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山水画创作之感想
(2019-02-23 21:38:35)
标签:
文化 |
一、创作准备阶段
创作开始,就要让自己的心态转变,进入创作的状态中。给自己提出具体要求:要多收集与自己毕业相关的材料,素材——书面的或间接生活感受的来得(网络搜索、图书馆查阅的书籍及中国书画报刊等)为自己的创作打好坚实的基础。主要强调,要有自己的想法,多勾画小的草图并且注意贯穿近自己的构思与构图形式。
写创作报告记录。从一开始就要进入创作的状态。写出自己的真实体会,实际记实。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创作的每一个过程及每个过程的心态转变笔墨的转换。
我的创作想表现北方山水壮美浑厚的景色。
中国山水画,向来重视山水风光与创作者客体之间的沟通。与“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息息相关,这是对大自然源头上的学习。创作本身就需要有大量的写生过程,来丰富。而先决条件那就是去作采风。以及采风地点的选择,这与创作要表现的主题形式以及“形质”是十分相关的。创作作品的“传神必以形”为开始。“形”来自于客观的景物本身。采风的目的就是可以真实,切身的感受出抑或深沉抑或质朴抑或清新抑或堵塞的感觉,在视觉上将自然中的山势拉入自己的心中。
我在这段时间里画了大量的小草图,主要内容已表现出了山体大的动态走势、树木、建筑、水流、云气等,以及画面的空白处理。这与我以前学习山水画及去太行山余脉——十渡写生有关。我用学习的专业知识凝结进勾画的小草图中,来体现北方的山势。
仔细推敲画的草图后。发现画稿存在的问题:画草稿要有自己对山的直观感受为前提。草图中“水流的引出”不够生动和完善,多看看历代山水名画和近现代名画上水的处理。画面中小房子位置的安排关系要有讲究,小房子要错落有致,不能画在同一条直线上,左右画面房子不能画的平均,不能在水流或大的瀑布上方画房子,一定要符合客观生活规律。空白的处理不能纵向横向上不能一样。整体物象的疏密关系要仔细揣摩处理。山体的组成部分之间的动态走势,龙脉的连贯上要注意统一。重新仔细的推敲处理好。只有把影响我创作草图中构图的各要素处理好、运用好构图才能为整个创作过程创作起一好的铺陈。山势中的组成部分及树木的安排及近中远景的表现都要在草稿上小心处理。画面中云气的处理应用心揣摩,多查阅资料书,学习处理方法。山势的大的走势上及小的组成部分形处理的不够完美。
构图形式的本身就包含着:整体山势大的动态与局部的对比统一,主体与宾体关系变化的处理及统一,虚实在整个画面上的对比与统一,疏密的对比统一,整体画面里与画面外的呼与应的处理毛段对立的变化等。
构图(起小的草图),这与我自身专业知识的学习及运用相关联。这需要我变换思维才会有丰富的构图形式跃然纸上。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出好的构图形式。及时的形成审美意向,让自己在勾画小草图的同时,头脑中产生出创作画面所存在的意境。培养自己既会制造画面的矛盾,又会在理论的指导下,很好的解决画稿中存在的矛盾。同时必须认真体会找出的画面存在的问题。不断完善和学习,从而使自己创作的初级阶段也变成沉淀和学习到重新认识的阶段。
二、采风
为自己的理性创作外出采风阶段
面画的大量小的草图,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丰富采风的意向及有目的性,在心中有小稿的基础上。有意识的到自然界中找寻真实的山川,真实的感受后经过艺术提纯为自己所用。
踏上前往北京的1468次列车,心情是安然而平静的。目的地是前往河北省段的太行山余脉——十渡,进行毕业采风。亲临自然中的树木、山川、流水、云气等。对我来说“自然是吾师”真的很确切。人是自然之子吗?自然之美:一方面单纯的艺术是无力媲美的。另一方面自然界中山川的宏伟体积,空间和运动,乃至绚丽的光和色都无法在绘画中得到再现。艺术本身就跟植于自然。
地理篇之太行山的概况:太行山位于河北省与山西省交界地区。向南延伸至河南与山西交界地区。山脉北起北京市西山,南至濒临黄河的王屋山。呈东北——西南走向,绵延数公里。“她”是中国地形第二阶梯的东缘,也是黄土高原的东部界线。
太行山脉的地质基底是复式单斜褶皱。东侧为断蹭构造。相对高差达1500——2000米,山前发育典型的洪积扇以及冲击平原。从北向南有小五台山、太白山、白石山、狼牙山、南坨山、阳曲山等山峰。山西高原东部河流多堤过太行山进入河北平原,汇入海河水系。只有西南的沁河水系向南汇入黄河。
太行山像一个庞然大物纵卧在晋冀交界处,对我来说“她”像极了一座迷雾城堡。有一种魅力牵引着第二次踏入此山的我。群山交错,连绵起伏。令我对山的每一个地方充满奇域的遐想。
地理篇之十渡:能让人沉醉的地方,并不一定特殊。但一定有着安然近人的质朴和纯真。位于北京房山区南部拒马河畔的十渡镇,距京城约100公里。十渡的名于从张坊至平峪中,大清河的支流,拒马河蜿蜒奔流形成了十个景观,各具特色的渡口,此处得名十渡。
总的来说这是对太行山的理性上主观的了解。
三、创作初稿
构图是指画面的布局,它乃是形式的组织,构图规律则是形式组织规律的外壳。是创作的重要环节。其实在中国古代的画家和绘画理论家很早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如:顾恺之十分重视“置陈布势”,谢赫则把“经营位置”作为“六法”之以载入画论,而唐代张彦远更是提出了“至于经营位置,则画之总要”。由此可见构图在绘画创作中的重要位置。
中国画构图,是创作者主观按照形式美感的法则,在有限的平面空间里选择体现、立意的视觉形象。运用形式美的因素,使之具有条理性。既有变化又和谐的构成美的形式。因为构图不仅仅是布置安排画面。它更重要的是与自己的个体修养有关,能体现出创作者个人的审美情趣、生活经验等综合素质。
我创作的初衷是,画一幅八尺的,场景壮美的北方山水。在采风之前我话了大量的草图,相对来说比较完善。采风结束回校后我的想法有所改变。想画一组成系列的作品,于是纸张上作了调整。六尺的四张生宣纸代替一幅八尺的。相应的从草图中选出四张,精力全部集中分布在四张草图上。这样子的变化更加符合我最初的想法,更能突出北方山水的浑厚、壮美。场景上会很充分且大气,气势宏大。
我的创作构图(小草图),我勾画的大量草图中多借鉴传统的构图形式加上自己对形式美感的理解构成自己的创作画面:第一幅,采用了满构图的形式。“S”构图,其中以小“之”字构图为辅穿插在局部山体中。巧妙的运用云气、树、水气分割画面空间。第二幅,大胆的使画面最上方的远山画出纸张外,小局部上形成“马一角,夏半边”的构图形式。采用“之”字构图,它是一种空间对比式,夹杂“则”字构图(左侧景物大为主,右侧景物小,形成小范围对比)与“须”字构图(右侧景物大为主,左侧景物小形成对比)相结合。第三幅,采用平整取势的“之”字构图,在画幅中站主导。整个画面下面空些景物少些。简明一点说是“甲”字构图上方景物为主且精力用的多些,下方景物少,要的是虚无的画面效果。整个画面形成“竖”式上纵向的对比。第四幅,采用平整取势——这幅我用心为自己布了一局。其实一方面采用运气分割画面。构图上虽然,相对来说左右平整,没有轻重欹倒的险势感,实际上我是通过转换笔墨时作到笔墨上的轻重虚无变化以及水气云气的动感来画里的取势。四幅构图总体都稍微采用了一些欲擒故纵的手法。主体物象欲向左倒,下面的物象就先向右倾倒,以蓄其势。下面的势蓄的越厚,则主体的势就越充足。这样画面节奏感会很强很灵动。
审视看草图
第一张稿:A)要注意画面空间,小房上实下虚、树的疏密安排、山整体的走势、空间安排、云气及水流的大小(水口与山体的详细布置);
解决方法:山势存在的问题,(龙脉不连贯)我通过翻阅《历代经典名画作》及实物素材(照片)明白要使龙脉连贯一气,必须服合客体的自然规律。(龙脉是山的脉络,水脉。它就像树叶上的劲络一般)于是又重新在草图上作修改。同时去掉了原先构图中,起势上局部的山峰,使其堵塞画面气脉的局部,改为右上方加入一个水口承接下方是空白的水体。
第二张稿:底部,下方山势处理的不够,整体的生活气息,云气的处理都欠佳。
解决方法:把右边起势的山,形体上作了修改。变的完美些。并且在上面添加了成组的数。云气上,采用传统中的布局形式,使其更加生动自然。而不是原来草图上的弱画平直。
第三张稿:画面中像雪的样子处理的不好。小树远山的处理需要推敲。(笔墨转换时,挨近雪的山体部位笔墨渲染少深一些,山上的雪稍明显些)
解决方法:远山不能画的像主体山峰一样用力,使点厾的方法处理即可。使其在笔墨转上形成似有似无,没有景物的地方像是有景物的一种视觉效果。此草图,经过我的推敲决定把构图中的树全部去掉。虽说山无树就缺少灵气和生活气息,山的外衣就没了。但是,这样就服合我意识上要求出现的效果“苍茫与空灵”。
第四张稿:房子的位置、水口的位置、起承转合、远山的处理
解决方法:把初稿上的正面房屋全部去掉,保留三所隐藏在山体中一半的。并且在此画稿中加入树丛。远山采用点厾的方法处理。水口的位置保留画面稿下方的一处。
其实,我画稿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源于对太行山的形象理解和把握不足。过于拘谨,表现上缺少随意性,艺术修养不到位。“形象是创作的衣裳”确实不错,这衣裳不足带有极大的缺陷,画稿当然会不完美。要在采风时,带有感情的把创作物象——太行山拉入自己的头脑中。当然感情的浅薄亦然会在自己的创作草图上有所反应。[这是我在采风回来后修改草图明白的画外道理]
四、定稿、笔墨转换、画正稿
第一张稿:从一稿→二稿→三稿线条的结构图
问题所在:水流的处理及水口过于简单。整个画底部气脉不通有点堵塞,需要引出部分水流求的整体上的呼应。
解决方法:把草图稍做调整。通过翻阅资料重新学习认识水口、瀑布的处理方法。画水要注意水口引出有远及近,上实下虚,挨近水的山体部分,一边要实一些,一边要画虚(不能像勾边似的)山体皴擦实一些以衬托水体的白。水体在一幅画面中上下是有来龙去脉的,呼与应的,这些在我作调整后都有体现。
需要在草图的基础上作大量的笔墨转换练习。远山,近山,树,等在笔墨上需要处理做练习。
解决方法:通过练习画树组。是需要在控制好笔墨的的基础上笔毕生发。画出树丛的层次感。用比上讲求连贯自然一气呵成,要在传统画树的方法上有自己的创新。
要求:转换笔墨。是一项很用心,且困难重重的过程。笔墨上的浓淡干湿有机结合能产生无尽的韵趣。但是,笔墨上的功夫并非一时间能够达到的,这就要求在笔墨练习上注意“墨线的组合、扩张及线与面之间产生的对比变化,以及粗细、长短、大小、疏密”等问题上都要在心中做到有数。使之融合在一起韵律感强,从而构成的画面就会节奏鲜明而和谐。
问题所在:小的山峰动态走势上蹩脚,山顶的处理不好,山体大的动态——不明显,势上不流畅。扩大稿有的局部过于琐碎,主体山峰与宾体山峰之间的关系处理的不明显。山石的结构有的不符合客观,山体与山体之间虚实的关系在扩大稿中也要注意体现。要用真实的生活感受,贯穿入画面。必须多角度换位思考。(面对这么多问题,我好郁闷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去做。只有再间接感受生活,从中对山川做多方面的了解,这样结构上就不会出太大的错误,通过看好的作品提升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决方法:[山势动势中的“势”,讲的是笔墨的走向动态。一方面是画的物体之间存在相互作用而具有的能量;另一方面是表现在,画的物体的运动趋向与形态结构上]扩大大稿其实是把大的山势画出来。不是面面俱到。而是体现出大的动态走势为目的起承转合、蓄势、取势、夺势的草图上变化即可。它只是起一个底稿参照的作用。在转换笔墨时会有新的变化,像房屋,树木,在扩大的草稿都应该用符号明显的体现出来。在大稿上,把主体山脉要认真画好,远山可勾画出大型,同时要多看些书籍资料看阔自己的眼界。
注入:创作的概念很宽泛→自己自始至终要有自己的主导思想。在画面中很好的体现如:塞尚的苹果,凡高的向日葵,都是独一无二的。它们渗透着个体创作者对艺术的独特审美视角。让观者一看,就有美的感受,从中发现很多的东蕴涵在内——这就是创作中蕴涵的永久性。多想,多角度转换思维,间接感受启发自己,头脑里形成自己想要的画面。
山水创作,会遇到诸多的困难。这与自己起始阶段的学习生活和对自然感受的强弱有关系。需要有感情几热忱的对待生活,从中探索和发现出美的规律,感动了自己才能作到感动别人。
笔墨转换
辅提出注意的问题:画水要注意水纹向上弯。
笔墨上还要多做练习,树、石、水流等最终求的为形成画面的最终美感打基础。它使创作出的作品不是真实的描写,而是创作者自己的艺术处理,让观者进入自己的画境中。
这次主要解决的是“龙脉”的问题,我在扩大稿的过程中,山势气脉通连感不是太强。所以在笔墨转换阶段,我必须认真学习及理解。龙脉在形式上,有近似“S”、“之”字、“由”字、“须”字等形式。但是,在我的画面中存且体现的不够连贯,由于没有做到注意把握整体大的关系,精力全被琐碎的局部牵引,致使大的整体上不统一,龙脉自然会不连贯。四王之一的王原祁在《西窗漫笔》中总结龙脉为:“龙脉为画中气势源头,有斜有正,有浑有碎,有断有续,有隐有现,谓之体也”。而我的创作中“浑、碎、断、续、斜、正、隐现”都有只是欠缺统一。同时也是这阶段我无法强制克服掉的,令我在一段时间里心情很压抑明明知道失误所在却克服不掉。创作过程中自己就是一个矛盾体。这是学习的爬坡阶段我想克服了思想上的障碍就会取的一个质的飞跃。
笔墨转换——落到正稿上
提出注意的问题:画正稿要注意分清主次,有轻重、缓急、强弱的笔墨变化。
加强画面中疏密的对比与变化感。
用笔在每一个叠层中不要太碎太乱。
要有远近的变化,层次上的变化,不能平均用力的去画每一座山峰,要有意识的分清主次,懂得驾御自己画面的节奏。
画完整幅画,挂到墙上看,整体的三叠气势不足,层次感不够强烈。远处远山处理的不够好。用笔上碎,没有达到自己预期想要得画面效果。尤其是第一组云气,画时不知道怎么表现,到了画第二组云气时就豁然开朗了。这张笔墨正稿的困难使我有一点捆饶,感觉笔头上太生疏。不知道怎样表达好自己的想法。怎样才能“写其形,传其神”?怎么才能使自己画面中的动与静、虚与实、刚与柔、快与慢有机的结合统一在一起,绘画的完善性及高度精神在那啊?
解决方法:入手点明白以下的几对词
A、
B、
C、
我只有重新学习和掌握构图形式中的这几对关键词,才能使自己的创作重新赋予新的气象。只有头脑中理解明白影响画面形式的几对矛盾词,才能从立足点上找到自己的不足,马上克服。我通过查阅资料知道它们的准确含义,再回到自己的创作中,笔墨上存在的问题就很明朗了。把重点放在要体现表达的主体山峰上,弱处理宾体山峰,把握好画面的整体小心收拾逐步深入。
画树不要太复杂。画大的山体为主的创作,树木,不易画的复杂多变。且要错落有致,只要画出树木的层次感,使其中赋有变化,在落笔上笔毕生发。用的墨色稍重些,意笔写出树形即可。这样在大的山势中树就比较耐看,精神十足。整幅画面层次自然显露。
用笔,是中国画中造型的重一步。它常与皴法相结合繁衍而生。其原因是中国画造型中的“立其形质、各以其想”,下笔便会有凹凸之形所决定。同时与创作的心态有直接关联。
用笔,顺其自然为好——这是我一直认为的。虽然以我目前阶段的学习,做不到用笔抒发顺其自然的境界。但,我清楚一点,只是以为的以形写形,以色貌色是不对的,要做到形神兼备,用笔有“骨气”使一种精神气息赋予其中。同时要让自己的用笔达到意气风发,含有灵性,才会有内涵。为使自己在创作中(短时间取得进步)必须用心揣摩构图,在构图的基础上推敲自己画面,在笔墨转换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笔墨。仔细分析多看名画,细细品味,鉴赏,汲取好的知识补充自己的创作。
勾画的山体,用笔要有写书法的感觉。停顿要有变化要求“方中有圆,圆中有方”中国书画的用笔,讲求一波三折,无往不复,无垂不缩,一点一画讲究内在的动感。即“S”形运笔——这是传统笔墨中的文化积淀,而我一到自己的创作中,潜意识笔墨用笔的追求和流,露就少,形态在头脑中没有达到开合的意境。勾画山体的结构式时,要给皴擦留有余地,否则山体的结构线勾完后会显得很拘谨。皴擦时,笔笔要落在结构上也要见笔。就像凿进石头里的感觉一样,同时要注意用笔的急缓,体会用笔的干湿在画面中形成的韵味。使远山的局部处理成隐者藏,显者露,无有景处似有景的感觉,在画面有的部分进行含蓄的表现以突出主体山峰的浑厚壮美。
感想:一幅作品致力于构图笔墨上的起承转合,并不难,最难的是创作心态上的开合,我认为它才是创作开合中的最高形式。它是创作客体人格心质上的流露。创作客体的艺术修养,个性气质及生活经历都会体现在其中,它的存在是为构图笔墨转换做一个坚实的基础,所以说作为创作者不仅要懂得构图形式上的开合,更要懂得把握自己心态上的开合。
经过前一阶段,四张构图笔墨的转换,再回到原点开始画第一幅构图。终于找到了创作的感觉。明白了,画山水画需要一个逐步深入,笔墨锤炼的过程。它是一遍一遍的笔墨塑造,即而重新在头脑中经营布陈的过程。经过这个过程创作的作品才会有一种厚重感。并不是单纯的一边不加思考的皴擦即可。众所周至,画面需要作多边的处理。画面所表现的物象才会有艺术的真切感。它同时也是创作个体在学习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与发展的过程。画面上所要表现的一切物象,是创作者在一定空间关系上的客观处理。通过长时间的笔墨转换,我才明白这个道理。其实笔墨的变化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受自己所控制。这主要与自己的臂、腕、肘同时驱使及熟练程度的作用有关。将自己的气转换成各种不同的力,从而注入到画面,形成多变的笔墨痕迹。每一笔波折屈曲都是自情而发,笔笔相关,控制好,使其势来不可挡,势去不可遏。笔断意连。使画面充满虚中有实的延伸,实中有虚的介入。画面整体而不乱。
第一幅重新转换笔墨基本完成
第一幅重新画基本完成,后期调整阶段,存在的问题。首先是树木,要画的浑厚有层次,不能画的单薄。墨色上要梢重。墨色浓淡的对比会影响画面的节奏。画树浓墨,色度重易醒目,使画面显得的有精神气。淡墨色度淡,可产生许多层次的灰色调,在画面中起“中和过渡”的作用。并容易表现远山的简淡、空灵。浓与淡在画面中有机结合会令观者产生丰富多变的联想。其次,笔墨的力度要直接反映出自己与物象精神的融合,笔墨当随时感就强一些,这也是创作者常采用的方法:借古开今,推陈出新的思路对山水画进行创新,使画面的审美随时代发展。借自己的心态使山水心态化的表现出来。也是对传统山水画的锐力创新。是新与旧,东方与西方文化艺术碰撞下,艺术发展的升华。
四幅创作基本完成,统一调整:第四幅画面中的房屋有悬空的感觉,需要添加树丛。于是在整个画面都添加树木进行局部调整。树添加时,要画的有层次感,像点青苔一样有疏有密。
画面的统一调整,是把画面中不完善的局部进行和谐化的处理使之达到统一化,小心收拾逐步深入。这个阶段是重要的时刻,心情不能急噪急于求成。心态放平和,慢慢收拾,不易草草收笔。因为创作的作品都能凝录下自己的感情波动。“画如心声”一幅好的作品能够传达出创作背后,一种眼睛看不到的东西。但是可以用精神去感觉到,真实存在。而中国古代大师作画的高明之处就在次。能够令人为之独醉,征服欣赏者。这也是在于大师们捉住了这种微妙的感觉并完美的把它表现出来。中国水墨山水画艺术就是在这种高度完善的精神状态下,发展起来的。它是艺术创作的最高境界。
注入:中国山水画创作,不仅需要从传统中汲取养分。更需要学习师法自然,要有美的冲动激荡起强烈的创作欲,才能有好的作品产生。
五、创作感受
感受篇之传统山水
结合自己的创作,对传统水墨山水的发展有一点感受:山水画从萌芽于晋开始,经过发展。首先是山水画高度成熟的阶段(唐末、五代、宋初)尤以五代时为例。五代由于政权更替频繁,几乎所有的文人都厌恶政治远离官场,许多文人学士[如荆浩一流遁隐山林或如孙位一流流亡到比较安定的地方隐遁山林]自然以画山水为主,直到山水画发展的特别兴盛。产生了一批有名的画家[如:五代李成的《晴峦萧寺图》,关仝的《秋山晚翠图》,范宽的《雪景寒林图》、《溪山行旅图》,荆浩的《匡庐图》,巨然的《万壑松峰图》、《秋山问道图》]等传世名作。其次,是山水画的保守、复古和变异阶段(北宋中、后期)从五代山水画发展的最高峰到宋初的山水画发展,一定程度上是服合了艺术发展的内在规律。画风的成熟,往往也是走到了它的尽头。就是因为五代客观上是一个山水画艺术的高峰,从而到了宋代出现大规模争中临摹。相对来说它使的山水画处在了一个微妙的时代,值得提及 [宋郭熙的《早春图》他取成李成之法布置上俞造妙处,在山水画理论方面有很大的贡献。提出了“三远”法,从保守走向复古风下的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此时青绿山水在宋代有所发展,到了成熟的境界。再次,水墨纲劲的南宋山水画,中国山水画发展到南宋时代,出现了“水墨苍劲的画风”[如:院体派的创始人李唐的《江山小景图》、《万壑松风图》,刘伯年的《四景山水》,赵伯驹的《春山图》,夏圭的《溪山清远图》]等。山水画发展到清明之际,派别林立[如:龚贤的《千峰竟秀图》,陈卓的《青山白云图》,王时敏的《南山积翠图》,王鉴的《夏山图》,王原祁的《山水》,石涛的《游华阳山图》]等。山水画发展到近现代则以黄宾洪,傅抱石为代表。
感受篇之现代水墨山水
中国山水画,产生根至于中国古人寄情自然达观于山水。早先哲人;老子的《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观点,到了西汉时期的大儒董仲舒提出“天人合一”的理论,便直接影响六朝以来山水画的发展和形成。山水画作为独特的艺术形式开始走向士大夫的阶层,成为他们表现自我的客体,认识特有的载体。80年代中期到目前,是山水画的转折发展的重要时期,涌现出大量的中青年为载体的画家。开始尝试新材料、技法及新工具。在一定程度上创新出新的语言符号,取得重点大的成就给当代山水画家的创新带来新的气象。当一部分人热衷于单纯的“创新”,制作规范性、工艺性,重视视觉感官刺激失去传统文化底蕴时。一部分人坚持走“传统上的创新”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如:卢禹舜、贾又福、陈平、龙瑞等。在传统的基础上,探索出新的语言符号,形成了自己的艺术特色。
联系自己的创作,山水画要有自己的创新:第一步,要以现实为基础明确自己的创作观,创作方法论始终贯穿在自己的创作过程中;
第二步,运用现实与浪漫的手法,结合个人的创作符号寄情于创作。
六、完稿感受
我的创作算是顺利的完成。自己真的进入了创作的状态。有那种涩甜的感觉:早起晚归,洗漱时“一块块山石”在眼前晃;心中只是想怎样解决画面中出现的问题。怎样使画面处理的更完善——塞满头脑。感觉像被装进器皿他事都无法左右自己。这个过程像浸在“酸甜苦辣涩”的瓶里。遇到困难老师不在身边时很辛酸,很无助,身心疲惫。当克服掉一个小问题时,兴奋喜悦涌向心头。最大的收获,是这段时间山水画提高的很快。不仅使我顺利的完成创作,更重要的是山水画方面的知识得到充实和巩固。还要特别感谢教过我的老师,使我没有走太多的弯路。还要感谢身边同学好友的相互鼓励。徐徐的夏风,淡淡的走过。每个人都在努力收获自己的果实。生活在这一刻格外的快乐。挥挥手告别与迎新下一段途程。
喜欢
0
赠金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