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文言文教学案例
(2020-08-11 16:43:45)| 分类: 学习情况 |
文言启蒙就是文化启蒙
——文言文群文阅读《猫斗》课堂实录及点评
原创:王崧舟
评课者:杭师大教育学院 王崧舟
执教者:义乌市幸福湖小学 楼 琳
教学目标
1.理解小古文意思,积累背诵小古文。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朗读、表演、感受两猫相斗的激烈场面。
3.感受小古文的特点和韵律,感悟斗的智慧。
4.《蛙和牛斗》对比品悟,深华“和”的文化。
课前游戏
师:同学们,正式上课前,我们先来玩个游戏,放松放松,猜猜猜这是什么字?比比谁的反应快。(出示甲骨文:羊)
生1:猫;
生2:羊;
生3草。
师:一起看看它的篆书写法你们就知道了。(出示篆书、楷书:羊)
生齐:羊
师:继续猜,看看第二个,你猜又是什么字?(出示:马)
生1:龙,看着有条尾巴;
生2:是斗;
生3:是马
师:看看它的变化。(出示楷书马)生齐:马
师:还想猜吗?现在考验你们智商的时候到了。(出示斗)
生1:du;
生2:dòu
师:原来这个字是个多音字,谁知道这个字的甲骨文长什么样呢?(出示两种读音的甲骨文),老师查了一下,有两种,你觉得会是一号还是二号?用手势告诉我。生选择。
师:大家众说纷纭,不相上下。课文中到底是哪一个,我们随着今天的学习去寻找答案,好吗?上课。
【印度前总理尼赫鲁对女儿说:“世界上有一个伟大的国家,她的每个字都是一首优美的诗,一幅美丽的画,你要好好学习。”这个国家就是中国。本课一开始就是文言启蒙和文化渗透的过程,让孩子们感受到我们的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国文化的基因是汉字,汉字教学本身不仅仅是为阅读和写作服务,识字有其独立的意义和价值。课堂从甲骨文的“羊、马”字入手,让孩子们看到了象形字的整个变化过程,是具象和抽象的完美统一。】
一 释题解“斗”
师:在大家的先学单中老师发现有15位同学对斗字的读音不确定,万般纠结下,有5位同学认为课文中的“斗”的读音为:du,30位同学觉得读dòu,还有9位同学把拼音标错了。谁能来说说你选择的理由?
生:有一斗酒。所以读du。
师:你是联系生活实际来区分的,真厉害。
师:斗在古代就是指量粮食的器具,现在多用作量词。比如一斗米。还可以?
生:一斗粮。一斗谷。
师:古代有人斗酒诗百篇,知道是谁吗?生:李白
师:李白斗酒诗百篇知道他的酒量有多好了吧?
师:选dòu又有什么理由呢?
生:因为斗在课文里就是战斗,争斗的意思所以选dòu。
师:了不起,你能根据课文的内容来分辨!
师:没错,一个人向左伸出手,一个人向右伸出手,两人向对方出手,相互搏击,打在一起,就是斗。(师板书:甲骨文的斗)刚才的甲骨文猜对了吗?现在你能来正确地读读课题了吗?生:齐读课题《猫斗》。
师:看到这个题目,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生1:两只猫在拼命厮杀;
生2:两只猫飞沙走石;
生3:两只猫都炸毛了,地上掉了一地的白毛、黄毛。
师:你觉得它们为什么而争斗呢?
生1:为了争抢地盘;
生2:为了吃的;
生3:我觉得是生理方面的?是为了配偶。
师:有可能,有可能,都有可能,总之,这就是一场激烈、紧张、凶险的猫斗。(生带着感觉齐读课题《猫斗》)
【课中导学案的设计和运用体现了儿童立场,与儿童的学习起点相连接,建立在对学情的准确把握上,是真正的顺序而导。课堂上老师用一张表格给儿童搭建了一个认知支架,由“听到什么”到“想到什么”,由“看到什么”到“想到什么”。这是一个很好的思考模型,借助这个思考模型,可以深入到表象背后的实质。可见,文言文教学并不可怕,可以教得很生动很活泼,关键就是从儿童立场出发,给出一个适合儿童思考的脚手架。】
二 初识读“斗”
师:刚才老师把大家学习单上不确定读音的生字和词语汇总了一下,谁能帮帮我们,耸,逐,这两个字有5位同学说不太确定读音,谁会读?(生示范读)
师:请你在课文纸上把原先不确定读音的生字上标上拼音,把句子连起来再读一读。
师:还有15位同学觉得逐之,久之,耸毛竖尾、四目对射,不太明白,平时,你遇到不明白的词语怎么办?
生1:查《词语手册》;
生2:查注释;
生3:问百度。
师:真是高科技,但是,我们现在什么都没有,怎么办?老师这儿有个法宝,想不想用?读——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师:现在就请你用上这个法宝,先把课文读正确。(生初读)
师:谁愿意把你觉得读的最好的一句给我们展示展示:(课件出示:全文)
生1正确地读,师:不容易,每个字都读得那么清晰,那么准确。
生2有进步地读,师:他是不是比平时的水平进步了?请把进步的掌声送给他。
师:《猫斗》这篇课文和平时我们学的课文有什么不同?边听老师读,边思考。(课件出示停顿,师范读)
黄白二猫,斗/于/屋上,呼呼而鸣,耸毛竖尾,四目对射,两不相下。久之,白猫稍退缩,黄猫奋起/逐之,白猫走入/室,不敢复出。
生1:这篇有停顿,而且比较短。
师:你是从老师的朗读当中去发现。还有吗?
生2:字数少,都很有节奏。
师:不错,他关注了这篇文章的语言特点。
生3:这篇文章四个字四个字比较多。
师:你们真会发现!这样一篇语言简洁,篇幅短小,讲究音律的小古文,你能带着自己的感觉把它读好吗。同桌试试,如果比第一次读有进步了,就在学习单上再画上一颗星。
(生同桌练读)
师:谁先来展示展示?
生1读,师:了不起,一次比一次有进步!还有谁敢向他挑战?
生2读,师:声音响亮,还注意到了停顿,老师送你四个字——掷地有声。
【以“读”为本,“读”占鳌头,课堂以“读”贯穿始终又是一大亮点。汉语是表意文字,是一字一音、字义独立的文字。所以,学习这样的文字,必须从感性中来,再回到感性中去。读,老老实实、原汁原味地读,保证了这种感性的学习。课上,老师对读的处理,有层次,有章法,很动了一番脑筋。】
三 品《猫斗》悟斗志
师:读着,听着,觉得自己已经慢慢读懂了的举手。这么多,我们来比试比试:小组四人,根据你读懂的,完成下面的表格:(课件出示,生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要求:
(1)找找文中猫斗的过程,填写下面表格:
|
文中我听到: |
让我想到 |
(词语或句子) |
|
|
文中我看到: |
让我想到 |
(词语或句子) |
(2)推选两人配合表演猫斗的过程。
师:哪个小组先来和大家分享你们的学习成果:
斗声
生1:我们听到了声声猫的彩叫。师:这是你们想到的吧?课文当中用了什么词语来形容呢?生齐:呼呼而鸣。
师:这样的叫声,其他小组你们还想到了什么?
生2:一只猫向另一只猫发出威胁。用声音震慑它。
生3:我们听到这声音,想到两只猫在打架,飞沙走石。
生4:两只猫好像要必死而出。
师:什么意思?
生4:两只猫肯定要来个你死我活。
师:是啊,斗得真惨烈。
生5:一场激烈的战争拉开序幕,两只猫迟早要分出胜负来。
师:没错,战争已经拉开序幕,此时谁在叫?
生齐:猫儿。
师:小猫平时怎么叫的?谁来学一学?
生齐:猫温柔地叫声
师:现在的猫怎么叫?生齐:模仿凶猛地叫声。
师:指名生,你们为什么叫得这么响?
生1:如果不叫响一点,就没有威慑力。
生2:叫响一点就有威力,对方就怕了。
师:他们用什么威慑对方?
生齐:声音。
师:原来谁叫得响就是谁能赢得胜利,占上风,威胁对方。让我们一起读读此时的二猫。
生齐:“呼呼而鸣”。
师:他们在相互嘶叫,其实他们更是在斗?谁的声音响谁?板书:声
斗势
师:“呼呼而鸣”短短四个字,让你们想到了这么多,他们还在斗什么?继续我们的交流:你们看的是?
生1:我们看到课文中两只猫耸毛竖尾、四目对射,两不相下。
师:想到了什么?
生2:两只猫你来我往。
师:还有吗?
生3:我们想到毛满天飞了,两只猫互相抓对方,地上都是毛。
生4:让我想到这两只猫好像要触发世界大战。
生5:他们要发起世界大战了,地上是黄白色杂毛,两只猫打得遍体鳞伤。
师:这个词语很不错,你们不但看到了文字,而且还想象到了这样的画面。那么你们组推选了谁来演一演呢?
两生表演,其余生配读。
师:请注意他们的眼神,我看你的眼珠都快瞪出来了。他们的四目对射,射出的是什么?
生1:愤怒。师:怒气冲天。
生2:从她的眼神里面看出了危险。
生3:好像要吃了对方。
师:杀气腾腾。
生4:眼里有一股霸气。
师:是啊,此时黄白二猫,你来我往,针锋相对,这股怒气,势不可挡,读:
生齐读句子一。
师:此时黄白二猫,剑拔弩张,不分上下,杀气腾腾,读:生齐读句子一。
师:此时黄白二猫,越战越勇,面红耳赤,霸气十足,读:生齐读句子一。
师:他们的目光射出的是对彼此的仇恨、是杀气是怒气其实,他们更是在斗?气势(板书:斗势)
斗志
师:斗到现在还是难解难分,此时如果你是白猫,你会怎么对付黄猫?
(课件出示:说话练习:白猫——黄猫——)
生1:白猫用爪子击打那只黄毛。师:黄毛又怎么对付?生2:黄猫用两只前爪直接把它按在地上。师:黄猫用爪抵之。白猫再来?
生2:白猫奋起反驳,用脚踹她的肚子。
师:白猫奋起反驳,以爪踹之。已经越来越有古文的味道了。白猫,继续。
生3:白猫用力甩尾
生4:黄猫猛力向前冲,把它压倒。
师:我们想到的这一幕幕作者只化作了两个字。
生齐:久之。
师:明白是什么意思了吧?
生:(过了很长时间),
师:是多久?你猜,能用你的朗读告诉我吗?
生1:读久
师:斗了一分钟
生2:读久之
师:五分钟。还有吗?
生3:读久之。
师:哇,半个小时了。
生4:久之
师:你为什么拖这么久,后来还越来越轻了呢?
生4:我不知道。
师:看来你是出于直觉,有谁听懂了来帮他解释解释?
生1:因为打斗的时间长,所以拖那么长。
师:还有原因吗?
生2:后面长一点,轻一点了是因为它们打斗到后面越来越累了,筋疲力尽。
师:真了不起,你不但会听,还能读懂他的心声。
生3:他这个声音是为了突出,两只猫僵持不下。
师:这个时候打斗已经进入了白热化,谁赢谁输不是靠声音,不是靠气势,你觉得得靠什么?
生1:力量
生2:耐心
生3:毅力
师:给他们换个词,也可以说是意志。这个时候谁的意志坚定,谁就能够拖延得长,谁的意志坚定,谁就能赢得胜利。板书:志
【我们的文字是诗性的,感性的,富有画面感和现场感,是具象和抽象的统一。课中老师始终强调情境的创设,试着把文字还原成画面,还原成场景,还原成声音,可谓深得文字的三昧。通过想象,还原黄白二猫大战几个来回的种种场景和细节,既丰富了“斗”的内涵,也加深了“斗”的理解,教出了文字的独特韵味。】
师:这么久的争斗,最终孰胜孰败?你是从哪个字找到依据的?
生1:白猫走入室
师:你关注到了一个动作什么?
生1:走。
师:你还关注到了什么?
生2:白猫稍退缩。
师:一个字?
生2:退。
师:一个进,一个退,一个逐,一个走,白猫败下阵来。白猫是怎么到屋子里去的呢?就这样慢悠悠地走吗?
部分生:是
师:是慢慢走进去的吗?你怎么理解?
生1:不是,是跑,逃走了。
生2:是很快的走。
生3:应该也没有太快,应该是越走越快,因为它已经遍体鳞伤了,所以他不可能逃得很快,是这个意思。
师:是啊,理解得真准确,是快速地走,跑。瞧,这就是走,(出示“走”甲骨文演变)看懂了吗?走在古代是什么意思?
生齐:跑
师:我们回忆一下,课文当中有没有像这样古代表示跑的句子?词语?
生: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师:古代孩子跑着追蝴蝶,那叫?骑着马驰骋,那叫?翻墙逃跑说是?
(出示:生齐读)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南宋·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唐·李贺《马诗二十三首(其五)》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唐·杜甫《石壕吏》
师:一个古今异义的走字,让我们读懂了结局,也读懂了故事。(配乐读全文)
【此处的拓展设计,与学生的知识经验水平相联系,是在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阅读经验基础上的必要补充。这样一拓展,孩子马上就明白了古今“走”字的不同含义。只有将知识和文化跟学生的生活体验、阅读经验联结起来,才能帮助他们更好地感悟知识和文化的丰富内涵。】
师:此时的斗争已经是怎么样的场面?
生:此时的白猫已经变了,白猫已经伤痕累累。
生:此时的白猫害怕得缩起来了。
生:白猫筋疲力尽地躲回屋里。
生:此时白猫皮开肉绽了。
师:是啊,要想赢得战斗靠的不光是声音是气势,更得有意志,难怪战国末期赵国思想家、教育家荀子劝诫我们:(课件出示,生齐读)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晁错论》
【通过文言启蒙,对我们孩子进行中华文化核心价值的引领。“斗”本身,既可以把它看成是一个纯粹的事件,又可以从事件的背后看出一种道理、一种人生启迪。通过《猫斗》的阅读,让孩子们发现、体悟到“斗”在表面上较量的是一种气势、实力,更深层次地较量则是一种意志、毅力。围绕这一点做适度拓展,将两句格言很自然地引入,可谓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四 品《蛙与牛斗》悟斗智
师:黄猫凭坚忍不拔之志赢之,借锲而不舍之志胜之,所以,两者相斗,意志坚定者必能斗赢?对吧?
部分生:对
生1:还得靠体力
生2:得靠智慧。
师:让我们回到3000年前去看看另一则斗,出示《蛙与牛斗》,看到这样的青蛙,你想对它说些什么呢?(生自读,写话)
生1:青蛙啊青蛙,不要争强好胜,不管是人还是动物,都各有各的长处,各有各的短处。
生2:青蛙啊青蛙,你要量力而行。
生3:青蛙啊青蛙,你真是偷鸡不成蚀把米。
生4:青蛙啊青蛙,你太好动了,不能这么愚蠢,为了比赛舍去了自己的生命。
生5:青蛙啊青蛙,你太不自量力,想要盲目攀比,想比牛大是不可能的,你这样最终还会伤到自己,要靠智慧去比。
师:是啊,二猫相斗,必有一伤,二人相斗,往往会两败俱伤,斗需要意志更需要智慧!(板书:智)希望生活中的我们少些争斗,多些和气、和善、和谐、和睦。(擦掉斗,板书:和)下课。
【中华民族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我们强调和而不同、天下大同,我们主张礼之用和为贵,我们倡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中华民族应该亲如一家,情同手足,这就是我们民族“和”的文化“和”的精神。此处的教学令人意想不到,反其道而行之,由“斗”引出矛盾的另一面“和”,是一种有深度地辩证思考。我觉得,“和”引得很适时、很到位,是本课的点睛之笔。】
改进建议
1. 群文阅读的两篇文章,当然是一篇为主,一篇为辅。但是《蛙与牛斗》这个文言文本的寓意,可能还不能让儿童感受到“斗”需要智慧。《蛙与牛斗》中的蛙,其实是在跟自己斗,牛并没有跟蛙斗。蛙是自己在跟自己较劲,自己跟自己过不去,这不是智慧。这是见不得人家好,是妒忌。蛙因为妒忌别人,才如此自不量力,最后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这是一个笑话,当然背后是有人生启示的。但把它引到到智慧上面来,显得牵强。
2. 在拓展环节,老师出示了三句话:“儿童急走追黄蝶”一句,儿童是熟悉的,意思好懂。但后两句,学生就普遍陌生了。我们可以选取学生熟悉的语言,如:走马观花、三十六计走为上计、飞沙走石、铤而走险等。这些成语里的“走”,都是本义,儿童也是熟悉的,好懂。所以,在考虑拓展的时候,老师应更多地去了解和把握儿童原有的语言经验。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