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升“复习课”的效果——初三数学复习的几点思考
(2023-04-04 16:46:44)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育教学论文 |
摘
关键词:非智力因素
引
本学期担任初三毕业班数学教学,新课之后基本有三个月时间来为中考复习作一次全面检查复习。“如何上好初三数学复习课”是许多初中数学教师经常面对的课题。复习课既不能像新授课那样面面俱到,又不能像习题课那样过于分散。复习课结构安排的好坏决定着复习课的效果和功能的大小,有序的课堂教学结构就像阶梯一样使教师自己能从容地带领学生拾阶而上,进而更好更快地掌握知识,提升能力,提高素养。下面我将从平时教学实践中作以下五个方面的思考,以供商榷。
一、精心选定复习目标
课堂的目标意识是教师课前必须怀揣的,也是复习取得良好效果的保证。每节上课的开始时,教师直接出示复习课题,显示复习目标。但注意如下三点:
1、目标的尽量全面。在复习时要按照中考考纲和初中数学教学大纲上的要求,有针对性的在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三方面目标提出复习要求,不能顾此失彼,甚至只提出知识方面的复习要求,把能力与情感态度丢在一边,这也是复习课中往往容易忽视的。例如,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的复习,除了应当掌握的知识外,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应变能力也要得到发展,同时还要注意引导训练学生一丝不苟的认真态度、追求美观整洁的爱美情操和习惯等,避免在考试中非智力因素失分。
2、目标尽量准确。一是目标中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各方面的要求要相对准确;二是三者之间尽量不能混淆。如线段垂直平分线性质与角平分线性质的复习,复习的目的是:将学过的性质归类与分类,防止相关或相似知识的互串。
3、目标尽量具体。每一节复习课教师要课前作良好的预设,按实际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某一方面的素质,并且严格要求,切勿多而滥。
教学目标不仅是课程知识、技能方面的,也应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来确定,也是对教师上课落实的方法作以规定。复习课上教师应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组织教学,而应有的放矢,从容而行。
二、知识点的再现
知识点再现就是要求学生将学过的旧知识不断提取而再现的过程。这是学生独立思考联想的有利时机,尽最大可能让他们独立完成。当然,再现过程中也离不开教师的启发辅助。再现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写出或说出“是什么”,还要追问“为什么”或“还有什么”,以形成知识网络,便一气呵成地将所有知识重现,提高回忆的效率和复习质量。因此,学生回想时,教师不要过多地但要恰时恰当的启发和引导。这样只有一个目的:把有关旧知识回忆出来。例如,让学生回想:我们已经学过了幂的哪些性质?只要学生讲出同底数幂相乘、同底数幂相除、幂的乘方、积的乘方……所有有关幂的运算,再追问其意义和区别。
知识再现既是提取旧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进一步强化记忆的过程,还是互相启发获得联想结果的过程。如果学生的回想不完整,这时可让其他学生或由教师补充,也可暂时放一放,之后在交流中完善。
三、知识网络的自我重构
自我重构是将旧知识点按一定标准分类,对重点知识进行整理和再加工,让学生对各个知识点的脉络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了解这些知识点在这个初衷的作用和价值。整体把握知识结构,做到心中有数。因此,对知识点的自我重构和梳理是复习中的重点。知识网络重构要注重两个方面:一方面要将相关知识点融合起来;另一方面要把各知识点清晰地区别开来。如矩形菱形的判定,从定义或平行四边形出发: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为矩形,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为菱形;从四边形出发: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为矩形,四条边都相等的四边形为菱形;从对角线出发: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为矩形,对角线相互垂直的平行四边形为矩形。
四、注重师生的互动交流
交流也是复习课的鲜明特质。因为新授课的主要目的是将知识点分化,把握单个知识的本质属性,一般很少也不可能同后继知识发生关联。复习课中,正好将所学知识前后贯通联系起来,这就是所谓知识点的泛化。沟通不仅是学生之间同伴互助交流,还有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及时评价和跟进指导。
要预设一定的交流时间,交流时,既可让学生提出疑问,相互答疑,也可由教师出示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还可采用板书填空的形式,这要看具体知识内容情况而定。交流的目的也不仅仅是相互补充,更重要的是为了灵活运用知识解决数学问题,进而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五、精选练习
练习是数学复习中的重要一环,复习课中的练习与新授课或习题课中的练习都有明显不同。新授课中的练习主要是为了巩固刚学的新知,因此其练习成分是基本习题,侧重于知识方面;习题课中的练习则是为了技能向能力转化,侧重于数学能力的形成和数学素养的提高;复习课上的练习侧重于知识结构转化为认知结构,因此精选精练,分类练习,针对学生可能还有分层练习,最后出示综合性较强的习题让学生练习。
初三数学复习课没有固定统一的模式,因不同的班级不同层次的学生而不同,因不同的知识板块的而不同,但最终是追求复习的效能(即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效果),让学生在知识、技能、素养等方面获得较大提升从而获得学业上的发展。
参考文献
著作类
[1]2017年安徽省初中毕业学业考试纲要(初中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