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画的造型观念

(2019-01-16 06:46:04)
标签:

教育


http://img0.ph.126.net/bY3ks2pGTx4-6w2uplZeDA==/6630868754096302959.jpg

  一、中国画造型与西画造型之比较

  对于所有绘画来说都离不开"造型"二字,即便是抽象绘画也有"造型"问题。西方油画有很强的表现力,可以非常真实、准确地表现对象,所以画家刘国松曾把西方油画比作"镜子艺术"。镜子的影象就是对现实的一种真实反映。油画的造型表现主要是"描绘"。而中国画的造型表现主要是"写"。既然是" 写",造型就要讲究概括,讲究意趣。所以中国画的主流是写意画。中国画的主要工具是毛笔、墨、宣纸。毛笔首先是写字用的,把写字的工具移之于"写画",画家对毛笔驱遣的熟练程度,毛笔表现造型的概括性和丰富性。水墨表现物象的长处与局限性,宣纸水墨效果的偶然性,使中国画对造型的表现不可能像油画那样描绘得面面俱到。这看来是一种短处,但又是它的长处。由于它不能面面俱到地表现物象,那就要有所取舍,有所强调。中国画造型也因此带有较强的主体意识。中国画虽然也有写生,但到熟练创作阶段,许多物象造型不一定是以写生稿为依据,而是以画家头脑中经过"过滤"了的形象为依据,加上笔墨的概括表现,这种造型与现实的照片就拉开了距离。这就是中国画为什么从某种意义上讲艺术性比油画更高的道理所在。

  二、"以形写神"是强调传神

  早在晋代,著名画家顾恺之就曾提出 "以形写神"的命题。他说:"以形写神,而空其实对,荃生之用乖,传神之趋失矣。空其实对,则大失;对而不正则小失。不可不察也。"宋代邓椿也说:"曲尽其态,而所以曲尽者,止一法耳。何也?曰:传神而已矣。"

  "以形写神"首先是把形作为基础,离开了形,神是不存在的。但是同样是写形,传神的程度又有所不同。为写形而写形,往往容易陷入自然主义的泥坑。所描绘的对象是僵化的没有生命的。只有以传神为目的进行写形,并对形的神韵作应有的强调、取舍,甚至进行夸张、变化,才能真正达到"以形写神"的目的。为什么我们欣赏齐白石的画,不管是花草植物,还是虾、蟹、禽鸟,都有一种勃勃生机,传达了一种生命的律动?这就是他善于抓住传神的关键所在。

  西洋画的素描、色彩写生都是面对静物,把它们在特定环境、特定光线之下的全部情景如实描绘出来。中国古代画家并不采用这种画法,他们往往是通过反复观察、认识自然,领会其神韵。达到"成竹在胸、胸罗万象、胸有丘壑"。并经过多次描绘、表现、反复琢磨,总结出一套表现某一物象的笔墨技巧,这样自然有传神之笔。李可染先生还说:

  "中国画略去光线,正因为他是长期观察的结果,忘记了时间的变化。例如我想画李斛先生,那是我对他长期了解的印象,而忘记了他脸上的光线如何。'神'就是全面地认识事物。"

  所以,"以形写神"并不是被动地写形就能达到传神的目的,而是强调传神,以传神作为写形的最高目标。

  三、但求形似与不求形似

  对形与神问题的认识,以中国画的传统观念来说,应该是强调"传神";以一种辨证的思想理解,应该是"以形写神",而以一种目标追求来理解那应该是"形神兼备"。但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有时把握不准也常常出现片面性。有人主张:"只要形似,神似即在其中"。这是一种"但求形似"的观点。神是什么?神是神态,神韵,画人物,讲究人的神态表情、性格、精神气质,这些都是属于"神"的问题。而花卉、植物、石头、禽鸟、草虫虽然没有人那种灵气和喜怒哀乐,但中国画家都是把它们当成人来画,给他们赋予灵魂与精神生命,以王肇民先生的话来说,就是把"物当人画"。一定要表现出它们生动的姿态,表现出它们的表情和神韵。这些也都是"神"的问题。西画较为重视形的准确性、立体感、空间感以及光影表现、环境交待等等。而对神韵则不太重视。即使是画中国画也存在这些问题。如清代宫廷画家郎世宁原是西方油画家,他学画的中国画,形体表现极佳,立体感很强,但他不重视传神,不重神韵,在懂中国画的人看来是一点味道也没有。

  形似与神似并不成正比。平平淡淡画一张素描肖像,形较准但不一定传神,画一张漫画像,形不太准,但可能很传神。这是漫画家把对象的特征、神态抓住了,并加以夸张、强调的结果。中国画的造型表现也是采用这种方法,一定要有所强调,有所夸张。所以苏东坡提出了"论画求形似,见与儿童邻"的论点。这的确是精辟之见。品评一张画以"形似"为标准,这是外行人的通病。也是"俗眼"的见识。苏东坡讥笑他们跟小孩子一个样。

  客观地说,苏东坡的这句话,对中国画重神韵,讲传神,起到好的作用,使文人写意画的发展与成熟得到催化与推动。但同时也有负面的影响。有人提出"传神可以遗形"或"不求形似"的论点,往往以此作为理论根据。文人画的一些糟粕如过分的高简空虚,过分的狂怪变形或忽视造型能力的训练与提高等等也都可以在这里找到根源。倪云林就曾提出:"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这些都是过分片面的观点。

  四、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齐白石先生有这样一句名言:"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品评一张画以形似为标准这是"俗眼"的见识。所以,太似就有"媚俗"之嫌。这是有道理的。而不似又是欺世,而且也自欺。那么,怎样才是最好?齐白石的标准是"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怎样才是"似与不似之间"呢?我的理解是,形不甚似,而神甚似。以齐白石先生画的虾来说,其身段像海里的对虾,但又像河虾长了一对大钳。正是这对大钳,使虾的身段姿态起到传神的作用,而海虾的身段又比河虾更美,二者一结合就成了齐派墨虾"似与不似之间"的最佳造型了。其它如青蛙、螃蟹、小鸡等小动物也是齐白石笔墨概括最成功的"似与不似之间" 的典范。

  "似与不似之间"是一种"不似之似"。画家通过长期观察虾、青蛙、螃蟹、小鸡的形体、动态,经过一番笔墨概括,创造出一种既像又不太像的水墨虾、青蛙、螃蟹、小鸡的艺术形象。它是从生活中得来的,有生活的真实,但它又比生活更完美,更有神韵,它比生活更高,这是艺术的真实。

  "似与不似之间"又是中国画的表现方法所决定的。西洋画表现物体并不强调边线。因为客观上物体并不存在边线,那只是面的过渡而已,而物体的外轮廓往往是通过背景与物体之间的明暗互衬及色彩的冷暖对比而表现出来,不是勾出来的。高明的画家在处理边线时往往是朦胧的、不清晰的,这样更能体现面的转折,更有立体感,更有客观物象的真实感。中国画的主要造型手段是线。以轮廓线表现物象本身就是一种提炼。这种表现的效果与客观物象始终保持一定的距离,即使是很写实的工笔画一样存在这些问题。有人说传统的中国绘画具有一定的"抽象"因素,这确是事实。

  "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是一种最佳选择,也是中国画介乎抽象与具象之间的特殊个性所决定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