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州古八景

广西钦州市地处岭南,毗邻边陲,依山临海,风光明媚,古迹众多,自古以来就成为桂南著名的人文风景旅游胜地。清代大儒冯敏昌曾有一首《钦州八景》:
文峰卓笔插浮虚,元岳凌云步帝衢。
三石吐奇光殿策,一江横带束朝衣。
灵潭沛雨开时化,玉井流香濯素珠。
龙泾还珠来故地,鸿亭点翠庆盈余。
钦州在明朝和清朝曾两次评过钦州八景,第二次评定至今已有300多年。从《康熙钦州志》、《道光钦州志》所列,钦州古八景是:文峰卓笔、一江横带、三石吐奇、鸿亭点翠、灵潭沛雨、元岳凌云、龙泾还珠、玉井流香。
文峰卓笔
文峰卓笔,为钦州古八景之首。文峰卓笔屹立于城区南边钦江之滨,与狮子头岭隔江相峙,开成横锁钦江水口之势,三面环水。因峰峦峭拔,状如文笔而得名。亦名尖山,文笔山,文笔峰。山颠有一夸砌圆锥形尖塔,建于宋代,塔高4米,塔内直径2。5米,四面有拱门相通,清秀雅观。该塔于民国27年(1938年)被拆毁,民国36年重建,并于尖山西面的三山岭上建一座八角凉亭,名为“观潮亭”,亭上刻一对联:观感几沧桑,仍存九曲水;潮流任湃浼,难撼一尖山。
解放后,政府又于亭旁增建一座“革命烈士纪念碑”,1990年由钦州市(县级)人民政府公布为钦州市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由钦州市(地级)人民政府公布为钦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明嘉靖《钦州志》称尖山为钦州州治之“朝山”,历代文人墨客对尖山多有吟咏。
明代钦州知州林希元赋有一首七律:
乘兴登山到笔峰,一城中立万山宗。
地从海角开明郡,人在天涯望九重。
未有涓埃沾赤子,且将杯酒散愁容。
从来此会知谁胜,醉倚乾坤气转雄。
清代进士冯敏昌也于九岁时即兴一首五律:
长江泻万里,砥柱挽文峰。
上眺三台近,遥观百雉空。
凭虚发长啸,临远豁孤衷。
极海扬眉处,云帆波浪中。
当代著名戏剧家、诗人田汉也留有一首《登钦州尖山》:
文峰如笔对雄城,欲济无梁绕道行。
青紫齐腰苞谷壮,白帆待孕午潮生。
尖山埋骨焦生炳,北海捐躯王有成。
多少南来好儿女,但为国家一身轻。
一江横带
钦江蜿蜒南下,水向西而去,至盐埠分两流。一条向南从尖山环与猪头岭之间而走,至九鸦又分两流,一向南经犁头咀、排榜,从沙井入茅尾海,一沿九鸦西走入茅尾海。另一条经孟冲过油麻角向西北到沙帽岭、方家向南经黄坡 大榄坪入茅尾海。从高空俯瞰,钦江如一条玉带飘落钦州大地,绕大半钦城,故称为“一江横带”。
明朝钦州知州董廷钦作有《钦州八景·一江横带》一诗:
夹岸横江波乱流,片红长系水天秋。
千年已作黄河带,五夜何劳白雪舟。
每为临渊修汉网,闲从弄月淬吴钩。
文澜自此罗关注,无数金鳌出海头。
三石吐奇
钦州八景有一景叫做三石吐奇,就在钦江上。因北宋钦州知州陶弼为之赋诗《吟石》而得名:
守边无一事,江上得闲吟。
醉囈歌微出,狂书墨不深。
潮痕没高岸,月色透疎林。
此意无人解,宵分泪满襟。
后人为纪念陶翁,取其《吟石》、《钓石》、《醉石》三首诗之石,作为钦州古八景之一。
三石吐奇就是三块大石,一块叫卧石,又叫吟石,就在现广州会馆的北边,菜坡大楼对面的空地。第二块大石就是电影院下面大渡口旁边,陶知府常在此钓鱼,故名钓石。第三块为醉石,陶弼尝酒于石上故名醉石,就在二马路与三马路之间的江上,又叫草鞋墩。
灵潭沛雨
据《钦县县志》记载:“龙潭在城东北十五里,其深莫测,相传有龙居此,岁旱,捣药洗潭,祈雨辄应。”故为“灵潭沛雨”。龙潭就是现在的龙湾。
光绪年间,曾有州牧前往祈雨,曰“打龙湾”,相传至今。潭为钦江一湾,长百米,宽约六十米,呈“弓”形,湾中有一石,两岸高山林木茂盛。原有一龙庙于岸边(今不知在何处)。现在是钦州市水源地,中间小岛是龙珠。
元岳凌云
城东二里(旧城),突起山峦,坊建文昌宫前,按元岳一坊,凌云一坊。古迹在白虎岭岗(今实验小学)。
现在从新兴路细花园到地委(今锦绣家园)这一段路,除了实验小学(过去叫做一街小学、附小、跃进小学)外,其余从前都是田,田低于路面一米七、八左右。实验小学的前身是一座庙,叫做北蒲庙,又称白虎庙。
龙泾还珠
明代钦州知州诗人董廷钦有诗云:
龙泾一曲绕营隈,水满堤罗泾自开。
七十二泾分复合,八千万里去还来。
川鲸暂隐珠帘洞,海唇频吁碧玉台。
谷口桃源如有路,渔郎误入几时回。
龙泾还珠位于现在钦州湾钦州港处。海中100多个小岛,岛与岛之间有海水相通,坐落的海面面积约三十六平方公里。大小各异的岛屿镶嵌在波平如镜的海面上,岛与岛之间是无数曲折奇诡的水泾,其中主要水泾有七十二条,因而得名“七十二泾”。进入七十二泾,泾泾相连,岛岛相望,山清水秀,曲径通幽,如入迷津,俨然一个世外桃源,仿佛人间仙境。泾内还生长着一大片被誉为“海底活化石”的红树林。七十二泾古有“南国蓬莱”之称,现有“小澎湖”美誉,可与中国台湾省的澎湖列岛相媲美。七十二泾北起钦江出海口——沙井港,南至钦州湾内海的门户三墩。
玉井流香
位于钦州龙门镇北边的海滩上。据《钦县县志》记载:“水从石隙出,潮至淹没,潮退仍甘洌,固奇迹也。游斯地者,欲得一观以为快。”相传前人曾于海水淹没井泉时,用手拨开海水表层,仍捧得甘泉,故有“玉井流香”之称。1965年龙门群众在井边砌上砖墙,作为食用井,已非原来的面目了。
鸿亭点翠
鸿飞洲,旧名飞鱼洲,位于现在沙尾街一带,上有三宝寺、崇宁寺(那庵庙)、止善庵、水月阁,还有鸿飞亭。
当时整个沙尾街和白沙街之间,隔着一条水,沙尾便成为一个洲,旧时叫飞鱼洲(一说是游鱼洲)。
明嘉靖十五年(1563年),林希元任知州时,在洲上建亭,这个亭取苏轼的《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中的“鸿飞”命名为“鸿飞亭”,于是飞鱼洲便称为鸿飞洲。明朝天启七年(1627年),钦州“修城垣,浚濠池,改东月城旧门为东北向,筑鸿飞州坝基,堵水环绕州城”,可见当时筑坝堵水环绕钦州城的城建工程是十分巨大的。
岁月沧桑,当年钦州东城脚的河床成了今天的胜利路,作为鸿飞洲的“洲”已不复存在,而成了与陆地连成一片的沙尾街了。只有明朝知州董廷钦留下的诗句,供后人追思怀想:
平江合杳俯灵湫,鸿去亭空水自流。
一壑松风呼过鹤,三滩沙石惹浮鸥。
坐凌翠碧长裙湿,步入盘纡短屐愁。
细洗碑苔今已蚀,何人更续兖衣讴。
而 清代嘉庆任职广西钦州学正的卢数武咏鸿亭点翠的诗,只能是凭吊了:
鸿飞何处影冥冥,物换星移代几经。
水月无人修废阁,蓬蒿有客吊芜亭。
沿溪荇藻无边绿,绕郭松篁不断青。
蘋白蓼红相点缀,雁来时节满沙汀。
时光流逝,岁月更替,沧海桑田,历史的脚步不停向前,钦州古八景,至今有些也只是遗留古册,惟作感怀追思。
时代变革,翻天覆地,“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现经钦州八景评审委员会审定,选出了钦州新八景,分别是:
王岗春色、六峰缀秀、龙泾还珠、刘冯宝第、灵东浴日、麻蓝仙岛、越州天湖、椎林叠翠。
新旧八景之间,是钦州一段无法遗忘的历史情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