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向红《昆明的雨》评课稿:化教为学,以导促学
(2019-06-13 20:47:30)
标签:
蔡向红听评课 |
分类: 听课评课 |
2018年9月20日,乐成学区联片教研活动,育英学校潘为我们演绎了《昆明的雨》的教学。
潘老师的整个教学过程,清晰流畅,环环相扣,教学目标明确,指导过程,有放有收,体现了自读课的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扶学、导学为辅的理念,真正体现了自读课的“化教为学,以导促学”。
教学的开始老师先明确了本节课学习的目标、自主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目标有重点,有法可循。然后又以一个贯穿全文的一个问题—— 写了昆明的那些人、事、景、物,可以说这个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这样的安排能够引领学生统揽全局,让他们站得高看得远,这样为后面的各环节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也引发了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
语言品析是本文的一个重点,也是这篇文章的亮点,在这过潘中老师引导学生以自主理解为主,合作探究为辅,采取自学、对学、小组合作的形式,以读作为基础,有个人读,集体读,让学生在读中悟,读中感 。这一环节更能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课堂上的学生更忙了,个个静思默想,舞动笔墨圈圈画画,老师只是在学生中间来回穿梭指导,真正体现了教师作为一个组织者、引领者的角色,实现了自读课教学的“化教为学,以导促学”的模式。
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自我展示学习成果,从而巩固和完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学生学习的氛围更浓、学习兴趣更高,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时间多了,教师说话少了,只在点拨、引导处着力,真正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理念。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点拨,把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贯穿教学的始终,把课文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材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同时潘桂秀老师能够把教读课所得的知识、方法和能力有效迁移和扩展到自读课上,引导学生结合阅读提示,和单元提示,抓住散文的特点和本课语言的味道,让学生在自我阅读实践中得到锻炼,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完成本节课教学目标,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潘老师整个教学过程,可以用“授人以渔” 来总结,教师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恰当地引导,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学习能力,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使学生终身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