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zihua01.com/storage/fckpro/files/73165075%20(2).jpg
通过对中国山水画的鉴赏课,让我对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历史有了比较系统的了解。以前对中国画知之甚少特别是山水,不过以前看过很多的山水的作品,感觉很有意境,很有中国自己独特的味道。现在通过老师的讲解知道了很多。现在就我对中国山水画的认识来谈一下中国山水画的特征。
中国绘画历史源远流长,在世界文化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山水画简称“山水”,使中国画一大画科,描写山水自然景色为主体的绘画。在魏、晋、南北朝已逐渐发展,隋唐始独立,如展子虔的设色山水,李思训的金碧山水,王维的水墨山水笔,北宋山水画大兴,作者纷起,如荆浩、李成、董源、米蒂等的水墨山水,王希孟、赵伯驹等的青绿山水,可谓男北竞辉,达到高峰,从此成为中国画中的一大画科;元代山水画去项写意,以虚代实,侧重笔墨神韵,开创新风;明清及近代,续有发展,亦出新貌。表现上讲究经营位置和表达意境。传统分法有水膜、青绿、金碧、淡彩等形式。
中国人的山水画不同于外国人的风景画,它不是再现自然景观,而是通过自然景观的表现,赋予自然以文化的内涵和审美的观照。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亲和,是山水画的基础。 山水脱离了宗教的神,山水画引入了人的神,自然在神会之中体现了文化的意义,这是历史的飞跃。“神飞扬”,“思浩荡”,山水激发了人的精神,山水画实现了人的生活理想、扩展了人的生活空间——“披图幽对,坐究四荒”。追求意境的表现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画尤其是中国山水画的重要特征之—。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对于意境的营造可以说是山水画家毕生都要追求的艺术境界。
中国山水画艺术形式的变革创新,集中表现在色调和山(树)的处理。就色调而言,青绿金碧创于隋唐;“水晕墨章,兴乎唐代”,遂有破墨、泼墨之妙;五代两宋以水墨为主;元代出现浅绛;明清则水墨、浅绛远远多于青绿。这三种色调获三种画体都不是客观色彩的直观反映,却支配了中国山水画。善于山树的处理,则在笔墨造成的基础上,发展为勾、擦、渲、刷、摔等笔法,它们既各有专则,更相互运化,大大增强表现力,把对象的轮廓、面、块、体以及阴阳相背、曲折层次都描写到了,从而捉去整体形象;这可以说是中国画的独特形式。举些例子:展子虔青绿山水《游春图》、李思训青绿山水《江帆楼阁》皆勾而无皴等它们分别呈现了明快、幽远、宁静、郁勃、峻拔、纵逸等不同的气氛,对观者的感情唤起不同的反应。
中国山水化的特点可以概括为“奇”、“远”、“笔法和墨法的交融运用”、“形似与神似的统一”。第一“奇”:中国古代画论中既强调多样性又强调统一性。多样性即反对平淡无奇,反对景物雷同。五代李成《山水诀》:"千岩万壑要低昂聚散而不同;迭(山献)层峦但起伏峥嵘而各异"。同时也指出,景物不能雷同而要变化,要有强烈的对比。"既追险绝,复归平正。"也就是说中国山水画通常不画缺乏对比的平原风景,总是喜欢表现地形地貌对比强烈、山高水深的名川大山。第二“远”:具体说就是散点透视。西方风景画所采用的视点,多为平视的一点透视与二点透视,主要为静态空间构图。故其水彩画或油画,多根据人眼垂直视角30度,水平视角45度的固定视域,来决定画幅的长与宽的比例,通常是三与二之比。中国宋代的山水画家王微说:"目有所极,故所见不周"。也是宋代山水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则提出山水画的“三远”表现法。也就是说中国山水画不采用西方那种平视静观构图“所见不周”的表现方法,而是采取了视点运动的“三远”表现法。这种表现法与古代的走马灯或今天电影表现手法中的"摇"相似。所以中国画的画幅,若不是纵长的条幅立轴就是横长的横卷。或者说一幅中国山水画中,无论是以高远、深远、平远中的哪一“远”为主,但都结合以其他的二“远”,总之是追求一个“远”字,打破了时间和时间的限制。
第三“笔法和墨法的交融运用”(也可以理解为线、点、墨的兼营)中国最早的山水画是青绿山水画。如著名《洛神赋图》、《游春图》和《江帆楼阁图》就是绢本设色青绿山水画。这种山水画是以细劲的线条勾出山石、树木的结构,然后用颜料加以渲染,最后再以石青、石绿敷填而成的。从《洛神赋图》也可以看出中国的山水画脱胎于人物画,中国人物画的线描,发展到明代加上各种笔法技巧的应用,精妙绝伦。这种笔法在山水画中的创造性运用就表现在各种各样的皴法上。唐代王维的《江山雪霁图》当为最早的水墨山水画之一。这种用墨的技巧,经过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的初步总结,五代荆浩《笔法记》的发挥,北宋中期郭熙《林泉高致》的归纳和米氏父子的创造性运用,已经形成颇具特色的墨法。中国山水画的构图要体现出平远、高远和深远,也就是说在一幅画中要表现出远景、中景和近景。除了利用笔、墨和颜料之外,还靠点法来体现画面的层次、空间、结构和阴阳等等。第四“形似与神似的统一”。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说:"得其形似,则失其气韵;具其色彩,则失其笔法,岂曰画也?"清代著名画家石涛的一句名言是"不似之似似之"。绘画,特别是山水画,如果一味追求描绘对象的具体的、真实的形和色的相似,无疑会压抑画家创作灵感的焕发和艺术意境的营造。所以作家要让自己的灵感和意境感染欣赏者,进而达到感情的共鸣,画家既不能"两点是眼,不知是长是圆,一画是鸟,不知是鹰是燕,竞尚高简"(鲁迅语),也不可过分追求形似,只能是"不似之似似之"。这在中国山水画中是一个"常识",当然也是一个特色。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