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折在书法艺术中随处可见,但是,对于书法的用笔,大多数书家只强调“起,行收”,而转折却在有意无意中被忽略了。“永字八法”中也没有提到“转折”笔法。虽然我们可以把“转折”纳入行笔范畴,但这不足以凸显“转折”笔法在书法实践中的地位及价值。写文字,作乐曲,人们强调“起承转合”,“转”被视为至关重要的一环。其实,“转折”在书法实践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在字形塑造,书风形成意境呈现等各方面都发挥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因此,“转折”笔法理应引起关注并深入地研究和探讨。以下以类型划分为重点,对“转折”笔法做专题剖析。
(一) 圆转,
圆转就是渐变作转,以曲状造型来实现线的方向的变化,即为圆转。“圆转”所带给人们的美感可以用“流美”一词来予以概括。圆转所显示的流,即流动,流延,它使书法艺术呈现出一种流通不滞,活泼不呆的动感,以此彰显书法艺术的时间特征,展现其“纸上的舞蹈”,“无声的音乐”的魅力,达到气运生动的境界。所以这个“流”字须臾不可忽视。我们看秦小篆,虽然他整饬,端严,肃穆,但他的用笔却不失时机的施以圆转。以焕发线条的流动的韵致和美感。如
。王献之就对源于隶书,“未定宏逸”的章草颇为不满,建议其父改体,改的主要方向就是借“圆转”而使字势流动起来。他的书法正是践行了自己的“改体”思路,使其书法风神潇洒,气机流荡,开今草之滥觞。使今草从此跟“圆转”结下了不解之缘。
“
圆转”所呈之美,通常表现为“优美“,因为”圆转“的用笔显得格外秀雅,流畅,自然,从而不由自主的滑入”优美“的怀抱。这在绘画及书法中均普遍地存在。因此我们会说:”优美“是”圆转“的女儿。其实圆转所呈现的美,也并不局限于优美,如扩展曲度,打开环抱的圆转就显得恢弘开阔 ,大有气吞六合的”壮美“感,这在简牍书法和颜真卿书法中表现的尤为突出。
相反,如果曲度过小,含胸束怀的作品中的圆转,就给人一种缩头胃尾,局促小气之感。离壮美相去甚远。如怀素的小草千字文,及沈尹默的字就有这种缺憾。如果我们再往现,如用笔迟重的圆转,如铁流奔淌,滔滔滚滚,从而表现出“雄浑之美”;如用笔艰涩的“圆转”,如浇如铸,斑斑驳驳,则有“古拙之美。“总之,圆转不管以何种美呈现,均应内含一种折钗股的”遒劲“。这就要求学书者精熟圆转之法,如善于用”暗过“手段,巧换笔心,中含笔力,亦行亦留等手法。
( 方折)
与圆转相比,”方折“的特点一目了然。圆转以渐变作转,方折以突变作转;圆转以曲状造型,方折以方状造型;圆转可用”留美“之词概括,方折之美可用”酷“字概括,方折之”酷“尤刚硬,冷峻,理性感觉复合而成。祥而察之,方折可细分为:强行方折,提顿方折,切角方折。
1,强行方折。不含糊,不犹豫,不拐弯抹角,毅然决然的改变线条方向。这样的方折因其直接干脆,突兀强硬,从而呈现出一种阳刚和大气,又因其刚直不遒,方峻严整,从而透漏出一种冷峻和理性。这种笔法普遍使用于汉隶和魏碑。如《张迁碑》和《宝子碑.》运用这种方法的艺术语言来增强艺术效果,在绘画中也屡见不鲜。
2,提顿式方折。
这种折是先提顿,后作折。提顿给方折带来两个效果:其一在线律上,与前后推延的流动感上增加了上下顿挫的·节奏感,线条在铿锵中实现了方向的转换;其二在线型上,转折处的骨节从无到有,线条的骨感随之增大。转换处更显坚硬有力。提顿式方折在楷书中运用的最为广泛。所谓”公权骨力生来足“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提顿式放着的运用。但是提顿式方折又并非楷书的专利,清代伊秉绶就敢于把体顿式方折运用于他的隶书中,使其静穆的隶书平添了几分刚劲。
如果转折处不但不作提顿,不造骨节,甚至还剔筋剜肉,那么这种转折就会脱臼断节,夯拉无力,这正是转折之大忌,唐代高闲的书法每每染上此弊。然而,如果转折处提顿过度,使圭角突兀,也会伤于刻露,缺少浑涵之气。宋代赵佶的瘦金体就常犯此病。
‘”
(3)切角式方折,
切角式方折从造型上看,恰似一个直角被切除而派生出两个钝角,从用笔上看,则是实施“双折”所致,前后相连用钝角而非直角作折。切角式方折在魏碑中运用得最为广泛,它几乎成为魏碑的一个重要标志。与圆转相比,切角式方折胜之于峻直刚硬,逊之于生动流畅。与直角造型的方折相比,切角式方折的阳刚之气稍逊一筹。但它却能破解直角带来的呆板,在造型上多了一些变化。因此这种处理方法也为绘画,篆刻等艺术门类所运用。
三,方圆兼用型转折
方圆兼用型转折分为:内方外圆与内圆外方两种形式。
(1)内方外圆,内方外圆在中国历来很受推崇,中国古代的铜钱就是内方外圆的造型,它象征着天圆地方。“内方外圆”贯彻于做,则要求内有坚守,外得随和;贯彻于做事,则要求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在书法中,内方外圆的情况并不罕见,运用在转折处会给人一种温厚其外,刚正其内的美感。
(2)内圆外方,
内圆外方也颇具个性美,可以想象那些顶天立地的英雄好汉,就常常被赋予铁骨柔情,内圆外方的个性,让人感觉有血有肉,可敬可爱。有人把内圆外方视为外强中干其实这只是一种极其扭曲的形式。在书法中常常出现内圆外方的转折处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书法家是晚清的张裕钊,正是借助于内圆外方的转折形成了其魏碑书法独特鲜明的风格。
方圆兼用型转折中还有另一种形式,即方中带圆与圆中带方,(3)方中带圆,以方为主,以圆为辅。这样的转折给人以刚中有柔,拙而不呆的美感,性似上好的钢材既有足够的硬度,又有相当的韧度。中国商周青铜器上的號殄纹样,为我们展示了线条方中带圆的迷人魅力。在中国书法偏于静态的字体中(如篆,隶,楷)方中带圆的转折比比皆是。(4)圆中带方:园中带方是以圆为主,以方为辅。这样的转折给人以流而不滑,遒而能劲的美感。因此常为书法所用,尤其为草书所用,因为草书是赴急之书,必用圆转。
但如果滥用圆转,会导致软滑无力,单调无味。明代解缙,清代傅山就有此不足。
所以在使用圆转中参入方折,使线条既有荡逸之致,又有雄强之神。这是写好草书的要诀。在书写实践中,不管是方中带圆还是圆中带方,都要求方与圆的结合,不生搬硬套,机械刻板。而应浑然无间,宛若天成,这才是中国书画涌现中的高境界,不经过长期而艰苦的磨练,是很难达此境界的。
四,其他类型的转折,
(1)断离式转折。断离式转折是指行笔近转折处,笔锋凌空越起,飞度笔意,在悠然顿落,换向走笔,完成转折,转折处呈断离状。
断离式转折用于写大字,易生激越跳荡之势,用于写小字,易生空灵散淡之韵。但是滥用此种转折字形又会零零碎碎,笔意会吞吞吐吐。因此,断与连依然要强调辩证结合。离断式转折在隶书和楷书中较为常见。
(二)穿插式转折,穿插式转折与断离式转折相比较,其相同点是用笔均腾空另起,线条前后的一体性不复存在;其不同点是:断离式转折用的是“减法”其转折处呈现断离状态;而穿插式转折用的是加法,其转折处呈现穿插状态。
单穿插在篆隶中很常见,双穿插在东晋书法家王珣的《佰远帖》中有着精妙的运用。
(三)附加式转折,附加式转折是在转折之前或之后,陡然作变,附加一些奇宕,以打破线条节律,使线条的流走似“变奏曲”而非“圆舞曲”线条的美感更富张力。这种转折在绘画中很常见,在书法中也有其例。如王珣《佰远帖》使出惊人一招;转折完成,迅即以截断错置方式改变线条节奏。
孙过庭《书谱》在技法上有一大亮点:常在转折前后以“节笔”激发线条,使线条顿生惊澜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