪,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将会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绊脚石。但是我们在实施惩戒过程中注意四点:一是惩罚不当,二是惩罚不善后,三是教师一言定惩罚,四是以罚代管。
四、三次机会,确保惩戒的有效性
“老师,小明的练习没有完成!”当你询问家庭练习完成情况时,组长会这样对你说。
小学生好玩好动,出错和犯错是在所难免,班主任每天都要经历这样一些细微的事情,那么怎样来处理这些“小事”呢?很多班主任成天就“淹没”在这些小事中,弄得自己身心疲惫,消磨了对班主任工作的激情。教育是慢艺术,人都是在不断犯错中成长起来的。因此,班主任要能正确对待出错和犯错的孩子。
我在班级管理中,对这样的事情大多采取的是“先冷后热,三次机会”的惩戒方式,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为了更好地使用“三次机会”,我会在第二次、第三次班会上,结合班级犯错同学的“案例”进行分析,让孩子们真正懂得“人不怕犯错,就怕犯错不改”的道理。
在班级管理中,由于对犯错孩子的三道防线的保护,大多数同学在“谈心阶段”就能改错,但是也有极少数孩子失去保护的机会,接受惩罚。不过处罚是首先就约定好的,犯错的孩子在接受处罚时也没有不满情绪,家长也理解和支持。
“给予三次机会”是班级管理中“人性化”体现,是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成长的助力器,很好地确保了惩戒的效果。
结合这本书的学习,我找到了在班级实施“给予三次机会”惩戒方法的理论根据。在班级管理中,我将会坚持运用“三次机会”的惩戒方法,因为科学的惩戒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