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水画的空间感

标签:
文化 |
物质世界是立体的,立体即是有空间的,空间即是立体存在的形式。中国山水画描绘的是自然生活,是山川美景,自然不能没有立体,更不能少了空间感。中国山水画的空间感存在于各种风格形式的作品之中。空间感的营造是中国山水画构成的诸多要素之一,是人们审美和视觉习惯的基本要求,也是艺术描绘自然、表现自然存在规律的重要形式和手段。表现空间感的方法很多,这些方法可以多个一起使用。我们这些中青年画家不仅要传承这些优秀的技法,还要通过自身的艺术实践去创造发展新技法,让传统的中国画艺术永远充满生命活力,永不止步地向前发展。
在物质世界中,立体即是有的空间,空间即是立体存在的形式。立体与空间感表现总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不论是西洋画还是中国画,除了要求基本的立体造型外,对空间感的要求也是共同的。空间感是指物体自身各部分之间的空间距离以及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空间距离。中国山水画的空间感存在于各种风格形式的作品之中。空间感的营造是中国山水画构成的诸多要素之一,是人们审美和视觉习惯的基本要求,也是艺术描绘自然、表现自然存在规律的重要形式和手段。古往今来,一代代山水画家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对空间感表现技巧的探索从来都没有间断过,创造了许多好的技法,形成了其特有的构成规律和表现法则,也留下了许多优秀的作品。本文就以空间感为题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中国山水画空间感的存在价值
中国山水画是由可触、可视的形体、色彩等构成的,通过笔墨描绘,艺术的再现自然山水风光美景,在二维空间上塑造三维空间图画的纸(古代用绢)上艺术作品。其构成要素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决定内容和形式的主体是山水画家,而山水画家的艺术创作理念及艺术创作形式来源于同时代社会生活的存在和客观自然的存在。内容是作品的主题,也是作品的灵魂。作为一种意识的艺术内容,或者叫画家的创作灵感和构想,在没有形成艺术作品之前它仅仅是一种假想或创作意念,必须借助于某些物质材料和一定的形式来加以体现,这就是所谓的艺术形式。内容是构成事物的诸要素,而形式是表现这些要素的结构关系。内容与形式不能独立存在,只有当它们表现为彻底的统一了,艺术作品也就真正的产生了。
空间感是中国山水画形式构造中重要的内容之一,也是形式表现的诸多技法之一,在中国山水画作品中有相当高的存在价值。山水画作品是在二维空间上创造三维空间的自然山川河湖图画,所以,形式结构不能没有层次。层次直接产生空间感,空间感是层次的直观反映,二者相互依存,共同存在才能体现山体水面的立体视觉效果,在二维空间里把我们带入充满意境和韵律的三维空间。我们把一幅山水画当作是一个“生命体”,那么,层次和空间感就是这一生命体的器官之一。一幅山水画选题和意想很好,可表现形式很糟,或者说画面中根本就没有表现出层次,近景,中景和远景没有拉开距离,分不出距离,形不成完美的三维空间,不能达到内容与形式的完全统一,也就不能称其为山水画艺术品。由此可见,空间感存在的价值不仅仅是中国山水画的一种结构形式或表现手法,还应当是艺术对自然存在规律和人们观察透视规律的体现,是中国山水画强大生命力和强烈感染力的重要体现,也是中国山水画艺术灵魂的重要构成要素。
二、中国山水画空间感的表现方法,
中国山水画空间感的表现方法很多,且已十分成熟。一代代画家在传承的同时又不断探索,推陈出新,用辛勤的劳动不断推动中国山水画艺术创作向前发展,在空间感的表现方法上、空间感与各风格形式作品的统一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所谓中国山水画空间感的表现方法大约有以下几种:
1、利用透视法表现画面空间感
西洋画焦点透视法(初期称中心透视法)的雏形出现在文艺复兴早期,主要运用的是透视斜线,产生了局部的完美,但因一幅图中的透视斜线不是聚集同一个点,总体上仍感觉画面很乱,不成整体,直到意大利画家马萨乔发现远近透视规律后,才出现了中心透视法。这一法则的问世带来了西方绘画史上的一场深刻革命。中国山水画采用的是散点透视法,这一法则是什么时候形成的笔者没有做详细考证。散点透视法不同于焦点透视法,在结构处理上更自由,获得的场面会更大更广,如“清明上河图”、“长江万里图”、“江山如此多妖”等。但也有很多方面与中心透视法相似或很接近。比如,近大远小、近低远高、近实远虚、近深远浅等等。在创作构图中一般称做平远法,高远法和深远法。通过这些透视法则的运用,拉开近、中、远景之间的距离,形成明显的视觉空间感。
2、利用对比手法表现画面空间感
对比手法包括明暗对比、浓淡对比、干湿对比、大小对比,疏密对比等等。对比手法是拉开景色层次距离,表现空间感的重要方法,不可烂用,要根据画面的需要、主题的需要,并遵循自然的基本规律合理选用。比如:近景中的树画大一些,深一些,中景的树小一些,淡一些,距离马上就拉开,反之就没有了距离感;山脚的房子画小些,山体就显得高,反之就会感觉山体矮等等。一幅山水画作品中往往是多种对比手法并用,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相得一章。每种对比只要运用恰当不仅空间感强烈,且层次韵律感十足,生动之至。
3、利用留白法表现画面空间感
留白是中国山水画常用的表现手法,不仅能产生空间距离,营造画面的动感和韵律,还能协调画面的色彩关系,起到使前后景色均衡协调、层次平稳过渡的作用,有人把留白称其为作品的出气口。没有空白的作品闷而不透气,不仅没有生命气息,也让你观众压抑、沉闷。留白的地方看似空白,画家不在留白处画任何东西,空旷、简单。其实技巧性很强,要求也比较高。空白处理不好会使画面太空或失去平衡。只有经营好空白的位置,控制好空白的大小和形状,营造好引起观众联想的提示因子,才能让画面恰到好处地产生空间感,引起观众的共鸣进而产生无尽的联想,带给观众无限的愉悦。
4、利用云气关系表现画面空间感
云气处理与留白在表现空间感时有异曲同工之妙。云气的处理有两种,一是湿染法,就是把纸用清水浸湿,然后在湿纸上染出云气,染时不能把宣纸搞坏了。除了要求很高的技巧外,在位置、大小、形状上都要控制得恰到好处。湿染的特点是不见笔,韵味很足,但层次稍差,空间感不是太强。二是干画法,每一块云气要见笔,要有层次,每个层次之间要衔接过渡自然,要画出动感、自然美感,不可有生硬感。干画法的特点是空间层次感强,距离效果好,刚中见柔,柔中有刚。干画法对用墨运笔的要求较高,只有真正做到成竹在胸才能落笔肯定,运笔自如,一气而就,达到理想的效果。也有人把两种方法合用,效果也非常好。
5、利用色彩的空间透视表现画面空间感
色彩往往是呈梯度变化和错觉的关系,在同距离上看,近的色彩暖,远的色彩冷,近的色彩清,远的色彩浑,近的色彩明,远的色彩弱。山水画空间感的创作,就是运用色彩的明暗对照关系和梯度变化关系的互相衬托来实现的。中国水墨山水画对色彩的要求不是很高,色彩在表现空间感中的作用也不是很突出(主要是依赖墨稿来体现层次距离),但仍然不可轻视,必须精心构思,认真处理好。有用淡墨加淡色泼染连绵起伏的中景远山,有直接用淡花青或赭色画出远山,表现无限深远的空间感,创造宁静幽美的境界。中国重彩没骨山水画主要靠色彩来染出层次,表现空间感。重彩的操作技法要求较高,操作工艺较复杂,但层次和空间感的效果非常好。
喜欢
0
赠金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