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习作教学中的问题梳理及解决策略研究》结题报告((三)
(2019-08-08 10:50:35)《农村小学习作教学中的问题梳理及解决策略研究》结题报告((三)
指导:韩吉旺
(研究单位:望江县长岭中心学校)
(三)课题的研究内容
1.农村小学作文教学中的常见问题梳理。
2.探讨、研究有效解决这些常见问题的途径、策略。
3.探索出合适的、高效的作文教学模式。
(四)课题研究的步骤
1.梳理农村小学作文教学中的常见问题
课题组教师通过对本学区及其周边校区语文教师的作文教学现状、学生作文现状的问卷调查,与对本学区近700名学生作文作品的整理、分析,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梳理出当前农村小学作文教学中八个方面的问题,具体情况如下图:
教师“教”的问题 |
教师对作文教学存在认识误区 |
教师在作文指导中策略贫乏 |
|
忽视师生语言、审美等方面的差异 |
|
教师评改作文的模式比较单一 |
|
学生“学”的问题 |
缺乏作文兴趣 |
不善选取素材 |
|
语言表达乏力 |
|
修改难以落实 |
2.实践研究,探讨出现问题的原因。
在具体的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将梳理出的八个问题作为八个子课题,采用理论学习与实践研究相结合、个人研究与集体探讨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探究,总结出了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
(1)教师对作文教学存在认识误区
主要原因有:忽视低年级“写话”训练,学生作文基础薄弱。低年级语文老师在讲解课文时很少有意识地融入写作知识、写作技巧的渗透,对“看图写话”的训练往往是一笔带过,没有作为重点来抓。很多老师认为作文教学从三年级才开始,与一二年级关系不大,殊不知他们已经错过了激发孩子作文兴趣的最好时机。主抓阅读教学,忽视作文教学。很多老师认为语文教学就是阅读教学,在阅读教学上下足了功夫,每次学校开展学区级、片级公开课,大家都会不约而同地选择上阅读课,上作文课的寥寥无几,甚至没有。这里有作文课难以把握的原因,更有老师认识上的问题。重视作文技巧的训练,忽视实践活动的开展。很多老师认为,作文技巧要比实践活动重要,只要掌握作文技巧了,什么文章都可以写好。他们在教学作文时,往往不遗余力地指导学生应该怎样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立意选材,却很少组织、带领学生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学生眼中无物,当然心中无文。重视作文教学批改,忽视作文评讲。很多老师可以做到对每一篇作文字、词、句、段进行精批细改,但作文讲评却难得一见。他们认为作文评讲不是很重要,自己满篇见红批的越多,就是自己尽职尽责的表现,领导也会认可和赞同,这种认识是片面的。
(2)教师在作文指导中指导策略贫乏
主要原因有: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积极指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积累作文素材,对积累素材的作用不够重视。在课堂上对作文方法缺乏有效指导,泛泛而谈的现象十分严重。受传统作文教学影响,教师在作文后不重视引导学生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学生的写作能力未能得到有效提高。
(3)教师忽视师生语言、审美等各方面的差异
主要原因有:作文教学中,教师总是以成人的眼光看待孩子的作文,从而严重压制了小学生特有的童真表达欲望,阻碍了学生作文心理的良性发展。教师对学生的“点拨”,不是越俎代疱,就是挥棒扫伐,这样一来,学生只好为迎合老师的要求“东拼西凑”了,学生的真实的“心声”难以表达,让孩子用丰富的语言去表达与自己的认知情感体验无关的“心声”更是强人所难。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不重视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影响学生交流表达。课堂上,我们发现学生中爱说话的,能言善辩的不是很多,爱听说话但不肯说话的同学不少,也有回答问题时话总说不到点子上的,发言时前言不搭后语,有时词不达意,孩子的语言这样贫乏,不能“出口成章”,自然无法做到“下笔成文”。作文教学与阅读指导相脱离,学生读写结合不到位。主要表现在:很多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总是停留在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层面上,在引导学生理解、吸收、运用语言文字方面,比较薄弱;教师在作文教学时,总是教学生如何写作,却忽视了在阅读、生活中指导学生进行语言的训练、积累、运用,致使学生不能用丰富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教师上课比较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课内阅读指导,却往往忽视课外阅读的指导,更谈不上重视生活阅读的指导,这种重课内、轻课外、淡生活的阅读教学阻碍了学生积累、运用语言的能力。
(4)教师评改作文的模式比较单一
主要原因有:作文的评讲模式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就像一个观众一样,观看着教师的表演,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这种置身事外的角色很难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教师进行作文讲评时,只注重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评价,对学生的写作过程完全没有参与。评价的方式是单一、静止的、诊断式的,是高耗低效的。这种评价方式是应试教育的产物,只追求高分数,而对学生写作过程中的真实体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视而不见。
(5)学生缺乏作文兴趣
主要原因有:老师要求偏高。“语句要通顺,内容要生动,叙事要清楚,要有真情实感,”“中年级,每篇作文不少于300字,高年级,每篇作文不得少于450字。”“要把事情写得曲折生动。”……部分语文老师一些急功近利的做法确实从某种程度上削弱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漠视生活积累。《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有意识的丰富自己的见闻。”在这一方面,我们的学生做的还很不够。缺乏阅读积累。学生平时的阅读、积累太少,胸无点墨,怎能下笔成文?激励机制不够。教师对学生作文的“高标准严要求”,对学生“辛苦劳动”的不认可或全盘否定,会使他们特别是那些写作水平稍差的同学对作文产生一种反抗的心理和一蹶不振的自卑感。
(6)学生不善选取素材
主要原因有:学生缺乏在实践活动经历中提炼素材的能力。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在生活中捕捉素材的能力较弱。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较弱,没有写随笔、日记的习惯。
(7)学生语言表达乏力
主要原因有:老师布置的多为命题作文,孩子因没有相应的生活体验,只好胡编乱造,语言自然而然就假、大、空。学生不愿动笔,觉得作文是一件苦差事。不知道怎样的语言表达,才能具体生动。农村小学大部分是留守儿童,他们的课余时间大部分都是用来看电视、甚至玩手机的。不注重积累,词汇量特别少。
(8)作文修改难以有效落实
主要原因有:长期以来,应试教育思想根深蒂固。虽然素质教育思想在这几年深入人心,但我们也不难看到:教师围绕考试,学生围绕考试,家长围绕考试的情况屡见不鲜。学生自改作文的动机缺乏,修改作文的方式方法单一。许多学生总是抱着“改了也是白改”的思想,进而加上教师对于修改作文放任自由,学生修改的方法没有很好掌握。学生中存在着较强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缺乏。正如有人云:“搞好自己的责任田。”羞于或者说不愿与同学交流作文,生怕机密外泄,自己落人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