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猛龙碑》笔法分析

标签:
文化 |
《张猛龙》碑是魏楷体系中经典的碑刻,为历代习碑之人所重视。
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对魏楷相当赞赏,概括魏楷之美有十:“一曰魄力雄强,二曰气韵辉穆,三曰笔法跳跃,四曰点画峻厚,五曰意态奇逸,六曰精神飞动,七曰兴趣酣足,八曰骨法铜达,九曰结构天成,十曰血肉丰美。”细审这“十美”《张猛龙》可存其八九。
我们知道,魏楷典型的、标志性的笔画形态就是“方笔”。方笔的概念与圆笔对应,就是笔画的造型见棱见角。通过多年学习魏楷的经验、体会甚至是教训告诉我们,可以非常肯定地说,方笔技巧如果不能真正掌握,是根本入不了魏楷之门的。
我们经常看到,有许多朋友对《张猛龙》的笔法技巧十分困惑,猜解不出来具体的方笔用锋技巧。比较典型的情况是,“用唐楷的笔法公式来解魏楷方笔这道题”。其结果是,写的字不是《张猛龙》,而是“唐猛龙”,笔画的造型总是脱不掉唐楷的痕迹,总感觉魏楷的味道不够纯正。由于类似这样的一直摸不到魏楷正脉的情况实在是太普遍了,所以,本文将对《张猛龙》的方笔笔法技巧问题进行专题的讨论研究。
我们把《张猛龙》典型的方笔进行常规的分类和筛选。并将以“点”的书写来切入,进入微的解析与讲解,同时,再由点逐渐延伸开来分析其它的笔画的书写。之所以由“点”开始,我们的思路和依据是:
a、点的方笔技巧是最基本、最典型、最重要的技巧。
1、点
http://img.ph.126.net/M4FatEg-RAUwBaY73kMcFw==/3719691817231918741.jpg
http://img762.ph.126.net/Fwh8wkmjJRr2t8omeld4Dg==/4891472145277987503.jpg
http://img153.ph.126.net/iLGNWfa8GIXwMxAV_AlY4A==/3034018773965733492.jpg
从以上原碑这几个字之点可以看出,它的典型的形象就是三角形。
把这种运笔方法进行动作分解,它需要五个动作来完成。试想,仅仅一个点就要用五个动作,写别的呢?写一个特别繁复的字呢?这样的思路和方法肯定是大有问题的。往往我们看到的不少的人就是这样的写法,甚至,一些教科书都是这样的讲授。当然,我们不能说这样的方法是完全错误的,因为它毕竟写出了“方笔”。可是,这样的方法实在太繁琐,太累人。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方法写出的笔画死板呆钝,了无生气。实际上,这样的手法其实不是写,而是填描,可以很肯定地说,这绝不是上好的科学的方法。
我们的理念、理由和依据是:用最简单、最轻松、最便捷、最清晰的技巧写出最准确点画的方法是最佳方法,最科学的方法。“切翻之法”就是这样的方法。
A、正切点
入笔露锋,向右下侧锋直切,立刻向右上顺时针翻锋,然后出锋。我们将这种顺时针翻锋的点称之为“正切点”。
请看详细的解析:(泫字左下点放大图)
http://img115.ph.126.net/moHUZx0wo5E6WMa2ZNv3MQ==/675539944107408864.jpg
再看实际的书写:
http://img115.ph.126.net/_V8wanon3vEpke89Bq5oNQ==/675539944107408899.jpg
http://img74.ph.126.net/Jj2Gp3biV50PylqGi-nDNA==/1850416496897617890.jpg
http://img229.ph.126.net/gYGMD52FxtNWCwbezE-XkQ==/2145120797513878652.jpg
B、反切点
http://img844.ph.126.net/ATiLz--ZYiACnPdUuokODg==/897060750779054510.jpg
http://img.ph.126.net/QYE7vSvGdBRc6TPd3myw3A==/3336041423975624648.jpg
http://img170.ph.126.net/Sqm3rT_SMfNlhTQv5Rvn4g==/1604688842229187314.jpg
不管各种各样的点如何变化,翻锋只有这顺时、逆时的两种,而切锋的角度则要看点的走向。由于点的走向是非常多样的,几乎360度中都有,所以,我们需要进行各种度点的切翻锋训练。可以按下面这样的图示来进行练习:
http://img844.ph.126.net/rN_KpqVyWWCOghM7fLaU_w==/897060750779054542.jpg
以点来进行切翻笔法技巧的强化训练是非常有效的手段,多角度切翻的练习会使这种技巧得到充分的训练。“一旦各种角度的点都能写得出来写得准确,可以说,就解决了魏楷方笔笔法技巧的一大半了,也可以说才算真正入了魏楷之门了。”
我们先来考察原碑中处于重要位置的横的状况:
http://img840.ph.126.net/bJftK0No_LPbWhv7JCZCIw==/791789109489077065.jpg
http://img.ph.126.net/LGES37y2SShkKL8C86clzw==/3698018244025184436.jpg
http://img.ph.126.net/me51Q-aHQa6f2KkBHVQbJQ==/3386988394760517272.jpg
http://img.ph.126.net/mXZ6m51s9ZGbIPRjHCVJRA==/3386988394760517280.jpg
http://img617.ph.126.net/-CAH-Z77h8jxow57_4sLhw==/1908118867123353856.jpg
http://img116.ph.126.net/emIupH5Y2rP7i6xG5IJb2A==/2025493932411908079.jpg
其中具有标准形状的应该是“晋”字的两个横画,尤其是中间的长横,我们可以认定为“标准典型的魏楷之横”。
无论是什么字体,它的每一个笔画都是由“入、行、收”三个技巧动作来完成的(点,一入即收),所以,研究笔法就须从这三个微观环节着手。
我们专对此横的用笔技巧作详细的分析:
魏楷的横实际上是两个点的连接,入笔是正切的点,收笔是反切的点,行笔环节是将两点连接。这样,我们对魏楷横的三个用笔环节就非常清晰了。
http://img458.ph.126.net/ywRNIfGNUIDuivw5TM0WUg==/2551852138859565398.jpg
http://img128.ph.126.net/abRuj26Gc8WY5hAi0yWhiQ==/1616792266227639755.jpg
http://img458.ph.126.net/LDuqvWlpdllCegJjmwjsjQ==/2551852138859565411.jpg
我们一直在强调魏楷笔法的“切”与“翻”。那么,为什么写方笔必须要切锋要翻锋呢?其技巧的关键和要领是怎样的呢?
我们知道,切锋都是以侧锋切笔的。用侧锋会给笔画的刻画带来方便。
切锋的目的,是用笔尖刻画三角形点左上的棱角,用笔肚(副毫)刻画左下的棱角。
翻锋的目的,是将侧锋转换为中锋,以使毛笔保持中锋态运行。
这是魏楷切翻技巧笔法的原理所在。掌握了由侧锋切锋刻画棱角,并转换为中锋行笔这一技巧,就是魏楷方笔技巧关键的要领所在。如果这样的技巧掌握娴熟而准确,那么,所有的方笔就都可以驾驭了。
图示:
http://img20.ph.126.net/oIYgL3-_F89s4VH0mZ7j_w==/3156178913858800902.jpg
http://img.ph.126.net/kq8AORJlLgKayR5_wRAq2A==/932526597843116121.jpg
http://img.ph.126.net/NIgcaKXn9FQXwWoVViMyRQ==/3276087253937061251.jpg
http://img.ph.126.net/uvPj01wmi2mQyjR_1XATnA==/3401906568526288378.jpg
横的造型也是多变的,但万变不离其中,也还是用笔的幅度问题。需要注意的是,它是魏楷的用笔技巧,而不是唐楷的方法。尽管有些笔画是圆笔,但不是唐楷之笔,它还是魏楷的意味,两者是有区别的。如果细细观察,其中的差异是清晰的。
切翻笔法技巧解析到这里,就基本把它的原理与要领说清楚了。我们就可以举一反三来分析其它的笔画了。
(以下的笔画解析将作简单描述)
3、竖
先看原碑典型竖的形状:
http://img154.ph.126.net/GMg1sWJW3Xagxabam1WcWg==/1482810177313081738.jpg
实际上,这笔悬针也是点的延伸。切翻之后中锋下行即是一竖。
http://img.ph.126.net/wyU0CKz_9LZ5DNBLPvP6bA==/3393462319224973021.jpg
实际书写图例:
http://img161.ph.126.net/05Fk8HlpqnO8vqDBU3MHRQ==/1444529580481175095.jpg
http://img66.ph.126.net/E-HEOZeIhyY0I4IdmMjXLw==/843299030226940466.jpg
http://img229.ph.126.net/Ebh4K73I2NrIxQQu9KTOwA==/2144276372583351472.jpg
http://img233.ph.126.net/q8p4MTB5Lc9JFXk-t_pY9w==/1366842486908819576.jpg
http://img124.ph.126.net/r9vf-Ho9XXXdAeP456oeSQ==/3040492698429885131.jpg
撇仍然是点的延伸,其实撇与竖的写法属于一类,入笔一样切翻,只是中锋向左下运行。(示范省略,参见竖画)
http://img.ph.126.net/ZpjccrVXn9oG7LrLJKroLw==/3266798579705620686.jpg
5、捺
原碑的情况:
http://img846.ph.126.net/Bv97Ig-ZxsHSTp1YCS38oA==/2067152228965325709.jpg
http://img.ph.126.net/8129qyVIVID1eHaaNsT2Dg==/3336885848905757644.jpg
http://img161.ph.126.net/qLrCltgZU2UAZ8Q20ACwUQ==/2160601921233068284.jpg
捺笔同样是与点有关系,不是在起笔处,而是在捺脚的部位。
典型的方笔捺,需要用副毫来刻画捺脚的造型,虽然有些难度,一旦明了点的变异概念,并驾驭得了点的变形技巧,写主笔捺其实并不是分困难。当然,这一笔是由难度的,需要强化训练。
http://img165.ph.126.net/vkR2ZqZHrNg9fh7mJviokA==/1500824575822849236.jpg
实际的书写示例:
http://img120.ph.126.net/qPVP_RL0XHVyHYH7KKWi0w==/1145603155213763936.jpg
http://img116.ph.126.net/GVpTEkbLSxR8ul2h5k34Bw==/2017894108040551134.jpg
http://img838.ph.126.net/37bgSt9mWEDs-8naB5ik_Q==/812899732742426175.jpg
6、钩
原碑钩的各种形态:
http://img768.ph.126.net/SRDMhGiNFAPKIKNtVs7OHQ==/2992079002435623342.jpg
http://img.ph.126.net/z_EVA5O-gtbGzvgKfTgUJg==/2309783658888348342.jpg
http://img.ph.126.net/oD0Y57dOoCtEnFYfd6Zqig==/2309783658888348369.jpg
http://img617.ph.126.net/XD3-A0VWBci2taXJQu-yCg==/1909807716983998947.jpg
钩的部位是一个很清晰的三角点,只是角度和位置的不同而已。这一笔应该是魏楷笔法中最具难度的一笔,道理是,难在它都是处于笔画的末端,它前面有很长笔画,需要连续准确的运笔技巧才能完成(竖弯钩一笔最难)。
它的难点是:侧锋转中锋,中锋再转侧锋,这样用笔的转换,并且,在转换的最后还要刻画关键的笔形。此外,再加上竖弯钩一笔中还有运笔方向的问题,所以,是很不好驾驭的。其中,关键技巧是用副毫刻画钩脚的方笔,必须要反复地揣摩和练习,甚至要以强攻的姿态专攻此笔。
此笔是最有魏楷笔形特点的一笔,笔法技巧最难的一笔,同时它还是绝对的主笔,因此,必须掌握,并确保书写的准确性与稳定性。另外,对钩的各种各样的变化更需悉心揣摩临拟,要达到写任何形状的钩都能信手才行。
看分解图:
http://img120.ph.126.net/TrD6u8-wrCuhKDsh5Vvj7w==/1144195780330262025.jpg
先看竖钩一笔的实际书写:
http://img115.ph.126.net/68JXySomhCaG1KDvHFWMjw==/680606493688214534.jpg
http://img618.ph.126.net/yOs_FmOlrof9XRYjvyy6DQ==/1961317637721649637.jpg
http://img1.ph.126.net/0-BFgiGXmKo-H6mlDHXqZw==/3183481986599508162.jpg
http://img306.ph.126.net/OE7dz5UEVF7Nv8NkO4p4mw==/3869155029865326956.jpg
http://img770.ph.126.net/G78Yze4gOgxDz16TX8Ba7A==/81627743247437907.jpg
再看抛钩的实际书写:
http://img161.ph.126.net/MmEmJuG7GWJORoX2wbQY9w==/2161164871186489724.jpg
http://img.ph.126.net/UHCESB7q8Zjt3aHE8hjjZw==/3377418245552352430.jpg
http://img306.ph.126.net/Nv1RzceJ-snZkWrXDyFFmg==/3864932905214667917.jpg
http://img.ph.126.net/p16gBpEXcothgYsyr7y7Bw==/3377418245552352475.jpg
http://img618.ph.126.net/rAFFNjBoIAeb29YkKxvUOw==/1692227559986262746.jpg
这一笔应该是《张猛龙》最难的一笔了。
其道理也同竖钩一样,连续的运笔,必须保持每一个环节都准确到位,才能写得出来。由于斜向的行笔,角度也是需要把握准确的。出钩的时候,笔是向左上翻锋,一般情况下,初写时比较别扭,我们必须适应这样的斜向翻锋,否则,往往写不准确。这一笔更需要反复地强化训练,一定要做到书写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我们在以后深入的学习中,还会遇到钩的各种各样变化问题,这样的钩如果写不准确熟练稳定的话,写变化的钩是比较困难的。因此,需要一定的功夫专题攻克这一难点。
二、非典型性笔画的分析
魏楷标志性的方笔属于共性特征,绝大多数的北魏书法带有这一特征,所以,我们称之为典型性与标志性的笔法特征。典型性的笔法特征是构成魏碑楷书特殊风格的最主要因素之一。但是,魏楷体系中绝对完全的方笔与绝对完全的圆笔作品,所占的比例不是非常大的,绝大多数的作品都属于“混合型”的,笔法形态是多样化的。《张猛龙》就是这种“混合型”的代表性作品。假如我们一味地强化方笔,把其它造型的点画都写成棱角分明的话,就和《始平公造像》一类混淆了,《张猛龙》笔法的丰富性就给弱化了。更重要的是,单一的笔法会导致作品表现力的空泛,使技巧语言匮乏。因此,我们绝不能忽略所谓非典型性笔法的存在和作用,还需对非典型性的笔画作细微的考察研究和临拟训练。(因篇幅所限此话题从略)
三、值得注意的倾向
http://img229.ph.126.net/ox1hsY-XtLRUezq_pl5CBw==/2148217022257798042.jpg
http://img770.ph.126.net/k8BQc3dXQRbvDAZ7t8w1Sg==/2964212979740989544.jpg
四、对于漫漶斑驳笔画的解读问题
以另一个清晰的“将”作为参照。http://img611.ph.126.net/F7TTH3o3YUr5TDXSBWKw6g==/1919940816145344561.jpg
方法二,选择有相同“零件”的字,移植活用。
可以参考“帝”“勸”“鳨”来组配鹤字。
http://img839.ph.126.net/daYKzUem7cbUNcVmamKj4w==/781937485304370088.jpg
http://img.ph.126.net/qCSFe53ktRZXSA9M59eX0g==/3704210693512825774.jpg
后记:
我沉潜于魏碑楷书已经二十余载,其中的甘苦自知。尤其是对魏楷笔法的猜解曾经困扰了多年,也曾经是“以唐法解碑法”,结果是困入泥潭。
喜欢
0
赠金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