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之精神
(2023-04-09 15:12:42)
标签:
杂谈 |
冯友兰先生提出中国哲学精神为极高明而道中庸,怎样才是极高明,怎样才符合中庸的精神呢?
冯先生还提出人生的四种境界;天地、道德、功利、自然境界,这四种境界并不是相互抵触,而要达到彼此照顾获得和谐的结果,即中庸,这就是高明,就是成功。
儒家是中国哲学最大一派,在古代其地位极高。儒,原本是指从事教育工作的人,他们历经两千多年的传承,其中心思想被人奉为经典,有的内容也被人曲解,有的被人利用成为禁锢他人的精神枷锁。
所以哲学思想学习要进行思考、辩证,学习经典原著,不能盲从,如果持着膜拜态度,可能永远不会达到高明的境界,更不要说极高明的境界。
儒家倡导仁义礼智信。
仁,人心,恻隐之心,同情心,爱人,
义,当行之路,也可解为宜,恰到好处,即中庸
仁义,二字合体,儒家是指道德之义,道德是无条件的、应该做的,一个人的行为如符合这个条件,就可称之为达到了道德境界。
礼是人所规定行为的规范,代表义,理、义都是利他。
智是对仁义的理解,有了对仁和义的理解,才会有仁义的行为。
儒家思想高度只是达到了道德境界,甚至用道德来束缚人的思想,限制人的发展。不是极高明的智慧。
杨朱,其实道家早期启蒙人物,他提出避世、独善其身的观点,而老子作为二阶段道家人物,他的观点是道法自然,而庄子的观点又做了提升,提出齐生死,更接近于超元论的层次。
墨子提出的哲学观点,其实处于功利境界。
在中国古典哲学各派别之间充着许多相互攻讦、贬损的现象,这种学术上的争执虽然公开,但由于所处境界不同,自然其观点也有高明、浅显之分。
易的三层意义,也许道出了极高明而道中庸的真意,就是简单持中,顺势而为,又保持镇定。
通过学习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精神,我理解极高明而中庸为:人应该生活在当下,保持简单的态度处理自己的思想、行为,并在社会关系、功利境界、道德境界中顺势而为,采取合宜的方案,而不是片面追求某一个方向,如道德、功利、直觉。这儿就是我理解的极高明而中庸智慧。