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程整合的学习与思考
(2019-06-14 21:44:56)分类: 教师培训心得 |
初中语文课程整合的学习与思考
乐清市乐成实验中学 徐世状
通过这次培训,我们都认识到语文课该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我们的教学效果,其中,做好教材的整合就是一个最重要的好办法。在语文教学中,教材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不可替代的,因为它为语文学习提供了一个相对系统的教学依据,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强有力的指导作用,这是教材的确定性。但是教材的不确定性更决定了教师绝不能匍匐在教材面前,教师在使用教材时应具有整合教材的义务和责任。
对教材的整合,从具体操作上来看,一是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对教科书进行取舍,对精读和略读进行重新安排。二是教师可以更为科学合理地规划教材学习的顺序,使教材的使用有更加鲜明的层次性和实用性。三是教师可以以教材为跳板,根据不同地域孩子的需要和现实学习的不同需求,把教科书以外的材料引入语文教学。
下面,结合几位同学的课例,简单谈谈“教材整合”的几点做法与思考。
第一,从整合的范围上讲
1.可在教材之内进行整合。
先总体审视同一单元的所有课文,分析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透视单元内涵提取单元精粹,从而形成自己对教材的个性化分析。如王海琼老师的《登上地球之巅》《真正的英雄》《在沙漠中心》整合课例,其目标为:通过写作背景的了解,感受英雄的存在,抓住三文中对英雄特质解析的细节,理解英雄的行为、英雄的意义,将课内的三篇文章有效的组合一起。
2.可在课内外之间实现整合
可将教材中所有的课文进行全新的归类,并延伸到课外相关文章,引导学生重新遨游于教材的海洋中,让他们在整个学习中获得整体认识与提高。如郑林娟老师的《与狼共舞 “借兽喻人”》 ,就是课内外结合,通过《梦狼》《牧竖》《毛大幅》与课本《狼》作群文阅读,使学生初步掌握蒲松龄笔下“狼”的形象,理解“借兽喻人”的手法,通过比读,得出主题。(思考:我们觉得课程整合与拓展的工作是按照教材中的课文风格、写作对象、写作技巧、突出特点等组材的,但又困惑这种完全由老师个人确定的分类选择,科学吗?如果实施起来,过于随意,如何解决?把握的度在哪里?---是否紧扣语文知识与素养,分点训练即可)
再看董媛媛老师的《那些花儿告诉我的事》——《紫藤萝瀑布》《丁香结》《哭小弟》联读教学设计。(内容较好,容量也稍大,但,是否利于每一篇文章的有效阅读。还有,三篇文章的关联性,相似性是否可加强,也可把《哭小弟》改为《送春》。)
第二.从整合的内容上讲
1.教学内容的整合可以是微观的。
可以从一个关键点(比如语言、写法、主题、情感等)进行整合,如林海丹老师的《春酒》,从语言入手,深入体会情感,推进课堂教学。通过整合琦君的作品,实现从“上某篇课文”到“讲某个作家”的转变,实现从带教材备课到带经典备课的转变,实现学生一学期带一本教材上课到一星期另外带一本经典上课。但同样疑惑的是:这种材料的选择都是作为老师个人确定的,而学生似乎被我们依然牵着鼻子走——或思考我们所选篇目的主问题、或仿写我们认为值得仿写的语段、或鉴赏我们认为值得鉴赏的语句,完全忽略了学生自己的阅读需求。难道整合的最终结果,只是扩展了学生的阅读量,只是走进琦君的文字世界,了解琦君的创作风格?该如何通过整合,真正打造学生语文阅读场?这是我们接下去在实践中还得继续探求的。
再如杨丽芝老师《金色花》和《荷叶 母亲》的教学,就从亲情教育这一主题进行整合(《金色花》和《荷叶母亲》两文都是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抒发对母亲的爱,都包含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爱意和赞美,而题材上,都采用了诗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感情.它们是具有整合特质的文本课例。杨老师根据学生的现实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取舍和改造,从而充分展示教师的个性和教学的个性。教材整合后,促进学习内容最优化,教师获得更为巧妙的教学切入点,学生学得更加主动生动。但在《荷叶 母亲》的问题设计时,与《金色花》的一组问题整合的联系点是否可以更加紧密,是否可以直接按照金色花的几个问题进行,另外,作业布置的导向性也可以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一致。)再看王海波老师的《春酒》、《粽子里的乡愁》整合案例,构筑的是一个充满情感化生活化的语文课堂 ,让学生在充满情感的教学中始终处于愤悱状态,从而和文本和作者和教师激起情感共鸣。同样,拓展阅读与文本的新课教学之间的联系点,与教学目标的联系点还可设计得更加紧密。
2.教学内容的整合可以是宏观的
深度开发教材,促成内容的整合,避免了教学的零敲碎打,前后巧妙勾连,促成了新旧知识的整合,避免了教学的浅薄平庸。多管齐下引导,促成了多维目标的整合,避免了教学的功利世俗。比如杨冰赛的《“四月日志”系列整合与拓展案例》,就结合课内外,融合观察与体验,进行阅读、写作的训练,先带领学生欣赏林徽因的诗歌《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并从校园周围点滴变化入手,从水杉日志开始引领学生认识四月,写观察日记记录生命的变化,感受时光的神奇;接着学习《满井游记》,辅以清明节四月的传统节日,了解四月的季节、风俗特点,知根知源;再借助《大雁归来》、纪录片《鸟的迁徙》,放宽视野……(整合与拓展过程虽然有点自由大胆,少些环节的联系及逻辑,但这是学生看到最充实的四月,饱满而多情,用文字与自然交流,与自己交流,通过学生的四月日志看到了一个又一个被激活的生命个体,鲜活而敏感,感受到生命的美好,这是一个宛如新生般的四月。从各种途径丰盈学生的四月,觉得很有收获,让我们觉得,在这个世界里不再只有一本乏味的语文书,那里有诗歌、纪录片、散文、美图、音乐……)
另外,不但新课可以整合,复习课同样可以,如郑然老师的复习课中,从字词到内容,再到仿写与原著,及最后的分享讨论,无不紧扣单元的主题。( 这样的复习-整合课,旨在将所学的有关知识进行“归纳、纵、横向的归类、整理”,进而作知识系统的整合,让知识结构化。面对新生,要将“知识归纳整理、知识迁移训练”,渗透到发挥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中,给出一个比较常用的复习模式,使学生有意识地将所学的分散知识系统化,便于学生操作并养成每周语文知识整理拓展习惯。改变知识的分割状态,让学生在知识的有机联系中学习。)
还有,不但教师可以整合教材,学生也应该主动地构建和生成教材,形成一个学生、教师、教材之间的互动的格局。
谢谢大家!有不当之处,敬请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