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评陈默老师的《自由平等的真谛》公开课(蒋素琴)

(2020-06-18 12:01:09)
标签:

社政组蒋素琴

分类: 听课评课

2020615-22日,我校开展“互联网+教学结对活动周”,有英语、社会与道法、数学三门课开展活动。其中陈默老师、承担了开课任务,课题是《自由平等的真谛》。我承担评课任务,与陈默老师共学习同成长。

首先,简单介绍陈默老师课堂教学的流程。出示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有哪些?学生回答,交流中陈默老师适时点出本节课学习的课题《自由平等的真谛》,出示学习目标。第一板块:无法治不自由。问题:什么是自由?师生简单交流。播放视频 《自由的理解》,学生谈自由的意义。接着,利用教材的栏目内容“运用你的经验”仔细解读自由的含义。运用生活中的现象如红绿灯、车轨风筝的线等实例引导学生对自由的正确理解。最后,观看视频,思考:在网上散布新冠肺炎疫情谣言,会带来哪些后果?进一步引导学生对自由的正确理解的同时,分析法治与自由的关系,体会到无法治不自由。第二板块:法眼看平等。出示图片:爱心座位、军人优先、招聘男性优先等社会现象,设问:你认为平等吗?为什么?然后,播放视频《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6)平等》,理解平等的含义。接着,运用相关法律条文具体内容着重解读平等的2层含义。然后设计问题:“同等情况同等对待”与“不同情况差别对待”是不是存在矛盾呢?知识链接“圆桌会议”学习平等的意义,观看视频《山西吕梁原副市长张中生一审被判死刑》,思考:十八大以来贪腐犯罪判处死刑第一案!说明什么?链接相关法律条文内容,理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课堂小结:这堂课,你学到了什么?学生谈收获,教师根据学生的收获,适时完成本节课的板书和归纳本节课的知识,最后课堂练习。

从教学流程看教学设计。

从这节课的教学流程中可以看出陈默老师设计的课堂教学板块条理清晰、结构完整即整体性强。该课题《自由平等的真谛》由2目组成:第一目是无法治不自由;第二目是法眼看平等。陈默老师设计的两大板块与教材的2目是一致的。从整节课的教学环节来看结构完整,有新课导入、新知教学、课堂小结、课堂练习。从每一板块的教学内容设计来看,首先对自由、平等的理解,接着,对自由、平等意义的认识,正确理解自由和法治的关系,理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这条规定真正包含的主要内容,从而理解自由平等的真谛,初步树立尊重自由平等的理念。可见,这样教学内容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也符合教材编写的意图,有助于学习目标的达成的,特别是知识目标。

从教学流程看教师法治素养

     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承担着立德树人、培养学生德法兼修的使命。因此,我们教师应言之有“据”,规范地使用法律专业术语,精准把握概念的科学内涵。否则,可能因知识欠妥而混淆概念,是非不分,谬误流传,误人子弟。这就要求我们多研究法律领域问题,虚心向法学专家请教,不仅对教学内容要有准确的理解,还要有精准的表达,培育理性严谨的法治素养。在“法眼看平等”这一板块的教学环节中,平等两层含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一原则等内容教学时,陈默老师链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民法、义务教育法、老年人权益保护法等具体法律条文,和学生一起解读,言之有“据”, 规范地使用法律专业术语,精准把握概念的科学内涵,准确理解并精准表达教学内容。看出陈默老师自身具有严谨的法治素养,成为带头学法、模范守法,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教师具有严谨的法治素养会产生很好的示范效应作用,对学生来说,不仅掌握法律知识,更重的是学会用法律说事,即在体认法治的崇高价值的基础上,能够将法治的原则要求运用于认识、分析、处理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体认法治价值,培养法治思维,引领法治行为,这是本单元的立意。因为本单元“崇尚法治精神”是法治教育专册的逻辑升华,也是法治教育的落脚点。

但教学设计时要注意教学目标。把握教学目标:依托知识,指向价值教育。知识是道德生长的必要支撑。道德与法治专设课程最终目标落在价值教育上。 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目标有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即三维目标。陈默老师设计的学习目标:1、知道自由的含义和重要意义;2、懂得自由是有限制的,相对的;3、理解法治与自由的关系;4、知道平等的含义; 5、理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     意义和表现。可以看出有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但缺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自由、平等意识,崇尚法治精神,追求自由平等的价值观。

其次,在课堂中我们不妨引用有趣幽默的法治故事或创设一些生活化的情境,让学生怀着愉悦的心情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采撷美丽的珍珠。《学记》曰:“君子之教,喻也。”这个“喻”就是启发诱导。我们应学会启发诱导,来点“推波助澜”,必要时“煽风点火”,学习彭敏“言之有趣”,幽默从容地回应,实现从“有意义”到“有意思”的转变。

        乐成实验中学      蒋素琴                                                     2 020.06.16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