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或称用典,古人叫做用事。欣赏古代诗词,绕不开用典。弄清用典,就是为欣赏古代诗词扫除“路障”。
首先,用典在古代具有相当的普遍性,诗、词、文里都有,韵文尤甚。作者为了达到借古喻今,言简意深,有寄托,提升意境,往往使用典故,像苏轼、辛弃疾等名家更是如此,而且,他们“驱使庄骚经史无一点斧凿痕”,更是增加了欣赏的难度。
其次,用典,看似只是一个表达技巧问题,其实,直接关系到作者的观点态度、作品思想内容,还影响到语言乃至整个艺术风格。可谓立片言以居要,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准确理解典故就成了欣赏全诗的关键。2002年高考第17题即是一例,用的是李白《春夜洛城闻笛》,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前人关于“折柳”是全诗关键的说法,并说出理由。
为什么要用典?用典有什么好处?
刘勰《文心雕龙》有《事类》一章专讲用典。他说:“事类者,盖文章之外,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者也。”可见,用典的首要目的是增强说服力,即援引古事或古人的话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是古已有之,自己的话是正确的。例如萧统《文选序》:“诗者,盖志之所之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关雎》《麟趾》,正始之道著;桑间濮上,亡国之音表。”首句是引用《毛诗序》的话,表明这个观点是有所本的。次句是一联对偶,上半联也是引用《毛诗序》,下半联是引自《礼记·乐记》。萧统再用这两个典故,进一步说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
其次,有些不便说的内容,用典就可以表达得委婉、含蓄,效果更好。王勃《滕王阁序》有“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之句。这里王勃用冯唐、李广、贾谊、梁鸿的故事来影射他自己的不得志和受贬斥的遭遇,发泄他“时运不齐,命途多舛”的感慨。其实是牢骚很深的话,但由于用了典故,表达得非常委婉。古人用典,往往意在言外,说的是甲,影射的是乙,使读者从典故中可以联想到更多的内容。
最后,运用典故,还可以使语言典雅精炼。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卒章显其志,词人最后想说自己虽然老了,还期望为国效力,收复中原,可是朝廷一味屈膝媚敌,早没有起用他的意思了,词中只用了“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便曲尽其义,既简洁明了,又不失其雅。此处如果不用廉颇这个典故,该要说多少话啊。
典故,就其本身而言,基本上是两类,一是事典,即古人的事迹,前人谓之稽古;二是言典,即古圣贤的言辞,前人谓之引经。
用典就其方法而言,一是明用和暗用,二是正用和反用。
先说明用和暗用。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里的孙仲谋、刘寄奴、刘义隆、廉颇等典故均属明用,这些都是直接点出人或事来明明白白地用;暗用则是假定读者通晓古籍,用不着指明出处、指明是谁的事迹。王勃《滕王阁序》中“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用的是孔鲤接受其父孔子教诲和“登龙门”的典故,但融化为自己的话,用得了无痕迹,让人浑然不觉。有时候,化用到了和原文差别很大的地步,已经等于改写了。古代的,如《文心雕龙·情采》“言以文远”,《左传》的原文是“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但“文”和“远”的关系则是《左传》的原意,这仍算是用典,不过这已经是舍语取意了。现代的,如《涛声依旧》的歌词“带走一盏渔火,让它温暖我的双眼;留下一段真情,让它停泊在枫桥边。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涛声依旧,不见当年的夜晚”,化用了唐代诗人张继《枫桥夜泊》的句子,为现代音乐注入一种古典美,意韵悠长。这可以称之为语意并取了。
再说正用和反用。正用,就是“直用其事”,典故的意思和作者本人的意思是一致的。庾信《哀江南赋序》“遂乃分裂山河,宰割天下”,用的是贾谊《过秦论》“宰割天下,分裂山河”,意义一致,为正用。此外,上一段中无论讲明用或暗用,其例均为正用。
和正用相比,反用比较少。反用就是“反其义而用之”,典故的意思同作者本人的意思正好相反。如果说正用通常起比喻影射的作用,那么反用则有衬托、对比的效果。比如,金农的诗《柳》“千丝万缕生便好,剪刀谁说胜春风”,显然化用了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咏柳》“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但他的意思刚好与贺知章的意思相反。再如,庾信《哀江南赋序》里“让东海之滨,遂餐周粟”也是反用的例子。伯夷、叔齐不食周粟,庾信却做了北周的官,所以说“遂餐周粟”,庾信不能和伯夷、叔齐相比,用这个典故只是衬托他自己的处境,话说得委婉而已。
根据以上的介绍,不难发现,用典其实就是引用。在古人那里,基本如此。可是,从今天看,并不完全相同。现代的引用是只引言,并不引事;而且,引言通常加了引号的才叫引用,不加引号的,只能叫转述。
说到典故,就要说到成语,人们通常都将典故与成语连称。其实,典故与成语尽管有交叉之处,但毕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许多成语没有典故义,不是典故。有的典故固定为成语,也仅仅是它的某一表现形式。例如,“守株待兔”既是典故又是成语,但这一典故还有其他的表现形式,如“守株”、“株守”、“守兔”等,不过它们就不是成语了。成语是语言的固定组合,是从形式说的,而典故是就内容说的,它的语言表现形式非常灵活,往往不是固定的,有的融化在一句或两句中,有的甚至不是一句话,而只是简单的两个字。
为什么典故会有众多不同的表现形式?原因很多,包括使用的角度不同、语言环境不同、词性不同等等。其中也不无规律可寻:或是因对仗的需要,或是出于平仄和押韵的讲求,比如遇到需要用平声字时,显然不能用“恨”,而要用“悲”、“愁”等字眼;还有,一些平时的普通词语,到了一定的语言环境就可能成为典故,如“腹痛”和“弹琴”,在特定的语境里,前者讲的是曹操和桥玄间的一段因缘,后者指的是宓子贱治理单父的故事。
解决用典问题,关键是要学会识别用典。不会识别,其他诸如典故的意义和作用等等,就更谈不上了。
识别典故,其实也不难。首先,要了解典故的相关知识,上面的内容都是用得着的。其次,要了解诗词作品中,通常写景抒情尤其以写景为主的,不用典,因为用典不容易把景物特点描绘出来,会造成隔膜;用典多是抒情为主的,尤其是所抒发的感情又比较复杂深沉,比如对国家、历史、人生遭遇的种种感触,这种感情要在格律诗里表达出来,或有话不便明说,或受字数限制,这时,正可借用过去的事来表达,就要用典。其次,高考的对象是中学生,用来测试的古代诗词用典不会多,即使有,也多出自学过的古代作品,实际上是用课外考课内,看你的知识迁移能力如何。所以熟读背诵教材中的古诗词文,极为重要。1990年高考选用文天祥的《念奴娇》设题目,第11题要求为词中甲乙两处选填文句,只要考生会背诵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完成该题就非常容易;第12题问词中“睨柱吞嬴”指的是什么,就是考用典。学生学过《廉颇蔺相如列传》,对“完璧归赵”那段文字熟悉,解答此题也不会感到困难。如果涉及的典故是学生未学过的,比较生疏,一般不会设题,设了题也会提供相关材料,或增加注解。再次,熟读背诵一些古代诗词文名句,除了应对背诵默写,对解答诗词用典类的题也很有用。最后,别忘了成语。成语中包含相当多的典故。熟知一些成语故事,既可应对成语运用题,又对解答用典题十分有利。
至于用典的意义和作用,只要联系作品的背景、主题、语言环境等因素,解答就会化难为易。
语文高考坚持不考名词术语,岂止不考,连用都尽量不用。本文列举的高考题,都考了用典,但一次也未出现用典之类的术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