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临习米芾《蜀素帖》体会

(2019-03-08 20:27:11)
标签:

文化


 http://pic23.nipic.com/20120918/2523450_143857836000_2.jpg

 


米芾(1051——1107年),祖籍山西太原,迁居湖北襄阳,后定居江苏镇江。他的行书八面出锋,淋漓痛快,体态跌宕多姿,欹侧劲险。为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

    学米芾书法难度较大。他功底深厚,行笔较随意,却又笔笔合法,结合跳动不息的情调来展示自己的天趣。他用笔以“刷字”著称于世,八面出锋,应变自如,临习时很难把握。所以必须多观察,多分析,勤练习,勤纠正。在笔意方面多做些追求,在技法上多下功夫,逐步把握米体的规律。

    下面是我临习米芾行书代表作“蜀素帖”,在技法方面的初浅体会。

    一、在基本点画上下功夫,掌握千姿百态的要领。

    1、横画写法
    横画变化很多,有右重横和左重横。右重横为露锋横入起笔,用中锋向右行笔,收笔处回锋,笔画左细右粗,左轻右重。反之为左重横。有仰横、俯横。露锋起笔后向右行笔,收笔处回锋,两端略向上翘,中为微凹,面朝上为仰横。反之为俯横。还有两尖横、下钩横、带锋横、上挑横等都要具体掌握其写法要领。多横字要注意其动势变化。如“群”字左旁第二横用仰横,右旁用俯横。如“青”字三横之间,俯仰相映,变化多姿。

    2、竖画写法
    竖画变化也很多。经分析有短竖、长竖、悬针竖、垂露竖、上尖竖、上重竖、左弧竖、右弧竖。对多竖字的处理,米芾很注意动势变化,竖的长短粗细疏密不一,求得生动活泼。有的成相向之势,有的成相背之势。如“杜、作”二字。

    3、撇画写法
    有长撇、短撇、平撇、直撇、弧撇、曲头撇、秃尾撇、带钩撇。一个字中有数撇时,每一撇都要有变化。如上一撇取直势,下一笔取曲势;上一撇藏锋收笔,下一撇则露锋收笔;上一撇短曲,下一笔长直。如:“物、后”字。

   4、捺画写法
    有斜捺、平捺、短捺、直反捺、平反捺、曲反捺。一个字中,上下有捺画的,可分别写成平捺和反捺,或写成捺和长点。一个字中左右各有捺画的,也应有变化。如“效”字左旁曲反捺,右旁斜捺。

    5、点画写法
    有撇点、仰点、横点、俯点、挑点、带钩点、连点。一个字中数点并列时,须有俯仰、疏密、起伏、向背、呼应等变化。如“溪”字三点水上点俯下点仰;如“满”字三点水,上二点用俯点,且上二点疏,下二点密。“泛”字三点水上二点用仰点。

    6、钩画写法
    横折短竖钩,转中有折,圆中有方,笔画圆润。如“满、向、偏”字。竖钩,米体竖钩较难写,有多种写法,有斜钩、直钩、蟹爪钩。如“菊、茱、前、有”等字。一个字有两钩并列,一钩出,一钩不出,如“谢、把”等字。

    二、转折用笔时必须加强提按。
    由于楷书、隶书运笔速度较慢,提按顿挫转换时间从容,在方圆转折中容易掌握提按顿挫。而行书运笔动作较快,容易疏忽必要的顿挫笔意,造成字的轻飘、浮滑等毛病。
    米芾在字的转折中,用笔十分精湛,极具个性,主要是通过提按、顿挫的交替转换变化得以完成的。而这些运笔动作或先或后、或明或晦,或强或弱、或快或慢的交替转换,产生了各个不同的形状姿态。如“古、独、向、里、风”字。

    三、结体在协调中注重对比。
    米芾行书在要求统一,稳定的基础上常常追求神采飞动的情趣,形成米体的特色。米字的结构多是借偏为正,偏中求正。有的字点画偏重于一侧,有的字形要取得开张之势。如“千”字,中竖偏右,取得左右分量的均势。也有似斜反正,斜中求正。如“今”字,在压低左撇同时,尽量抬高右捺,一低一高,灵动之感油然而生。还有长短对比,粗细衬映。如“群、诗”字左旁短,右边长。如“偏、居、前”字,笔画有粗有细,虚实对比。再有俯仰向背,疏密变化。如“楼、清”字中横画之间构成俯仰之势,生动多姿。如“重、会、缘”字结体疏密有致,黑白明显。还有参差错落,收放穿插。采用部位参差,结构错位,能打破刻板划一,增加字的动势感。如“味”字,把左旁口抬高;“独”字把右旁放低;如“后”字左竖收,右撇放; “秋”字左撇收,右撇放,等等。准确把握米字的这些笔意和结字特点,是学好米字的关键。

 

米芾被评为“千年书家”之首,足以见证不朽价值之所在,如今甚至到了何人手下无米书的地步,其中有对米芾超迈无前创新意识的钦佩,有对其高超技巧的膺服,也有对其性格叛逆的认同。当今学米成风,其中也不免一些盲目跟风、人云亦云,看人家学也跟着学的情况。虽然学者甚众,但真正出类拔萃、自出机杼者更是凤毛麟角,其中有很多原因,功力、才情等相关因素,不一而足。
  
米友仁效法米芾乃家学渊源,《董史·米友仁》认为“尝考米西清之书,多作斜弩之笔,甚至一字皆成横攲之势,此效父体而用力太过耳!”后世评价普遍不高。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米芾书迹本身存在一些为人诟病的“病笔”,如果刻意将这些不足夸大,就反成习气,米友仁作书习惯用羊毫,字形更显得软弱;二是因为他是老米后人,总是被不自觉地和米芾相比较,自然相形见拙。如果米友仁不生在米家,自会有另一番评价。米友仁学米芾确实未能实现像王献之王羲之欧阳通欧阳询一样的突破创新。
  南宋吴踞毕生以米芾为范本。创作上以保守姿态出现,一生不越雷池,难以颉颃。
董其昌评论吴踞”书似米元章,而俊俏过之。”吴踞作书起笔很多露锋尖锐,折笔多呈锐角,笔势则是直抵左竖之脚,结字变化少,本是长形结构的字反倒处理成近正方,综合来看,在继承米芾书风方面,却是入其堂奥最深的一位。
  元明两代罕见涉猎米芾者,主要原因在于
苏轼、米芾和黄庭坚所倡导的 “尚意”书风,后世学者不是技巧不过关,就是才情难以比肩,创作世态衰下,强作姿态。米芾以批判唐法的姿态出现,后世书人没有设身处地理解,从而造成狂荡无法。针对这样的状况,赵松雪振臂一呼,倡导回归晋韵唐法,米芾遭到闲置,一直到明代,学米者才多起来。董其昌学米,风格上仍然维系了二王、米芾手札一路面目,极力打造“淡意”的审美追求,米芾的奇崛擒纵、风樯阵马变成平淡雍和、清雅纯正。董其昌对于米芾的理解可以从他的《蜀素帖》题跋中来理解,除二王、米芾之外,最主要是吸收杨风子《韭花帖》章法布局形式,有默契之情。尽管赵董文成为后世“馆阁”书风渊薮,但在三者之间来衡量,董书格调要高于赵文二位,较功力则未必,就书卷气而言则略胜。综合来看,董其昌是学米而自出己意的先行者。
  真正学米而自出机杼者,首推
王铎。王铎一生吃着二王的法帖,“书不宗晋,终入野道”。但笔者认为,如果没有颜真卿与米芾,则王铎在书法史中不会有今日的地位。王铎在学习二王的基础上,将尺幅手札变成丈二巨制,书风中既有颜真卿的厚重沉雄,不仅仅是娟秀飘逸,同时将米芾的振迅天真和八面出锋发挥到极点,游刃有余、先声夺人、借古开今。王铎之所以成功,一是除一般所论及的功力与才情之外,就是对二王的回归,米芾本身胎息二王;二是把握时代潮流,在书法创作形式方面变革;三是对米芾书风的辨正理解,学米而不囿于米,着意黄庭坚,在草书领域同样有超人的成就。王铎作为学米书的佼佼者,风格更加雄强奔放,在形式上拓宽。董其昌虽有一家面目,却仍在帖学体系中转悠,突破小。
  民国书坛
郭沫若是学米而自出新意的代表性书家。郭沫若书风中最能体现米味的是运笔中的“刷”意。米芾用笔八面出锋、纵横无碍,无垂不缩、无往不收,在这一点上,郭沫若确有会意之处。但不同的是,郭沫若有浸淫甲骨青铜的百日之功,有很强的金石气,风格厚重沉雄,结字处理有篆隶之实,而不是娟秀空灵,笔画少侧锋翻飞的形态,显得含蓄深沉一些。
  当代书坛学米,私淑者甚众,各有所据,代表性书家有曹宝麟、徐本一、伦杰贤、黄  、陈振濂、孙晓云和米闹等人。
  曹宝麟大半生以米书为范,用笔和结字又分别吸收了黄山谷和苏东坡的某些长处。很大程度上以守成的姿态出现,创作理念体现在他的一些常用闲章中,如“抱瓮”、“专精一体”等,最得力于《蜀素帖》,功力精深,笔法严谨,但每每欣赏,总觉得少了一份天真活泼,时常令人变得紧张,米芾振迅天真变成应规入距,很多创作就如同抄书一样。
  徐本一书更有碑之意趣,创作中时有颜真卿《祭侄稿》笔意,结字疏密更夸张一些,增添很多草法,显得老辣。原因在于如今使用的纸笔与米芾时期大有不同。米芾虽用渴笔,但多为竹纸,不滞笔,可以恰到好处地表现米芾“风樯阵马、痛快淋漓”的书风。如今生宣羊毫居多,就很难再现米芾书作形态,要依据事实客观分析。综合来看,徐本一书多些沉郁而少些潇散。
  伦杰贤行书,笔者尤其喜爱手札一路,其间更有二王潜移默化的影响。米芾虽出二王,但宋意与晋韵相比,已多技巧,因而宋意反对唐法而追慕晋韵,仍然立足于技法,不像二王书中有很多自然天真的成份,相比较而言,二王是自然美,米芾则是人工雕琢复归自然之美。伦杰贤书风受二王影响更多些,比米芾清秀些。
  黄  虽学米,但在结字、笔法上几乎看不到米芾的影子,笔法粗糙,与他极力提倡得笔法要求很不相符,大幅作品吸收
黄道周的连笔方法,但对运笔节奏不太重视,常常一带而过,缺少细腻的微调动作,显得粗率油气。
  陈振濂书作其间更有
蒲华风流倜傥的一面,多用外拓,挥洒才情,显得生机勃勃,但某些线条显得有些漂浮。
  孙晓云是具有代表性的女书家,创作基本上维持手札一路的蝇头小行草为主,娟秀流利,清新可人,而每观作大字,则难有得心应手之感,某些笔画显得浮燥僵硬,不像小行草一样飘逸动人。
  米闹楷书多为造像墓志等北碑结体,在行书创作中加以吸收应用,笔法灵动,得米芾之迅疾天真,而时有温润之色,结字疏密程度更夸张一些。
  当今学米者远不止这些,能脱颖而出的少之又少,另开蹊径者更是罕见。笔法弱化是一个突出问题,最大的不足就是缺少米芾万幅不同的潇洒风致。米芾一生求变尚变,《苕溪》、《蜀素》相隔数月,已然不同,更不用说他的一些手札,晚年《虹县诗选》已臻化境,一生始终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方向,寻根就底,可以从米芾的学书经历中找到答案,关键他有“老厌奴书不玩鹅”的心态,有“一洗二王恶札!”的批判意识,有“不知以何为祖”而“集古成新”、广采博取的学书经历,故能独有千古。王铎有同样的学书经历,同样高迈无前,不囿前贤、这当是最好的回答。
  在书法艺术追求的道路上,创新是一件艰难的事,绝不是一般人所自认为的那样,仅在口头上说说而已,何况像米芾这样令后人高山仰止的大师!在书法学习过程中,所选择的碑帖不一定要如何与众不同,关键在于心有所悟,便可以自出机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