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g0.ph.126.net/4NyN1PyOs2qXyXwI0grV7A==/856528354230836769.jpg
毛笔书法的点画结构万变不离其宗,无外乎“方圆”。细分起来,无非是1、点画方圆;2结构方圆。
1、点画方圆。凡是点画的起笔、收笔、波撇、转折,在钩趯(TI去声,读:警惕的惕。是汉字笔画之一:挑)。之处出现棱角或露锋的谓之“方”;不露圭角,藏锋敛锷(锷:音厄,刀剑的刃)
2、结构体势之方圆。主要表现在转折上。篆法用圆,隶法用方。楷多用折,体势尚方;草多用转,体势尚圆。而行书则方圆兼备。【图例:国的方、圆两种写法】
方圆的笔法形成,有一个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任何书体,包括大小篆(注:小篆以前的甲骨文、金文、石鼓文……统统称之为大篆),很少有绝对的纯方或者纯圆。在篆书中,多用圆笔,但是也有例外。如:秦权量诏版以及三国时代的《吴天发神谶碑》(谶:读村,预言的意思)却是方笔。再早,在殷墟甲骨文、西汉早期的金文,因为是用刀刻而成,体势多方。另外,历代草书在用笔上汲取篆法中婉转藏锋的方法,以使转为主。所以,草书在用笔体势上多见圆笔。
到了东汉,隶书成熟期到来。当时的书法家习惯于用硬毫,加上碑刻用刀镌刻,因此,这个时期的方圆变化错综复杂。如方笔的汉碑《张迁碑》、《礼器碑》、《乙瑛碑》、《衡方碑》、《西峡颂》以及到1973年才刚刚出土的《鲜于璜碑》等。以圆笔为主的如《石门颂》、《曹全碑》、《张景碑》、《夏承碑》等。
除了隶书,楷书以方笔为主的六朝碑刻、墓志、造像以及唐楷中的欧阳询、褚遂良二体。以圆笔为主的如唐楷中的虞世南、颜真卿二体。而北魏中的《郑文公碑》以及唐楷柳公权体则方圆并用。
行书的结体灵活,用笔丰富,体现了方圆并用的特点。以楷法入行书的以方为主;以篆法入行书的,以圆笔为主。
学书者不必去评价方圆的孰优孰劣。圆笔源于中锋篆法。由于藏锋敛锷,筋骨内含,因此其字浑厚含蓄,柔和遒劲,圆润丰满。方笔源于隶书,锋芒外露,骨力开拓,表现出峻利沉着,骨力雄强,斩钉截铁。
两者的美感聚焦:圆笔为“质地美”;方笔为“神态美”。----刘小晴语
清代的包世臣所著的《艺舟双楫》云:“书法之妙,全在运笔,该举其要,尽于方圆。操纵极熟,自有巧妙。方用顿笔,圆用提笔。提笔中含,顿笔外拓。中含者浑劲,外拓者雄强。中含者,篆之法也;外拓者,隶之法也。他的这段论述,说尽了方圆笔法的妙道。简单地解释,他的意思是:书法的精妙之处,看你会不会用笔。用笔的道理千条,关键是熟练地操控方圆之法。
下面,简单地分析用笔的“折”与“转”。
“折笔“是楷书中的主要笔法。“折”靠提翻,即锋由阴面翻到阳面。以横折为例:当笔锋右行至转角时,将锋提至横画右上角,然后迅速侧势一翻,再稍重一顿,(此一顿笔实际上是一横落点,点后迅速将笔朝里挫动一下,笔锋调中)即形成折角。“折”时的动作要快,初练可以分二笔。第二笔实际是点法起笔。笔锋翻动的动作只不过是要使其二笔连接起笔,吻合自然。所以折法要干净明利,不可凝滞,笔机不宜停留。凡“杠肩”、“塌角”、“鹤膝”【课堂上可以画出示意图】都是折笔法中的弊端。
又以“竖折”为例子。运笔下行至折角时,将锋提至左下角,然后侧势翻笔,再稍重一顿,即形成折角。【课堂上可以画出示意图】
看以上的笔法,可以观察欧阳询、褚遂良的楷法以及王羲之的行书,折角处峭劲沉着,剖玉割金,洁净明利,足资借鉴。--------刘小晴语
篆用“转法”,即笔锋环转处不露棱角,在行、草中多用此法。“转”可以用腕法暗换笔心,适度均匀,务求圆润力匀,状如曲铁。核心的方法是手与腕的配合,运用“暗过”之法。
古人将此种方法比喻为“折釵股”。“釵股”是古代妇女的发釵,多用金银制作,柔韧而富有弹性,当拗折时,自然形成弯曲,富有弹性和力度的弧度。圆曲而有力,不偏斜。一般而言,楷以方笔为主,行草以圆笔为主。但是都贵以方圆并用。以前康有为对此有深刻的研究。他认为:正书无圆笔,则无荡逸之致;行草无方笔,则无雄强之神。古往今来,一件好的书品,往往方圆兼备,刚柔相济。
用笔讲究方圆,但是有必须把握一个“度”。尤其是临习碑刻。因为古人刻碑,先在石碑上书丹,然后经刻工凿刀斜入,显出方棱出角,戈戟可见。这是无法避免的人工斧凿之痕。再加上有的刻工水平低劣,原来的自然笔趣荡然无存,加上再好的刻工也无法表现“牵丝”与“游丝”。因此,五代以后,大部分碑刻面目全非;有的刻石原始之作精美绝伦,但是经过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风化以及无数次人工椎拓,造成笔画模糊,芒角泯灭,精彩全无,神气顿失。
因此,学习碑刻要防止依样画葫芦。如《龙门二十品》中,《始平公碑》以及《魏灵藏碑》多见纯方之笔。学习这个碑刻,须将人工斧凿之痕去掉;有的由于年代久远而磨灭的芒角锋铩(铩:音:杀。古代的一种长矛,“铩羽”指折断翅膀)在临写时要想办法恢复。当代书法大师启功有一句名言:大意是学习历代碑刻,不加消化吸收,连刀刻的样子都临出来,那么是“盲人骑瞎马,其途可念也”。
最后,用笔之方圆法,贵在求变。如果点如布棋,画似布算,圆如环,方如斗,难成其美。尤其在行书、草书中,最忌讳横直分明。如结薪束苇之状。还是以孙过庭的话来总结“方圆法”:泯规矩于方圆,遁钩绳之曲直……自然容与徘徊,意先笔后,潇洒流落,翰逸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