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比例函数中的面积问题(支晓光)
| 分类: 集体备课 |
反比例函数中的面积问题
【教学目标】
1.理解反比例函数中k的几何意义;
2.会运用面积法和坐标法解决反比例函数中的面积问题.
【学情分析】
学生在第6章已经学习过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及性质,知道反比例函数中k的几何意义,并在作业题中接触过部分反比例函数面积问题,对本课的开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学生对面积法及坐标法尚不能灵活运用,需要教师加以引导.
【教学重难点】
重点:运用面积法和坐标法解决反比例函数中的面积问题;
难点:对于复杂的面积问题,灵活性较强,对学生难度较大.
【教学过程】
一、
知识回顾
二、课前检测
1.如图1,点P是反比例函数
2.如图2,双曲线
3.如图3.直线l⊥x轴于点P,且与反比例函数
图1
4.如图4,直线y=mx与双曲线
5.如图5,过y轴上任意一点P,作x轴的平行线,分别与两个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交于A点和B点,若C为x轴上任意一点,连结AC,BC,则ABC的面积为
(学生投影展示讲解)
三、例题互动
例1.如图6,在反比例函数
(师生问答互动)
法1.构造矩形
法2.转化为梯形
法3.水平宽×铅垂高÷2
例2.如图,矩形OABC的两边在坐标轴上,且与反比例函数
(师生问答互动)
法1.面积法
法2.坐标法
归纳:D、E其中一点为中点,另一点也必为中点.
变式1.如图,矩形OABC的两边在坐标轴上,且与反比例函数
(学生上台板演)
变式2.如图,反比例函数
(师生问答互动)
变式3.
如图,矩形OABC的顶点坐标分别为O(0,0),A(4,0),B(4,3),C(0,3),双曲线交AB、BC于点D、E,直线DE分别与y轴和x轴相交于点F和G.若EF·EG=
求(1)DG的长度;(2)k的值.
(师生问答互动)
归纳:直线截双曲线的基本结论
课后思考:直线与双曲线的两支相交,是否还有相同的结论?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一起探究反比例函数中的面积问题,你学到了哪些方法?收获了哪些有关反比例函数的基本结论?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