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作品可否用简化字和繁简混用
书法作品可否用简化字和繁简混由无弦兄的一幅字,引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即书法作品可否用简化字,和繁简混用?这是属于书法的艺术和学术范畴的问题。完全允许有各种不同看法,书坛上一直存在明显分岐,中国书协至今没有肯定性结论。我个人对这个问题也并无定见。这类问题只能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但我对此到是有些兴趣。捡索了些资料,贴出来,供有兴趣的朋友一阅。(需要说明,我发以下资料,完全出于对这个问题的一点兴趣,并为爱好书法的朋友提供一点信息,以作参考。决无他意,望得到朋友们的理解。)
一、《文汇报》2005年曾发过一文,其中谈到:
九十年代参加编写《中国美术分类点全集?中国漆器全集》,这部分类全集有好几百卷,全集的规范文字要用繁体字、直排,用繁体字书写对于年及古稀的编者,驾轻就熟不成问题。但是我却遇到这样一个情况,有一件编录的元墓出土漆器上,其一行针刻款上有“灵隐山”地名,其“隐”字就和现在规范的简体字一样,而审稿的先生,却按通例,审后把“隐”字转成繁书“隐”字,误作“灵隐山”了,为此,我只能在文章中多加一个注,硬是把此字又复原回来。《辞海》(1979年版)为“隐”乃“隐”的简化字,其它古代小学类说文书中我也没有查到这个“隐”字。然而却在碑刻资料中又一次查实到了这个“隐”字的书法,在位于山东掖县云峰山之阴,传为北魏大书法家郑道昭于北魏永平四年刻于摩崖之上的刻石——《郑文公下碑》中,即可查找到“隐、聪、乱、与、随”等20个与现代规范文字相同的简体字。这个“隐”字的书法距今已有1500年左右了,沿袭到唐、宋或更晚,依旧在应用,四部丛刊用明钞本景印的唐《甫里先生文集》卷十七中“丁隐歌”并序中“隐君姓丁氏,字翰歌”,也是用此“隐”字而不用“隐”,清乾隆进士管松崖书写的杨宜仑墓志(《文物》2000年8期)也出现这个“隐”字。不知何时“隐”字渐被隐没,而一直到现在规范文字时又被翻检出来。有说宋代活字印刷问世,为方便木刻活字,出现了300多个简化字,可见现在应用的简化字,确实还是有来历的。
今年岁初在海南,有日访海口“五公祠”(祠为纪念被谪在海南岛的唐、宋五位名臣李德裕、李纲、赵鼎、李光、胡铨所设),瞻仰一番,行至一“拜亭”,见亭内立宋徽宗所御书《神霄玉清万寿宫诏》碑,碑石高大,有两米半以上,内容乃宣扬道教,诏建神霄宫,书“瘦金体”,难得一见。诏文中有“统御神霄,监视万国,无疆之休”,又“摹勒立石,以垂无穷”之句,其“无”字,不书“无”,他用的“无”字恰恰又与现代规范文字完全相同。
二、据有人经专门研究,发现,王羲之的《兰亭序》中,有三分之一的字是简化字;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中,有六分之一的字简化字。此说确否?我没研究。不敢乱断。
又,大家都知道,启功先生的作品常有用简化字,甚至加标点符号的。
三、摘舒志文文《艺术家得永远思考——书法作品中繁体和简体字能否混用问题的讨论》
最近,国内一家专业书画艺术网站,就“书法作品里繁体和简体汉字能否混用?”为议题,展开了一场书法艺术方面的研究和讨论,我作为该《论坛》——书法、篆刻和文学艺术栏目版主也加入其中。浏览若干帖子,大致观点有三:
1. 在一幅书法艺术作品中,不要用简化汉字为好;
2. 在一幅书法艺术作品中,如果要用繁体字,得一繁通繁;反之,则一简通简;
3. 在一幅书法艺术作品中,主张繁简汉字并用,随心所欲,不受约束。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除第一种观点较之中庸外,其余两种可以说是观点大相径庭。
据了解,过去在国内外一些书法展、赛中,大多数主办单位已把第二种观点纳入书画作品的评审标准中,正因为这一“政策”规定,使众多的参赛者还没有进入初评,也就是说在初选时就被淘汰了,其理由则是:作品有“硬伤”。参赛者的作品无论书法技艺有多高,题材多么有新意、间架结构有多美、布白多有韵味、装裱有多精致……仍将名落深山。确切的说,凡是用于展、赛的书法艺术作品中有繁简汉字并用的,可以理解为书法艺术创作的大忌。
就我所知,在书法界,繁体字较受欢迎,简化字常常遭到冷遇。原因是繁体字笔划多,不容易失重,在结构、布白等方面较之简化字有明显的优势。书法既然是一种艺术,与应用文字有本质的区别,为了艺术的追求,书家们喜欢繁体字就不足为怪了.
但是,简化字毕竟是我们当代的通行文字,因此也应该提倡用简化字作书法。下面我摘录《论坛》部分回帖内容,仅供大家参考:
“我认为应逐步以简代繁。若干年后,繁体字没有人认识了,你的艺术给谁欣赏?”
“难道简体字就不能美化、不能创造出艺术了吗?”
“如果说没有人能够看得懂的书作,它还能存在吗?即使有人还认为它是艺术,又还能存活多久呢?”
“在一幅书法作品里繁简字混用问题早有答案,《张猛龙碑》和柳公权作品里就有不少是简体字。”
“我个人认为,管它是否是繁简混用,只要是整幅作品看起来协调就行。”
……
看来。中国的书法领域在今后若干年内,就此问题是不会轻易告一段落的。正因为如此,笔者专门查证了许多碑帖和字典,其结果让我大吃一惊!
以1956年国务院公布的《汉字简化方案》和1964年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编印的《简化字总表》中的简化字为依据,发现其中许多简化字都是从古代书家原创草书体的基础上录用、仿效、照搬、编篡而来,如以下汉字:
在、乐、论、传、学、临、数、会、涛、肠、经、湾、师、为、留、执、紧、绕、劳、尽、为、易、书、东、杨、闻、时、与、装、觉、览、计、讨、训、门、闲……还有凡是带部首的字,如言旁和门部,百分之九十以上是如出一撤,如此算来大约有一两百个草书体字在一千多年前就被王羲之、王献之、唐太宗、怀愫、颜真卿、允明、赵孟府、苏轼、米芾等无数的书法大家们写作简化字了,也许他们可堪称“中国简化汉字的先驱”,一点也不言过。
简化字在一两千年前就已经出现在朝廷的奏章里、文人墨客的诗歌词赋里、书画家的艺术作品和碑帖里。试问?求古风、古韵、古味以及学古人、古帖、古法的专家、大师们,你们又怎样去评价先人的书作呀?
或许现代人书法作品里的“硬伤”,都是古人惹的祸……在中国漫长的艺术长廊里,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值得研究与探索、继承与发扬的东西实在太多,俄国著名作家布宁有句名言:艺术家得永远工作,永远思考。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